贵州省文化厅最新公告(贵州改革工作动态)(1)

贵州省“三字诀”深化执法司法权力

运行机制改革

近年来,贵州聚焦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执法司法质效。2021年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99.44%和98.53%。

一是着力于“统”,智能化实现执法司法权力流程再造。依托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政法各单位办案系统互联互通,建立贯通刑事案件侦查、逮捕、起诉、审判、执行的全流程网上办案闭环体系,让执法办案在数字化轨道上有序运行。从统一电子卷宗编目着手,针对不同罪名刑事案件制定相应的证据种类标准,统一适用于政法各单位办案系统,同步建立一整套电子卷宗网上办案机制,简单刑事案件网上单轨制办案比例达88%以上,各项办案指标明显优于传统办案模式。通过跨部门办案平台交换52万余件次案件数据,在省平台交换中心沉淀形成大数据资源池,将“单位数据”融合为“政法大数据”,实现全程留痕、全程可追溯,为执法司法权力运行监督和统计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是着眼于“快”,智能化赋能执法司法权力高效运行。建设运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通过对证据材料进行智能化处理,快速生成电子卷宗,减少人工打码、编制目录等环节,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对案件文书和证据材料进行智能识别,在提请批捕、移送起诉等环节进行信息自动填录和过滤,大大缩短了收案审查和信息录入时间。办案人员通过系统的自动校验和审查功能,及时发现案件质量问题并同步补证和纠正,有效减少延期、退侦等程序空转。目前,电子卷宗制作编目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10,收案前卷宗审查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3,全省审查起诉案件退侦率从44.6%下降至11%,犯罪嫌疑人在押的审查起诉案件平均办案时长从50.4天缩短至28.1天。

三是着重于“控”,智能化监督执法司法权力规范运行。制定80余项制约监督制度机制,把监督措施嵌入政法监督平台和各单位办案系统。将简便易行的填报程序、从业限制信息等嵌入办案系统,对全体干警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有效防止执法司法权力寻租和外部干预。将诉讼流程节点嵌入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对异常节点数据全程留痕、自动提示,变单一内部管控为多维度跨部门监控,形成刑事诉讼各环节全流程线上动态监督闭环。依托政法监督平台,建立不捕不诉、证据瑕疵、量刑偏离度异常等问题风险模型,对高风险案件进行人工复核,对重点案件开展线上评查。目前,运用平台共分析出8万余个风险点,全省一审刑事案件无罪判决率从0.4%下降至0.2%,“减假暂”问题案件率从0.81%下降至0。

(省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组供稿)

贵州省文化厅最新公告(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

贵州省文联“四招并施”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

2022年以来,贵州省文联坚持“四招并施”推进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建设,着力开创全省文艺工作新局面。

一是培训文艺人才提素质。以贵州省文艺人才孵化基地为平台,认真组织实施2022年度全省文艺骨干新一轮培训工作,培训班坚持高端化、精品化、小班化,做到培训与采风创作相结合、与展示展演相结合、与冲击国家级文艺奖项相结合,切实提升全省文艺人才的理论素质和创作水平。目前,系统谋划部署了12个门类、30多个班次的文艺人才专项培训。

二是打造文艺空间促创作。按照省“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文艺名家工作室”的要求,坚持以文艺名家工作室建设引领艺术家创作水平提升,通过建立文艺名家工作室,在贵州省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初步建成了书法、音乐名家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均设置创作室、实物展览厅、多功能会议室等空间,更好地发挥文艺名家的“传帮带”作用,持续孵化、培育、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艺人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美术、摄影、影视、民间文艺名家等工作室建设。

三是展览文艺作品强影响。制定2022年度文艺主题展览工作方案,系统谋划“讴歌新时代·迈进新征程”贵州省文联美术、书法、摄影、雕塑名家精品展等7项主题展览。通过办好系列展览,系统展示贵州文艺新面貌、新成效、新力量,切实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四是演出文艺精品惠民生。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组织开展“到人民中去—贵州省文艺名家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积极调动全省艺术资源,在贵州省文艺人才孵化基地组织开展100场文艺名家名作鉴赏演出和贵州影视作品赏析活动,全面展示贵州省文艺名家名品风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艺繁荣成果。

(省文联供稿)

贵州省文化厅最新公告(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

白云区“四家”模式打造新时代儿童幸福家园

近年来,为解决儿童监管和照料问题,白云区以大山洞街道为试点,打造新时代儿童发展中心,探索创新儿童服务模式,先后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200余项荣誉。

一是以需求导向,建“成长之家”。围绕儿童“乐、学、做”的核心需求,以6—12岁的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逐步向婴幼儿以及12岁以上青少年群体覆盖,探索街道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相融合新路径,重点构建星火计划等七大儿童科学教育学习体系,周一至周五为放学以后无人管护的孩子开展学业辅导、午休、临时照料和课后托管、安全管护等服务,解决“上班族”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子女开展游戏和活动、健康教育、生活和社会技能指导等服务,为特殊家庭提供行为指导、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

二是筑帮扶桥梁,建“温暖之家”。创新推出“日照料、周活动、月家访、建台账、延时制”等工作机制,形成政府、街道、家庭沟通交流的互动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先后挂牌成立了爱心妈妈工作室、和合筑梦志愿者协会、街道家庭服务中心等,为青少年儿童以及特殊家庭提供行为指导、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引导青少年儿童讲文明、树新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通过每月进家入户访问,帮助特殊家庭38户,开展各类慰问200余次,帮助困难家庭200余人。

三是搭促学平台,建“快乐之家”。改造大山洞街道17间办公用房用于阵地服务建设,建设生命科学馆、阅览室等20间功能站室,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沟通、互动、学习和游戏的平台。同时,整合关工委、妇联、爱心企业等多部门资源,通过为教育献言献策、用爱心捐资助学、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参与到大山洞街道新时代儿童发展中心建设,补足街道短板。目前,大山洞街道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为思路,开展“传承好家风、培育好家训”等活动1100余次,参与人次达5万余人,覆盖辖区居民11万余人次。

四是聚各方力量,建“幸福之家”。坚持专、兼职服务人员相结合的服务理念,街道配备2名专职爱心妈妈、1名爱心姐姐,整合辖区9所学校及幼儿园、30多家企业、10个社会组织等方面资源,邀请辖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五老队伍、爱心企业、爱心志愿者等人员,组建约600人的新时代儿童发展中心爱心大家庭。积极选树一批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贵阳市“筑城公益星”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榜样和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白云区委改革办供稿)

来源:《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022年63期、贵州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