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义宁二年(618年),唐王、大丞相、尚书令李渊迫使隋炀帝杨广的孙子隋恭帝杨侑禅让,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开创了一个长达290年的强盛王朝,可在他当上皇帝仅仅9年后,他的次子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就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李渊也不得不很快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当皇帝的料,有了“贞观之治”,可在他登基17年后,他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也差点发动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背后的重要推手,居然是唐太宗的亲弟弟汉王、梁州都督李元昌

李元昌是如何跟皇太子李承乾搭上线的?他为什么要挑拨唐太宗父子的关系呢?在这里,悦史君决定通过李元昌的成长轨迹,为悦友们打开他黑暗之花盛开的秘密!


生于皇家,幼年获封王爵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元昌生于京师长安,他的父亲是唐高祖李渊,所以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子,看起来身份尊崇非常。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年仅两岁的李元昌被父皇唐高祖封为鲁王。

虽然李元昌贵为唐高祖的第七子,且由于三哥卫怀王李玄霸和五哥楚哀王李智云早亡,实际排位第五,但他的母亲孙嫔宫内地位不高,作为庶子的李元昌,与皇位基本无缘。


皇室内乱,书画都是一绝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元昌的二哥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

李元昌的父亲唐高祖迫于形势,很快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接着又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随即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太宗为什么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只因唐太宗批了几句(1)

在这场惊天巨变中,年仅八岁的鲁王李元昌没有受到牵连,继续当他的小王爷。

李元昌从小就很好学,还跟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史陵学书法,隶书、行书都很擅长。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他所著的《书断》中,对李元昌的书法水平,有着非常精到的点评:

皇朝汉王元昌,神尧之子也。尤善行书,金玉其姿,挺生天骨,襟怀宣畅,洒落可观。艺业未精,过于奔放,若吕布之飞将,或轻于去就也。

“金玉其姿”、“襟怀宣畅”,看看评价就知道有笔力多么飞扬,悦史君好羡慕!

太宗为什么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只因唐太宗批了几句(2)

此外,李元昌在画画方面也很有天赋,他画的马被称“妙绝”,画“鹰鹘雉兔”,也让当时的画师们“叹服”。

李元昌不仅画的好,对古画也有很强的鉴赏能力,他曾命属官裴孝源写作绘画著录《贞观公私画史》,裴孝源在该书的序中,盛赞李元昌在绘画领域的成就:

大唐汉王元昌,天植其材,心专物表;含运覃思,六法俱全,随物成形,万类无失。每燕时暇日,多与其流商榷精奥,以余耿尚,常赐讨论。……”

“天植其材”、“随物成形”,画画也厉害成这样,一千多年前就成了悦史君膜拜的对象,服!


赐官改封,受兄责罚埋怨

贞观五年(631年),13岁的李元昌被皇兄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华州刺史,后来,又转任梁州都督。

贞观十年(636年),18岁的李元昌又被唐太宗改封为汉王。

成年后的李元昌不仅孔武有力,还继承了父兄的尚武精神,骑射能力一流。

不过,汉王李元昌身为梁州都督,本该造福一方,却行事不典,多次违犯国法,侵扰当地百姓的生活。

为此,唐太宗亲自手书敕令,严责弟弟的荒唐举动。

太宗为什么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只因唐太宗批了几句(3)

然而,年纪轻轻的李元昌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也许在他眼中,高贵的身份就是横行州郡的资本。

就这样,皇兄唐太宗的谆谆告诫,在李元昌看来成了故意针对他,心中充满了怨恨和失落。


皇位又争,投靠太子渔利

唐高祖在位时,唐太宗和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争位角逐非常激烈,最终发生“玄武门之变”,酿成骨肉相残的恶性事件。

等到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他发现自己也陷入了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困境中。

唐太宗一生有14个儿子,在他刚刚继位时,就册封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可与此同时,唐太宗对比李承乾小一岁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非常溺爱,史载其“宠冠诸王”。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父皇唐太宗超越礼制的溺爱,让他产生了“只要把大哥李承乾拉下马,自己就能登上皇太子之位“的错觉,魏王府和东宫之间的斗争也愈发激烈。

汉王李元昌虽然身在梁州,但他对京师的情况也有所了解,深知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这两个侄子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想着皇兄唐太宗的多次责罚,李元昌决定依附和自己同岁的侄子皇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对父皇过分宠爱弟弟李泰早有不满,见七叔李元昌主动投靠自己,李承乾也很高兴,两人预谋着干一番不测之事。


到京朝觐,秘宿东宫谋逆

贞观十六年(642年),24岁的李元昌来京师朝觐,皇太子李承乾多次将他召入东宫长谈,经常就直接留在那里过夜。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李元昌对侄子李承乾露骨地表示:

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

这还真是胆大包天了,让悦史君告诉大家李元昌说了啥:希望侄子你早点当上皇帝,这几天我看见皇帝哥哥宫中,有一位特别会弹琵琶的宫女,希望你当上皇帝以后,能够把她赐给我。

太宗为什么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只因唐太宗批了几句(4)

听听呢,这里每一句话,都是谋反的大罪啊!可李承乾听后是什么反应呢?直接就答应了!

这叔侄俩,一个坑哥哥一个坑爹,都不是一般的心狠啊!

不过,口头有了承诺,李元昌还不满意,他有拔出刀来,在自己的胳膊上划了一道,然后用帛把血擦拭掉,沾了血的帛很快又被烧成了灰,叔侄俩把灰倒进酒里,一饮而尽,共同立下盟誓,寻找可能的机会来行非常之事。


劝太子反,事情败露自尽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有段时间身体不适,汉王李元昌与襄阳郡公、驸马都尉杜荷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等人,建议皇太子李承乾趁机发动兵变,提早登基称帝。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之前因牵涉唐太宗的第五子齐王李祐谋反案,而被关押在大理寺死牢中的原东宫卫士纥干承基,告发了皇太子造反的阴谋。

太宗为什么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只因唐太宗批了几句(5)

唐太宗闻讯大惊,立即将皇太子幽禁别室,李元昌被关押在汉王府中,杜荷、李安俨等参与谋反的人则很快被斩首。

虽然李元昌参与了谋反,但唐太宗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心杀害他,想把他“特敕免死”。

这时,申国公、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英国公、兵部尚书李勣等大臣,则力陈不可,奏言道:

王者以四海为家,以万姓为子,公行天下,情无独亲。元昌苞藏凶恶,图谋逆乱,观其指趣,察其心府,罪深燕旦,衅甚楚英。天地之所不容,人臣之所切齿,五刑不足申其罚,九死无以当其愆。而陛下情屈至公,恩加枭獍,欲开疏网,漏此鲸鲵。臣等有司,期不奉制,伏愿敦师宪典,诛此凶慝。顺群臣之愿,夺鹰鹯之心,则吴、楚七君,不幽叹于往汉;管、蔡二叔,不沉恨于有周。

这些大臣们引经据典,悦史君简单解读一下:皇上你要以天下人为子民,不能有私亲。李元昌的罪证很明确,做法已经是人神共愤。虽然皇上您想网开一面,但我们不敢违背自己的职责,一定要将这个罪人诛杀。如果李元昌可以不死,西汉时叛乱的吴、楚等七位藩王,西周时谋反的管、蔡二叔,恐怕也会觉得委屈吧。

看到没?有文化就可以把一句“让他去死吧”,说得长篇大论,有理有据,悦史君很服!

唐太宗看了奏折也不得不赞同,于是赐李元昌在汉王府中自尽,年仅25岁。李元昌的妻妾和子女们,则被官府没收为奴仆,汉国也由此被废除。


悦史君点评:李元昌死时才25岁,还是一个年轻人,血气方刚,意气用事,最终送了性命。

李元昌身为皇族至亲,可以说自幼就是人上人,没有太多约束,这也导致他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因违反国法遭到皇兄唐太宗的责罚。

让人遗憾的是,李元昌不仅不思己过,反而产生了恨,并参与到了皇位争夺战的漩涡里,直到一错再错,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剧下场。

这说明了什么?有错勇于承认,就要改,年轻人傲娇一点不要紧,可不懂反省,吃了大亏想起李元昌的教训,可就真的晚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