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水灾、森林火灾,每逢大灾大难,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看到解放军,我们就安心了”……

这些都是老百姓发自肺腑的话,危难之际,解放军是老百姓最想看到的人。

老百姓为什么如此信任和与拥护解放军?人民子弟兵是如何赢得老百姓的信赖的?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1)

军民鱼水情(一)

首先,“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人民子弟兵”五个字完美诠释了新型军民关系。

自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人民军队的“大名”先后叫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除此之外,人民军队还有一个昵称-人民子弟兵!

自战国时期起,中国开始施行“募兵制”,老百姓当兵领军饷,士兵家中的赋税和徭役可以免除,其实质就是利益交换。

因此,在古代,当兵只是“混饭吃”的一种营生,士兵不会(也不可能)对国家产生责任感。

到了近代,国民党实行的也是“募兵制”,在战事吃紧、兵源紧缺的时候,国民党甚至靠抓壮丁补充兵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当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饱饭、拿军饷”,或者不情不愿、被迫当兵打仗。

一旦军饷不够花,或者不能按时发放军饷,或者军饷被克扣,遭殃的就是老百姓。

民间因此有句俗话-“匪来如梳,兵来如篦”,老百姓对军队又恨又怕、避之不及。

而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新式军队,从建军那一天起,这支军队就废除“薪饷制”,实行了“供给制”。

这支军队官兵平等,同甘共苦,他们有崇高的理想,有坚定的信仰,为人民大众而战,与“吃饱饭,拿军饷”、不知道为谁而战的旧军队截然不同。

据史料记载,“人民子弟兵”的美称最早起源于抗战时期。

1937年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晋察冀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部队在敌后站稳脚跟以后,聂荣臻司令员立即着手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一段时间之后,八路军在晋察冀地区发展了许多地方武装。

这些地方武装不被“国民政府军委会”认可,也就不会有正式的番号,因此,八路军自创了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特殊番号,如“回民支队”、“平山团”等等。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2)

老照片 母亲送儿当八路

这些部队出自本土,群众基础好,战士们为保卫家乡而战,因此格外英勇顽强,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39年5月,为表彰屡立战功的“平山团”官兵,聂荣臻司令员发布了一条“嘉奖令”。

在“嘉奖令”中,聂荣臻司令员夸赞平山团为“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平山子弟兵”。

这是人民军队在正式文件里首次使用“子弟兵”一词。

后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也在文章里使用了“子弟兵”一词-“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是在晋察冀生了根的抗日军队”。

因为“子弟兵”这个称呼亲切、暖心,深受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因此很快就在根据地家喻户晓,并迅速扩散到其他根据地。

“人民子弟兵”五个字完美诠释了新型军民关系:我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土壤,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人民子弟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涵义:人民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武装。

在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是夺取革命政权最硬的枪杆子;在和平时期,“人民子弟兵”是撑起盛世的脊梁,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

其次,“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肉相连,血浓于水。

战争年代,平山地区广为传唱一首歌谣,其中有几句歌词感人至深。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三个最后”表达了怎样的意味?

首先,它表达了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

其次,它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在老百姓心中的特殊地位;

而“三个最后”的背后则是老百姓对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的信任,同时,它也是对“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3)

版画 沂蒙红嫂

抗战时期,一位八路军小战士不幸负伤,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山东沂蒙红嫂明德英毅然解开衣襟,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

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山东,解放军一个团紧急驰援孟良崮战役,却被汶河拦住了去路。

紧急关头,因为男人都“支前”去了战场,村里留守的妇女卸下家里的门板,揽下了在汶河搭桥的任务。

看到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朝着河边急行而来,32个姐妹跳下河去,用肩膀扛起门板,搭起了一座血肉之躯构建的桥梁。

汶河的河水瞬间淹没了她们瘦弱的身体,汶河的河水冰冷刺骨,32个姐妹却像32座桥墩,牢牢地钉在水流湍急的汶河中。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4)

电视剧截图

战士们不忍心上桥,一个名叫李桂芳的妇女高声大喊:“同志们赶紧过河,我们扛得动!”

为了胜利,为了解放,战士们含着眼泪上桥前进,一个小时之后,1000多个荷枪实弹的指战员全部渡过了汶河。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5)

电视剧截图

看到瘫坐在河滩上的32个妇女,解放军战士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临别之前,团首长带领一队战士转过身来,向32个妇女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和平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依然层出不穷。

“汶川地震”期间,有一张照片轰动一时(见下图)。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6)

军民鱼水情(二)

一条大河边,一群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被困在了河对岸,因为地震,这里原有的一座铁索桥已经严重受损,山洪卷走了铺设在桥面上的木板,只剩下了几条铁锁。

济南军区某旅教导队几十个官兵紧急赶到现场,找不到桥板替代物,怎么办?

“上”!带队干部一声令下,几十个解放军战士迅速攀上铁索。

“全体都有,趴下”!随着口令,几十个解放军战士齐刷刷地趴在了铁锁上,前后不到5分钟时间,河流上便有了一座人体搭成的便桥。

在解放军战士的搀扶下,小朋友们走上了解放军战士用身体搭成的人桥,踩着战士们的身体安然过河。

这一幕似曾相识,几十年前,山东妇女用身体当桥墩,几十年后,解放军战士用身体当桥板,类似的场景,一样的军民情谊。

2008年5月14日,一架运输机搭载着15名空降兵勇士飞到重灾区茂县上空。

在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情况下,解放军空降兵战士从4999米的高空纵身一跃,奋不顾身地跳进了地震“孤岛”茂县。

这是解放军空降兵首次以空降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一跳打通了孤岛与外界的联系,这一跳让灾区民众看到了曙光。

看到从天而降的解放军战士,灾区老百姓涌上前来,许多人拉着战士们的手喜极而泣、泪流满面:“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啦!”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7)

军民鱼水情(三)

老百姓把人民子弟兵当亲人,人民军队视人民为父母,这就是人民军队赢得群众信赖的根本原因。

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解放军一直都是“人们的子弟兵”,建军90多年以来,解放军从来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也从来没有让人民失望过。

人民军队为什么值得信任?相信读者朋友已经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在老百姓的心中,在你我的眼里,更多时候,这个答案在无声无息的行动之中。

第三,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人民子弟兵!

从建军那一天起,人民军队首先是一支“战斗队”,人民军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战胜了美国这个全球第一军事强国。

无论何时,人民军队都是国家的捍卫者,人民的“保护神”,他们“能打仗、打胜仗”,这样的军队自然备受群众的信任与拥戴。

和平时期,人民军队依然保持“能打仗、打胜仗”的英雄本色,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海外撤侨、远海护航、抗击疫情,只要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人民军队永远都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无论有多么危险,无论有多少困难,哪里需要解放军,解放军就会出现在哪里,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人民最值得信任的人!

送别人民子弟兵,解放军官兵“寸步难行”,此景只应中国有!

网上曾经晒出过一组照片,那张照片拍摄于救灾期间。照片上,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正在撤离灾区。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8)

送别亲人解放军(一)

部队完成任务撤离那天,灾区老百姓自发前来送别亲人解放军,人们站满了道路两旁,短短的两公里路程,解放军车队走走停停,整整用了三个小时。

在前来送别的群众中,有战士们用双手在废墟中挖出来的幸存者,有解放军医疗队治疗痊愈的伤病员,也有解放军战士从危房中背出来的老人、孩子……

短短十几天时间里,解放军官兵抢救伤员、转移群众、清理废墟、搭建简易房,在灾区群众的心里,他们既是救苦救难的“天兵天将”,又是可亲、可信的亲人、家人。

如今,解放军官兵已经完成任务,即将凯旋而归,乡亲们舍不得他们走,却不得不看着他们离开。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9)

送别亲人解放军(二)

在这个时候,乡亲们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

于是,解放军官兵乘坐的军车不时被乡亲们拦停下来,递上自家的莲蓬、葡萄、熟鸡蛋等食物。

战士使劲把慰问品往外推,死活不肯收受老百姓的馈赠。

为了送出慰问品,乡亲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老百姓爬上军车,不由分说地往车厢里塞慰问品;有的人一路追赶着军车,把慰问品硬塞到解放军战士的手上。

实在追赶不上的时候,有的人干脆来了个“远距离投篮”,把一箱箱水果、食物投上军车。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10)

送别亲人解放军(三)

虽然是盛情难却,虽然理解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解放军官兵依然“坚守阵地、严防死守”。

于是,一边是“围追堵截”、“硬核投喂”的老百姓,一边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一个坚持要送,一个坚决不受,军民之间“打”起了让人感动落泪的“拉锯战”……

灾难面前谁先走真实故事(灾难时刻你最想看到的是谁)(11)

送别亲人解放军(四)

只有中国才会有这样的军队;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人民;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军民关系!

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都会情不自禁地勾起我少年时期的记忆。

每次离开老家、出门远行,奶奶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还会把几个熟鸡蛋硬塞到我手上。

走出老远,回头看去,奶奶还站在那里远远地向我招手……

这样的故事只会发生在中国,这样的感情只存在于亲人之间,只有在中国,你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