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1)

今年八月参观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电厂时,遇到米脂高西沟村的两位领导高锦仁和姜良彪同志,谈得十分投机。临别时他们赠我一本冷梦女士的大作《高西沟之歌》。回家后连续看了几遍,深受感动,使我对高西沟这面当年的红旗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的明白了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2)

1958年——1982年历史已经定位为伟大的时代,火热的时代,特殊的时代,。近年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不少,其中包括了一些大家的作品。大多写这一历史时期的运动、整人和饥饿。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曾挨过整,甚至戴过什么帽子有关,所以不是诉苦,就是挖苦,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3)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冷梦女士的大作《高西沟之歌》,却给人以一种新的感觉。冷梦女士因其年龄小,可能没有挨过整,更没有戴过帽子的那种感受。但是苦却没少吃。她在《高西沟之歌》的开场白中就作了自我介绍:在连萝卜都吃不上的日子,一个饥饿的小女孩躺在床上,母亲用浮肿的手抚摸着她黄瘦的小脸。她家的大伯大娘已经饿死了,小女孩也奄奄待毙------母亲对她说:要活命得把她送人,送给院子里楼上的一个医生家。小女孩铅一样浑浊的泪水滚落在母亲浮肿的手上,她用微如游丝的小嗓子说,她就是饿死,也要死在自家的家里。这就是作者的童年。

然而在《高西沟之歌》中,冷梦女士却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详实的数据和一幅幅原始的照片,真实的记录了高西沟人从1958年至1982年的活动,讴歌了高西沟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国家、为集体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负责的团队精神和严格认真执行纪律的“执法”精神,以及创造性的落实党的政策,坚定的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一)

从合作化开始,高西沟村一直走在前面,它头上有很多光环,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典型,被中共西北局授予“农业红旗”称号。坦诚地讲,高西沟出名早于大寨,做法也不同于大寨。大寨一味强调单一农业模式和扩大农田耕地面积,大搞农田基建。而高西沟实事求是的走出一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之路,作者将它定位为水土保持先进典型最中肯、最准确。高西沟人曾在自己祖宗的土地上刨出一口“石棺材”,凭着“石棺材”的诉说,森林被毁,水土严重的流失的惨烈记忆,全村人产生了退耕还林的意识。1958年开始修水平梯田,新修一亩水平梯田,退出三亩坡耕地,把三亩坡耕地上的肥料集中到一亩水平梯田上,却得到了高产。退出的坡耕地造林种草,从1958年起,高西沟人在大修水平梯田和征山治沟的同时,大种草、大造林、特别是大种柠条,绿色覆盖了所有的山坡陡洼。育林同时也育人,造林种草中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先进人物。那些青年团员、林业专业人员把绳子绑在腰上,从悬崖上吊下去,像壁虎一样的攀蜒着。用镐头一镐一镐的刨出一个浅坑,一窝一窝的撒下柠条种子。他们这样的壮举可以和河南林县治理红旗渠的英雄们媲美。“爬山虎”常锦栋、“赛兔子”姜纯明在米脂县民兵大比武中,攀崖夺得了头名状元和第二名。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到1972年高西沟村3000多亩的土地,粮田占1050亩,造林1150亩,种草占1000亩,真正形成“三、三”制的模式,做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4)

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西沟“三三”制的模式,有其深刻的哲理,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保证了全村农林牧走上了一条健康的路子。

(二)

作者讴歌了高西沟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也出现了一些浮夸风。而高西沟人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修他们的水平梯田,治理他们的沟渠。公社要求十天要修70亩水平梯田,他们只修了二十亩。老年人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年修孙家梁20亩水平梯田的情景,两小时评比一次,为了夺红旗,拔黑旗,所有的人紧抿着嘴唇,只听唰唰的扔土声,啪啪啪的拍土声。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在孙家梁山坡上摆开一字长蛇阵,长蛇蠕动着······高西沟人干疯了。这20亩水平梯田费得功夫比其他村修200亩费得功夫还多。严格按技术专家的要求,既要保持5米的宽度,又要保住上面的熟土。梯田的外沿必须夯实拍瓷,还要进行深翻,多施几倍的农家肥。目标是“修一亩,成一亩,丰产一亩。”这二十亩地当年就夺得高产。比坡地增产4倍,就是说一亩等于过去的四亩坡地的产量,就这样他们坚定了大修水平梯田的信念。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5)

从1958年——1961年经过四年的治理,高西沟先后造林70亩,种草286亩,修水平梯田246亩,打淤地坝5座,堰窝81个,共淤地53亩,已治理了九架山,九条沟,在高西沟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百分之四十的地区基本控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965年才向正沟黄蒿坪宣战。黄蒿坪大坝坝梁铺底60多米宽,西边跨度80米长,高30米。从农历三月初开工,必须抢在洪水来临之际打成。这时高西沟已成为全国学习大寨的一个典型,高西沟人只能拼命了。全村男女老少憋足了劲儿,日夜兼程,挑灯夜战。用的工具只有翻斗车和原始的石碾,仅这颗石碾就得九个精壮小伙儿用9条粗绳勒在肩膀上,来回碾压从崖壁上一锹锹削下来的泥土,碾出如同钢浇铁铸的大坝。

在征山治沟中涌现出大批的“闯将好汉,”作者用传神的笔特别的描述了高西沟人勤劳的双手。常秀英是这个英雄群体的代表。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说:和常秀英握手,你能感到心酸,奋斗和成功。通过那双手的硬度、厚度、老茧,能想到陕北这块土地的淳朴、深厚、艰苦奋斗的精神。冷梦说“这是一双会说话的手,是一双会唱歌的手,我此生此世从来没有握过的手,我想为之流泪再流泪的手。”作者说,我握过高西沟许多人的手,我发现50岁以上的人,几乎人人都有一双类似的手。那根本不是长满老茧,那是一双双像榆树疙瘩一样的手,手指的骨关节特别粗大,像树瘤一般突暴着、粗糙、黝黑,手掌像淬过火的铁一样钢一样板硬。板硬的程度是我在其他地方采访过的人群中从来没有感觉到的。不仅普通农民有这样一双手,而且50岁以上的村干部差不多都有一双粗黑铁硬的手。就是这样一双双粗黑铁硬的手,到了1978年高西沟40座山已经治理了35座山,修水平梯田620亩,21条沟已治理了15条,打了12座坝,退了下来的山坡地都栽了树,种上了草,林草地面积达2000多亩,多年来已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就是这样一双双粗黑铁硬的手,造出了一个新的高西沟,“植树造林俢渠堰,梯田层层盘上天,山连山来沟套沟,挡不住蓝天红日头。”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6)

高西沟村经得起了大自然的反复考验。1978年秋,一场大洪水过后,整个陕北包括延安,榆林地区,满目疮痍。米脂到处坝毁地淹一片狼藉,严重的灾情让米脂人陷入了极大的悲恸之中。2017 七月下旬陕北连降大雨,雨势更猛,子洲冲毁了不少大坝,绥德城历史以来第一次洪水进城,街道变成汪洋大海。榆阳区平地起水,冲毁楼房、道路,造成重大损失。两次暴雨中,高西沟都处于暴雨中心,然而高西沟像镶嵌在大自然中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走进村口,黄篙坪大坝巍然屹立,一排排碗口粗的杨树姿容美丽的排列在大坝梁上。神山梁马鞍梁上的松树翠绿翠绿,神情优雅的炫耀着它们的伞状绿色。一泓碧水,鱼儿在水中游,水库周围景色秀美。再看山峁坡崖,林草茂盛。坝地和梯田上的庄稼长的肥绿,沉甸甸的谷穗,红彤彤的高粱穗,紫缨缨的玉米棒,预示着高西沟又是一个大丰收年。

(三)

作者还颂扬了英雄高西沟人为国家为集体无私的奉献的精神。

1965 年陕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对高西沟人忠诚度的考验,超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程度。看着一车车运来的救灾高粱、玉米、大米、白面,他们吃不上,还把自己流汗打下的粮食,给国家多缴了十二万斤。对于这样的农民会让人产生出深深的敬意,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

上缴完公购粮,再留足集体的籽种、饲料,每人粗粮秕食只有300斤,晾晒簸检后也就是200多斤,再加上每人分到的100斤白菜,200斤洋芋,这就是高西沟人大干一年每人得到的基本口粮。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7)

作者没有回避饥饿,但她在写高西沟人饥饿的时候,更是在讴歌了他们的那种伟大精神。“正饭”是陕北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高西沟人的“正饭”大部分用“莙汤”和高粱面,搅拌成稀糊糊做成的,这已是当时高西沟人能吃上的“顶级”食品,而且还是给重体力活儿的男劳力吃得。仅管这样困难,他们却无怨无悔。高西沟人有一种特有的情结,对共产党的“恩情情结”和对荣誉的“红旗情结”。民兵连长高锦仁的母亲出于无奈摘了队里的几片洋芋叶子煮饭吃要挨批斗:给红旗抹黑。村民吃不饱肚子到亲戚家借粮也要挨批斗:给红旗抹黑。他们把荣誉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高西沟人也争也斗,但无论怎样斗,也无论社会风云怎样变,他们树照样栽,草照样种,沟照样治,坝照样打。为什么?因为他们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精魂在支撑着。这种精魂特别强大,如果集体的利益受到危害,他们会拿生命去捍卫。

1978年从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连续下了几场大暴雨,倾天倾地的孟泻到陕北高原,山洪暴泻,泥水暴涨,高西沟正处在暴雨的中心地带。黄蒿坪大坝以上正沟,相继矗立了几道坝,还有两座水库。仅管“节节筑坝,分段拦蓄,”但几千米的正沟里全灌满了水,水巨蟒般的暴躁地狂烈地扭动着躯体,波涛汹涌的打击着堤坝。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8)

副书记高治昌率领着青年队正在守护着正沟里的几座大坝。黄蒿坪大坝上面不远处一座几十米长的大坝已葬身水底,前面的坝又冒顶了。高治昌立即带人扑向那道坝。高治昌党龄不长,刚进入村支部,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把脸一抹,瞪大眼睛,心一横, 决心跳过坝上的壑口,到对岸取土。他一跳成功,其他队员紧随着也跳过去。在生死面前,一个农民能有这样的献身精神,其意义太不平常了。青年队全体跳过南岸,给大坝加高一米,同时几台抽水机开足马力拼命抽水,正沟的这座大坝终于保住了。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9)

当高西沟的男子们在正沟护坝的同时,在常秀英的带领下,高西沟的女人们也守护在阳石塔沟的大坝上。这座坝被洪水撕开道口子,湍急的水流打着旋扑向这里,眼看口子越撕越大。常秀英急了跳进水里,几十个妇女“扑通,扑通”全跳进水里,她们手拉手,臂挽臂排成几道人墙堵在水口上。站不稳,你抱我扯的团在水里。上边的人赶紧扔泥袋子,团在水里的

人们扯着泥袋子拼命的垒。

老支书高祖玉一边检查一边指挥抗洪,刚从正沟坝上跑到这里,在雨幕中看到这里的情景,吓得大惊失色。山谷已隐隐的传来洪水下山的低沉的吼声,知道要出事了。高祖玉变了调的嗓声,吼骂“格老子赶快跑,山洪下来了,跑,快跑呀!”在高祖玉的吼骂声中,发愣的妇女突然醒过神来,吱吱呀呀的你呼我叫,匆忙的往岸上跑。当最后的一名妇女刚撤到安全地带,山洪跟着屁股就“轰隆”一声闷响,坝毁了。满脸泪水的妇女们呆住了。坝毁了,但高西沟的女人们安然无恙。这样惊险的场面,只有在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见到。高西沟人对国家,对集体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四)

高西沟有一个高度负责的团队精神 ,从党支部到各个专业队,一届接一届,一代传一代,不忘初心,目标明确,始终如一,遵循着“三三”制模式,不管是造林种草,还是征山治沟,几十年如一日,没走弯路。煅造出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执行纪律严肃认真,铁面无私。凡栽上树种上草的土地上就立一块“封山禁牧”木牌。高西沟的“封山禁牧”是认真的,管护是严格的。全村干部群众几百双眼睛盯着,林业队、民兵连日夜巡逻风雨无阻,认真出色的管护着高西沟的一草一木。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10)

1973年的一天,天快黑了,民兵连长高锦仁和林业队长高祖圣还在山上巡逻,突然发现一片林子里有五棵直径半尺的刺槐被人砍掉。他俩商议了一番,天黑了无法辨认踪迹,明日早早起来查看。次日天刚亮两人顺着脚印一路追踪,一直追到邻村马天洼。这给高锦仁出了一 个难题,马天洼是他妻子的娘家村。经过一番思索,觉得自己是民兵连长,职责是守护好队里的林木,所以就不能顾虑太多。他们径直走到马天洼大队办公室。正好遇到他的妻二爸,马天洼村的党支部副书记。高锦仁说明情况,请求帮助破案。却遭到妻二叔严厉的训斥,“好你个高锦仁,一个女婿半个儿,你却六亲不认,跑到马天洼耍威风来了,”当即回到家里指使其兄给女儿捎话,要他们给高锦仁施加压力,不要给马天洼丢人。没想到这么一件公事闹到如此地步,“家里斗,外边斗,里里外外不是人。”为了杀一儆百,高锦仁咬了门牙,狠了心,一定要破案。他们像公安干警一样,公开放言,暗中监视,经过一天的蹲坑,在当天晚上盗树人正准备转移赃物时,当场被抓。迫使其扛着偷来的树,爬山过墕送到高西沟接受处理。周围村的人都知道高西沟人护林特别认真,不论远近亲疏,铁面无私,哪怕是天王老子也要处理。由于高西沟村人护林的“恶名”在外,才使村里大片林草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有人说民兵没有搜查权,民兵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民兵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社会在发展,法学也要发展,民兵搜查是否合法,让法学家探讨去吧。

平心而论,近几十年其他地方也没少造林种草。笔者曾被榆林地区授予造林模范公社书记的称号。在我看来其他地方的林草管护不好,最关键的就是没有一个像高西沟那样认真管护,严格“执法”的团队,缺乏铁面无私严格执行纪律的护林精神。有些地方甚至随风摆动,对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不加保护,有时反而当作违法行为进行批评纠正,结果造成乱砍滥伐,林毁草光,深感痛惜。

(五)

高西沟人创造性的落实党的政策,坚持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值得我们学习。1980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米脂县乃至榆林地区多数村庄相继实行了包产到户,到1982年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村庄都完成了邓小平理论倡导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 高西沟村也不平静了,经过了长达一年的思想大交锋,大辩论,全村每个人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一度时期曾出现失控的局面,破坏林木,偷盗集体财物。经过反复辩论最后还是理性占了上峰,形成了统一认识。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决定将近千亩的粮田全部以户承包,耕畜羊子作价归户管理。但水土保持决不能松劲,1660亩生态林必须由村委会加强管理。果树曾化拨一部分交个户管理,终因不懂技术,不善管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村民同意由林业队人员承包管理。有些事,如办学、打坝、护坝、护林,科技示范田必须有一定的粮田和资金来支撑,还有行政机构的运转总不能靠捐费来维持。最后一致同意留集体100亩粮田由村委会掌握。这样既满足了每个人的要求,又保证村委会能正常运转。,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还强化了民主管理,保证村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参与管理权、知情权,使广大群众真正的成为高西沟村的主人。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11)

现在的高西沟,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近年新修了一排排崭新的窑洞,笔直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明镜似的水库,漂亮的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新近国家确定高西沟为现代农业示范村,游人如织,处处显示着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力。

然而在改革后的二十年,人们感到高西沟似乎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们遗忘了。在笔者看来在这二十多年高西沟经得起了历史的考验,仍不愧为是一个水土保持的先进典型,又成为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我们应该联系自己的现实,对照高西沟经验,进行三思。

一:高西沟人在1958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三三”制模式,一直遵循坚持着这一发展模式。而黄土高原,大多数山区,时而以林为先,时而草字当头,时而工程措施为主导,“你方唱吧我方唱。”对水土流失治理缺乏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 明确的指导思想,习惯于“否定之否定”的工作方式,对照高西沟村,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思一思、想一想,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二:从1958年开始,高西沟村凡栽上树种上草的地方,就插一个鲜明的木牌“封山禁牧。”至今仍像皇宫禁地一样,显示着它的威严。林业队民兵连“执法”如山,就像新加坡的法律,即使美国总统说情也不行,天王老子违反了也得处理。而黄土高原不少地方却长期在造林种草和毁林毁草中徘徊,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一首动人的歌曲感知秋夜的美好(读冷梦女士高西沟之歌有感)(12)

三:高西沟人在贯彻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全村人思想大交锋,大辩论一年多,实属罕见。在争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辨明是非,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最后形成统一认识,该放的一定放,该留的坚决留。而我们多数村庄,只强调分,将多年来集体形成的财富一夜瓜分已尽。出现毁林毁草开荒种地的现象,造成林草大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吗?不值得反思吗?

在这里我还要提两点意见和建议:

一、我们的领导都懂得抓点,通过点上的经验、指导推动面上的工作。对高西沟这个先进典型,各级党政都很重视,但不知推广的如何?如果没有推广开,仍然是一支独秀,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抓点的意义,这岂不是成了“养花”或者是建“公园”吗?

二、形势在发展,要推广开高西沟的经验,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单靠领导号召,行政命令,必须是依法推广。当然国家不可能制定一部“推广高西沟法,”但高西沟是一个水土保持的先进典型,“三三”制模式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国家有水土保持法,国家应重新审视,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把水土保持和防治环境污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两者都是国土建设、环境治理的大问题,不可偏废。只有思想上真正的重视起来,严肃认真的贯彻水土保持法,高西沟的经验一定能推广开来。

愿高西沟这面红旗,重新高高地飘扬在陕北黄土高原。(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薛应厚 薛保卫

2017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