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她把一生奉献给世界穷人,无数国家都欢迎她,这位举世公认的穷人之母,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即向我们见证了就算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有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特蕾莎修女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她把一生奉献给世界穷人,无数国家都欢迎她,这位举世公认的穷人之母,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即向我们见证了就算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有爱。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一辈子都在为穷人服务。2016年,特蕾莎修女被弗朗西斯教皇宣布为圣人。特蕾莎修女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因促进国际和平与了解而获得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1971年)和尼赫鲁奖(1972年)。她还获得了巴尔赞奖(1979年)以及邓普顿奖和马格赛赛奖。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

特蕾莎修女本名艾格尼丝,1910年8月26日出生在马其顿斯科普里的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母是阿尔巴尼亚人,12岁的她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并预感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开始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决定成为终身职业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特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了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这一些折磨着特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于是特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1952年8月收容院、垂死者收容院正式成立,当时在入口处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尼尔玛•刮德”, 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静心之家”。

1959年,特蕾莎的“仁爱传教会”分别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兰奇设立了两座这样的垂死者收容院。

1983年,特蕾莎修女到罗马拜访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时,心脏病第一次发作。1989年心脏病第二次发作时,她接受了人工心脏的安装,1991年从墨西哥拜访回来之后,得了肺炎,健康状况日趋恶化。于是她向博济会提出辞职,理由是她已无法像其他修女一样全天照顾病患,在修会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特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济会领导她们。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4月,特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同年9月,逝世,终年87岁。特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万个慈善工作者。同年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享有的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出殡那天,她身上覆盖的是印度国旗,就在她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当时的印度总理。遗体抬过大街时,大街两旁大楼上的印度人全下楼来,跪在地上,向这位爱的天使表达最高的敬意。

特蕾莎修女的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即使外出需要,她只穿鞋,不穿袜子,甚至是在寒冷的冬天;她只食用简单的食物,即使生病时,也只是吃盐和米饭。

特蕾莎修女后来出国参加会议时,常常把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在一个纸包里,再用一根绳子捆一下,这就算是行李了。在印度,这种纸包通常是穷人才用的包裹。一次,特蕾莎修女提着一个草筐前往美国参加底特律分会的落成典礼,前来迎接她的同工看到她提着这样的行李走出飞机场时,不禁落下泪来。

不仅是自己,特蕾莎修女还让其他修女,在衣食住行上都努力保持清贫:夏天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没有冰箱、洗衣机,甚至连肥皂和刷子都没有。特蕾莎修女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她努力要使自己成为穷人,为了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把自己变成穷人,只有如此,被他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尊严。在她看来,给予爱和尊严比给予食物和衣服更为重要。

1979年,德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了领奖台。不论是和总统会面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台下立刻鸦雀无声。

“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德蕾莎修女这样说。以穷人的名义领奖,是因为她一生都以穷人的名义活着。获奖后,她把卖掉奖章的钱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

特蕾莎修女以自己的付出而成为了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一生大约获得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她说:“有时候我觉得悲伤,因为我们做得这么少。许多人赞扬我们的工作,但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人类的痛苦却无边无际。”

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德蕾莎修女去问负责战争的指挥官,说战区里的妇女儿童都逃不出来,指挥官跟她这样讲:“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停啊,没有办法。”德蕾莎修女说:“那么,只好我去了!”德蕾莎修女走进战区,双方一听说德蕾莎修女在战区,双方立刻停火,当她把战区里的妇女儿童带出后,两边又打起来了。

这个消息后来传到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这则消息赞叹道:这件事连我也做不到。之前,联合国曾调停了好几次,南斯拉夫的内战始终没有停火,德蕾莎修女走进去之后双方却能立刻自动停火,可见德蕾莎修女的人格魅力。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我们感到所做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成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她曾说过:“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历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唯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

特蕾莎修女把一切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从她18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说过一句名言:“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有时你需要做的只是握住他的手,给他一个微笑,听听他说的话,这就够了。”

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光明和黑暗并列,正义和邪恶共存的世界,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就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和正义。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纯粹的心灵,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属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爱与美的化身!她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至诚祈祷,愿我们有一天能象她一样的慈悲与慷慨!愿我们终有一天能象她一样,为他人贡献我们全部生命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相信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将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生命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