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起来,我的幼年、童年、少年时期,都和一个叫做182的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都是天刚黑的夜晚。182是一个工厂的代号,可能是一个国防性质的秘密工厂吧。整个七十年代,这个规模不大的工厂就驻扎在刁旗寨的深沟以西,距离公路也就不到一里。厂房不大,工人不是很多,也不知工人们成天在制造什么。

有意思的是这个工厂每隔一两周就会演一次电影,而每次演电影,我们大队的广播有时就会向全大队的社员群众报告这个喜讯一样的消息,而且还会报告今晚演的电影的名字。182所在的刁旗寨就属于我们支家沟大队的四队和五队,而我们大队的广播那是远近闻名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支家沟的广播,张家斜的铃,惠家斜的小伙子不是熊。

所以只要182晚上有电影,那年轻人就会快乐得像过年似的,于是演电影的消息就会不胫而走,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地男女老少都知道了。从青云寺学校对面往沟里走不到一里路,再上一个大坡就可以看到雪白的南北向的银幕了。如果晚上真的有电影的话,那这电影往往开演很早,当我们气喘吁吁好不容易赶到时,那电影已经开演一二十分钟了。银幕正面已经没有你坐的空隙了,我们就赶快在银幕背面坐好,这银幕背面的人也不少。

但有一两次,电影开演得特别迟,都晚上十点了,还不见挂银幕。原来是装载电影机的大卡车,正在二、三十里外的地方放映影片,等放完了才能回到182给我们再放。每当这种时刻,性急的人就等的不耐烦,就回去不看了,一千余人能走掉三分之一。十点刚过,只见一两大卡车轰隆隆地乌烟瘴气地劲头十足地从坡下开了上来,于是大家的热情又沸腾高涨了,走了的人也不知从什么地方陆续又来了。也许放映电影的人感到今晚对不住这么多的观众吧,于是这天晚上就一连给大家放映了三部电影,放映完毕已经是半夜两三点,使来自四面八方的一千多观众过足了电影瘾。

想当年,也就是整个七十年代,农村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那年月谁见过电视?直到毛主席逝世大家才在公社大院第一次看到了手帕大的黑白电视,才第一次认识了那个胖胖的极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播音员。那年月,茫茫天地间,作家一浩然。大家要读的书除了《毛泽东选集》、《李自成》外,就是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和《西沙儿女》。大家要看的戏就是八个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的样板戏。至于电影嘛,几个月也演不上一场。我们这个地方往西50里是西安市,往东30 里是蓝田县城,这两个地方好像天天都在放电影,但农村人谁能去得起,谁能看得起?再说本来就自卑的农村人也不习惯到城里去,他们忍受不了城市人的歧视与嘲笑。七十年代后期,可能是粉碎“四人帮”之前,农村悄悄的流行风靡一时的极有吸引力的手抄本短篇小说,比如《梅华党》、《虹桥公墓》、《十二张美人皮》之类。这些手抄本小说可视为洋快餐,吃一两次还可以,长时间地吃就没意思没劲了。

美丽的远去背影(难忘远去的182)(1)

一去不复返的182的露天电影

所以能天长地久的牢牢抓住广大青少年心的只有动人心弦的电影,特别是当时刚刚解放的“文革”前的故事片老电影。记得在182第一次看的电影好像是《卖花姑娘》 ,但大队广播员却把它说成了《梅花姑娘》。还记得有一天晚上,大队广播员说182有电影,还说演的是《松鹤楼上》,人们都不知这是什么意思,直到看了后才知道是《送货路上》,这个电影好像是戏曲片,没有多大意思。而那个年代我们爱看的是英雄片、战斗片、反特片,最爱看的就是《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原形毕露》、《秘密图纸》、《铁道游击队》、《侦察兵》、《渡江侦察记》……

特别是《闪闪的红星》,那天晚上大队广播员没有通知,但竟然有好多人听说182有电影,而且还说演的是《闪闪的红星》,我们自然高兴,于是七八个人兴致勃勃的走到182,你猜怎么样,黑咕隆咚的,一个人也没有,大家都是初中学生,都非常的失望,但大家还是一路说笑着走了回来,大家都没有看过《闪闪的红星》,但都听人说这不电影很有意思很好,当我们走回村中时,没去的人嘲笑地问我们,你们去看了啥电影?我们说看了《闪闪的红星》,没想到那几个人嘲笑我们说,你们看的肯定是《闪闪的灯泡》,我们忍不住都笑了。

182演电影,大队广播不是每次都通知,而是有时通知有时不通知,但有时我们明知没有电影,也会不到黄河不死心地亲自打个来回。反正年轻气盛精力充沛打个来回就当压马路、丈量土地。记得有次去了之后没有电影,只有几个工人晚上没事在悠闲地看电视,电视里边可能是庆祝“八一”文艺晚会,只见李双江出来后用大幅度的动作在演唱《漩涡里的歌》,我们当时不懂音乐对此没兴趣就回来了。当时农村富裕的家庭才刚刚地拥有了黑白电视。

记得当年有一次我们去182看电影时,大弟和小弟都要跟我去,我也乐意带他们去,但小弟正在吃药,也许我和大弟都急匆匆地要走,小弟把含在嘴里的一片药就是用水冲不下去,急的大声哭,我们越是要走,他越是冲不下去,越是冲不下去,越是急得直叫唤,于是小弟受到了父母的严厉训斥,这下他不叫唤了,也不着急了,于是那片粘在舌头上的药,很快就被冲下去了。

整个七十年代,我们到底去182去了多少次,到底看了多少部电影,在回来的路上七嘴八舌地就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同伙伴争论了多少次,争论的都是啥,现在实在是记不清楚了。毕竟那都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

美丽的远去背影(难忘远去的182)(2)

四面八方的人们聚焦182

当时在182看电影的观众,可以说附近各个村子都有。南有张王二斜还有王庄,西有燎原、新街、侯家铺,北有上许、干峪,东有孟岩、惠家斜,东北有支家沟、阿氏和杨庄。每次看电影最少都有1000人,估计最多时达3000人。所以说70年代的182,确实是农村小伙子和姑娘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最开心的夜晚游乐场,最准确的说法就是文化娱乐沙龙广场。七十年代的电影特别是“文革”前的老电影,基本上都是在182观看的。西到老牛坡,东到油坊街,北到疙瘩庙,南到灞河,这个区域里的现在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在182看过电影,不信你可以直截了当地问一问,他们之中绝少有不知道182的,绝少有没看过182的电影的。

改革开放的车轮驶入伟大的80年代,农村逐步普及了黑白电视,90年代,农村逐步普及了彩电,进入新世纪以后直到现在,农村逐步普及了液晶电视,也逐步普及了手机,现在正在逐步普及电脑。

当农村黑白电视基本普及后,就很少有人去182看电影了,而182也不演电影了,不是人家182不演电影了,而是人家182 不知什么原因却搬到20里以外的城市中去了,人家乔迁新居了。于是182所在的那个刁旗寨啊,就一下子孤独寂寞冷清了,而今还有谁还愿意到刁旗寨去寻觅182的断壁残垣呢?只有我这个傻瓜一个人去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感谢刁旗寨,感谢刁旗寨的70年代的那个工厂的代号——182!并向它致敬!

美丽的远去背影(难忘远去的182)(3)

难忘182

2021、11、水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