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是战国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逻辑学家和诡辩家,留下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影响力很大的经典诡辩论,这些论题在当时难倒了一大片能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强的启发性。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离坚白”的论证,再谈谈它的影响和启示。

关于诡辩论的经典故事(名家诡辩离坚白)(1)

名家《公孙龙子》

“离坚白”的基本论述

公孙龙提出,坚硬、白色和石头三者不能结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不存在“坚白石”。这与我们的感性认识显然是相违背的,且看他如何论证这个论点:

首先,坚硬和白色是石头所具有的属性,脱离了石头也就不用讨论“坚白石”的问题了。

我们认知石头的坚硬必须依靠触觉——用手叩击获得坚硬的感性材料。同理在认知白色的属性时就必须依靠视觉信息。如此我们可以发现,获取坚和白两种认知的过程实际是分开的,在用手感知坚硬的时候摸不出白色的经验,用肉眼也看不出白色石头的硬度属性。

进一步说,通过触觉我们认知到“坚硬的石头”,通过视觉我们认知到“白色的石头”,这都是直接可感的。公孙龙强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说有“坚石”和“白石”,却不能说有“坚白石”,因为它实际是“坚石”与“白石”两种形象在我们思维中的复合产物,而思维加工的过程不论多么真实也依然是主观的,它不会成为客观真理,换言之,不能说“坚白石”客观上存在。

关于诡辩论的经典故事(名家诡辩离坚白)(2)

“离坚白”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离坚白”是一个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命题。公孙龙显然发现了事物的属性之间应当有相互的独立性,所以才执意把“坚”和“白”两种属性分离开来。这一思想实际是分析思维的应用,而当时以儒家和道家为首的绝大多数学派依然处于用整体眼光认识事物的阶段。

分析这条路在古代中国终究没有走下去,反而是被遇到同样困惑的西方人贯彻到了今天,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离坚白”命题作为诡辩自然有其显著的局限性,公孙龙在辩论中夸大了“坚”和“白”属性的独立性,造成了属性间的完全割裂。采用这种对内在联系完全忽视的思维方式自然也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离坚白”命题的给我们的启示

“离坚白”命题直接向我们展示的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属性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认知的时候不加分辨就容易归于谬误。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关于诡辩论的经典故事(名家诡辩离坚白)(3)

人在思考的时候不自觉会有一种迁移的倾向,所谓“爱屋及乌”和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均来源于此。这种倾向会严重干扰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个别人抨击鲁迅在婚姻中的表现,或是抓着钱学森的私生活问题来抨击他的学术地位,显然私生活和学术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么发言的人基本是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属性之间的独立关系。

理性而冷静地认识事物,除了要实事求是之外,也要做到就事论事,如此才能真正不带有色眼镜地了解事物的细节和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