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

近日,寒潮来临,全国多数地区温度“大跳水”,各地已经进入供暖季。

现在供暖的设施有暖气、空调、电热毯、煤火炉等,我们可以窝在温暖的房间里追剧打游戏,泡一个舒服的澡,或者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香脆可口的烤肉,让这个冬日充满暖意和温情。拥有如此之多选择的我们会忍不住好奇,古人是怎么取暖的?

事实上,古人的取暖方式,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丰富。

01 以衣取暖

“布衣不完,蔬食不饱”。古代常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就是因为穷人常以麻布蔽体。还有采用比较厚实的楮皮纸做的“纸衣”,便宜又挡风,备受贫民士子欢迎。后来棉花得到普遍种植,棉制品成为重要的御寒衣物。苏辙之孙苏籀有诗云:“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这里的“吉贝裳衣”就是指棉布衣。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2)

而古代的贵族,则有更高级的穿着——裘衣。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皮草,由高档动物毛制成,如狐、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3)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就凸显了狐裘的昂贵。

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多种多样的过冬衣物,令人叹为观止: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4)

清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现藏故宫博物院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5)

清康熙蓝缎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现藏故宫博物院

热播的古装剧中,人物们也穿着毛茸茸的御寒衣物: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6)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7)

02 以火取暖

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从“火”开始,人们从单纯的“烧火取暖”衍生出了各种取暖方式:烧炭、火炕、暖阁……

烧炭

烧炭用的火盆在冬天置于宫殿或庭院内,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两种材质。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8)

清中期掐丝珐琅火盆,现藏故宫博物院

炭火取暖的方式在古装剧中也得到了再现: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9)

火炕

俗语说“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火炕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普及。据记载,火炕通常由炉灶、炕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炊烟不外溢, 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 从屋外之木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间宫林藏《东鞑纪行》)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0)

直到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依然使用“火炕”取暖。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1)

土炕床

暖阁

明清时期,皇宫中还设有“暖阁”。这也是根据火炕原理建造的:在室外设置烧火用的工作坑,宫人入坑烧炭。人在屋子里就像在暖炕上一样。再用隔断板、槅扇门等包围一个小小的区域,建一个“小屋”,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暖阁。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2)

03 花椒取暖

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椒房殿”“椒房之宠”的描述,这其实涉及了一个重要的取暖材料——花椒。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3)

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保暖材料,人们将它捣碎和泥,涂满墙壁,形成保温层。然后再用华贵的壁毯挂在墙上,地上也铺着厚厚的毛毯。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4)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5)

椒房殿

04 古代也有“暖手宝”

相比于火炕、暖阁等大型的供暖设施,小巧便携的“手炉”、“汤婆子”等也是居家必备。

手炉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6)

铜制加外罩的手炉是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之物。多数手炉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 再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

清人陈枚为描绘宫廷嫔妃深宫生活,曾作《月曼清游图》,嫔妃们手中的手炉,看起来跟小茶壶一样,金光闪闪。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7)

汤婆子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8)

古时民间还盛行着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足炉,又叫做“汤婆子”“锡夫人”“汤媪”“脚婆”。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瓶身用锡或铜制成,里面灌热水(类似现在的暖水袋),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伴随人们一觉睡到天亮。

苏轼曾在信中提到:“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这里的暖脚铜缶,跟我们今天用的暖水袋是相同的原理。

05 吃火锅取暖

食物是身体热量的一个重要来源,适宜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御寒能力。说到以食取暖,就不得不提火锅,一种南北两地都十分热衷的食物——重庆老火锅、潮汕牛肉火锅、老北京涮肉火锅……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19)

其实,古人也是火锅的忠实粉丝。

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曾出土一件分格鼎,鼎内分布着5个错落有致的小格子,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这种分格鼎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异曲同工,造鼎的工匠将鼎分成5个区间,既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拥有不同的底料,又能让鸡鸭鱼肉放在不同格子内避免串味,一锅顶五锅。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20)

到了清代,铜制涮肉火锅已经成为宫廷佳肴。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21)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22)

清光绪银寿字火锅,现藏故宫博物院

当然,吃火锅时不能只有“吃”,还要有“喝”,也就是温酒相伴,更添暖意。从现存文物来看,具有温酒功能的器具多种多样,有温碗、温酒壶、温酒炉……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23)

青铜四神温酒器

清代出现了“连体注子”与“温罐”相结合成套的温酒器,二者配合使用,能够让温酒器的保温效果更好。

天寒地冻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史记古人是如何取暖的)(24)

“冬夜夜寒觉夜长”,漫漫冬日,寒意愈盛,取暖需求已经提上日程。在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发明出了多种多样的取暖方式,并为后世所沿用,展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