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青年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1916年3月,时任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队长的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

在疗伤过程中,刘伯承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之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为"军神"。

到1922年时,刘伯承已是川军混成旅团长。一次在和北洋军作战中,他以一个团大胜敌一个旅,捉了不少俘虏。

其中,有个俘虏叫韩德勤,是个下级军官。经过这一败仗,他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拒绝被遣散,坚决要求留在刘伯承麾下当兵。

有意思的是,韩德勤不仅自己留下来了,而且呼朋引伴,把自己的几个好哥们也叫过来了。

其中一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顾祝同。

刘伯承当时对韩德勤与顾祝同都很不错。当然,后来这两人都从刘伯承的队伍里离开了。先后都追随了蒋介石,两人都当过国民党阵营的江苏省主席,相当于古代的封疆大吏。

这两人中,顾祝同的发展更快,他被誉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先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晚年还混了个一级上将军衔。

四大元帅形象(他曾是刘伯承麾下一兵)(1)

顾祝同

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兼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指挥中原作战,与当年的老长官刘伯承进行面对面的进行较量。

但是,在几年时间中,枪好人多的顾祝同总没打赢过老长官刘伯承,折兵损将不少。

他为什么总打不过刘伯承呢?多年后,台湾仍有研究历史者猜测说:顾祝同与刘伯承先有部属之情,中原作战是有意不出力,暗助老长官刘伯承。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顾祝同对蒋介石的忠心耿耿几乎无人可比。台湾人研究历史总喜欢以人情揣度,历史很冷酷,尤其是军事历史,不是这些书呆子能明瞭的。

顾祝同与新四军军长叶挺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期同学,私谊甚好。然而在皖南事变中,他却玩阴的消灭了老同学叶挺的七千人。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江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北撤,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

此时兼着第三战区总司令的顾祝同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立即召开长官部会议,详细制定了围歼新四军计划。

会上,顾祝同决定由第三战区副总司令上官云相担任实行此罪恶计划的总指挥,而他自己则统揽全局。

四大元帅形象(他曾是刘伯承麾下一兵)(2)

顾祝同与妻子儿女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和三支队共9000多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

被铁桶一般围困的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新四军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顾祝同在皖南事变中的作为,严重损害和削弱了民族抗日的事业,是不折不扣的历史罪人。

1949年顾祝同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灰头土脸。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82岁的顾祝同当上了“顾命大臣”,以确保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顺利接班。

顾祝同很有政治手腕,他先让严家淦代理了三年“总统”,三年后,蒋经国顺利当选“总统”,承继了父亲蒋介石的大位,一统小岛。

古城金屋,墨三藏娇。苏州现在的墨园,就是当年顾祝同专门为小妾建造的。顾祝同字墨三,故取此园名。

四大元帅形象(他曾是刘伯承麾下一兵)(3)

墨园一角

国民党的高官没几个好东西,几乎个个骄奢淫逸,不顾百姓死活。粉饰他们如何洁身自好,只是不读书的人之一厢情愿而已。(刘继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