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古代的许多诗文中,官员一旦贬谪出京有很多都是迁往百越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曾经派赵佗建立南海郡。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1)

而秦末战乱之际,赵氏封关绝道自封为“南越武王”。其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两广地区还有象郡也就是越南的部分地区。在古代,这里是中原百姓中未开化的蛮夷之地。那么,南越国又是如何在这短短的九十三年间完成全蛮夷向半蛮夷之间转化的呢?

(一)、向往汉地,自认蛮夷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其实是一种自我解嘲。因为他没有办法脱离这片土地,倒不如好好的在此生活。古代的“华夷之辨”,非常盛行。所谓东夷西狄南蛮北戎,现在看来它带有很大的地域歧视的色彩。但是当时交通不便,南越国的确是远离中原,极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1. 和辑百越,越人自治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秦末天下大乱,而赵佗身处南越之地,无力也无心去勤王。所以,他掐准时机,与外界断绝联系,自己做起了“土皇帝”。当地都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越人,所以想要长期的统治很难。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2)

他心中也有想要投靠中原政权的想法,但是局势尚不明朗,倒不如坐山观虎斗,先自沉稳,以观后效。当他称王的那一刻,就把南越彻底的当成了自己的。所以,他要想方设法的维护这个“家”的稳定。

所以,开始积极的推动自己的士兵亲眷与当地越人进行通婚。就像北魏的孝文帝一样,只不过外来民族从鲜卑族变成了中原人。百越人当时还尚未开化,处于低阶文明时期。通婚,能够使得中原文化更好的渗透进社会生活。这便是半蛮夷人的初始化形态。

2. 自我独立,独善其身

《史记》“汉五年,复立吴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治”。在反秦的战争中,南越国是始终没有表明立场的。它没有帮助自己的主家秦国,也未曾助汉抗楚。因为一切的局势都不明朗,尽管赵佗有回归之心,但也不知道回归谁。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3)

所以,他就自立为王。事实证明,赵佗的这个想法非常正确。因为刘家打下天下之后,将南越之地遥封给了长沙王吴芮,最后刘邦又弄了一个“非刘氏成王者,天下共击之”。在看见了卸磨杀驴的戏码屡屡上演以后,赵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赵佗也知道自己很难与汉朝维持长期对抗的局面,于是接受了陆贾的劝说,使得南越成为汉之藩属国。半蛮夷其实是赵佗为了拉近自己与汉王朝关系,所自创的一个概念。

陆贾第一次来到南越时,赵佗就是以一副蛮夷人的身份招待的。而之后他又用半蛮夷来表面自己和中原正统的汉朝,是同根同源。赵佗是一个政治家,什么说法对自己有利,自然就会提出什么说法。这种观念,也是因时而异的。

因为陆贾第一次到访,赵佗并没有想要投靠之意,因此故作姿态。之后陆贾再来,赵佗是害怕汉朝会大举进攻。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4)

(二)、内不振汉,亡以高异

“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吕后执政时,一些边境政策引发了赵佗的极大不满。因此,他有意将自己与汉朝做出区别。此时的他,再度抬出了“半蛮夷”这个说法。不过,此番讲的是长沙国。

1. 所谓转变,不过一言

半蛮夷这个概念,就是由赵佗创立的。他所管辖的南越国,实际上的转变其实是从士兵与越人通婚以及传播中原文化开始的。而他本人对于半蛮夷也是有着明确界定的,就是生态环境,以及族群的人口多数还有统治阶层为何人。

他的这些说法,都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而不是单纯的开化与半开化。吕雉在位,汉越关系越来越恶化。因此赵佗以“自高异”之名,从而称帝,史称南越武帝。它需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不能与汉朝走的太近。

说白了,赵佗还是为了追求南越国独立统治的地位。它可以作为藩属国进贡,但不能成为内臣入朝。到时候,自己若是失去了主动权,就把性命亲手交到了他人手中。半蛮夷,其实就是一个临界点。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5)

赵佗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这是地理概念,也曾经说过自己是蛮夷人。他发现,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够完全的符合自己所需,故而就称南越为“半蛮夷”。

2.为己所用,灵活转圜

蛮夷,是古代中原人对于各地少数民族的蔑称。半蛮夷的出现,就是为了迎合赵佗自己的目的。他有时候需要与汉朝交好,有时候也需要刻意的远离。毕竟,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而且,谁也不想轻易开战。

毕竟赵佗入百越时领了五十万大军,而且两广之地山林众多汉朝军队也不好开进。而赵佗心中也有些忌惮汉朝,因为如果双方外交关系恶化,自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他想出了“半蛮夷”这种政治概念,可以在中国人和蛮夷的身份之间自由的行走。

而半蛮夷还能给其带来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汉朝默许南越国的独立地位。毕竟,都是外族之人。但又不会把两者的关系拉的太远,因为赵佗本人还有手下的士兵都是从中原来的。“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6)

所以说,南越国的半蛮夷其实就是赵佗一句话的事情。在这场外交游戏中,他利用这个概念维持着自己的统治,又强调着南越国的独立性。如果非要给半蛮夷划分一个概念,可以说是蛮夷化的汉人或者汉化的蛮夷。

(三)、斗转星移,潜移默化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在这期间他的士兵以及当地的南越人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而后又有赵胡以及婴齐等南越国君继位,这期间汉人势必会受到越人的影响。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社会风俗,而对于自己是汉人的这一概念,也在逐步的弱化和消亡。同时,南越之地的蛮夷风气也在汉人的感召下,逐步的减弱。

1. 汉之影响愈深

赵婴齐曾经长期在汉朝生活,并且还做过侍卫。他继位以后虽然是想继续的保持统治的独立性,但是身上已经烙上了汉朝的很多印记。就连他的王后,都是汉人。自然其继任者,也会受到母亲的熏陶,对汉家文化产生好感和认同感。

南越国内部其实一直有两股势力,一股是极度赞同倒汉,而另一股则非常的反对,认为南越就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不应该受到汉朝的统治。此时,半蛮夷并不能够被很好的利用。这种赵佗独创的概念,也只有他本人才能发挥的游刃有余。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7)

最终,还是因为婴齐皇后的原因,导致汉军入南越最后南越灭亡。在南越上层的一直都是汉人,而当地人则一直处于中下层的地位。这本就是他们的土地,对于其而言赵佗不过是侵略者。赵家,也没有权利把这片土地拱手让人。

而半蛮夷既可以安抚民心,又能够帮助赵家一直独立于汉朝之外。

2. 平衡打破,南越覆灭

婴齐的皇后是汉人,所以一直与汉朝关系暧昧。而吕嘉主张独立,背后也有支持者。吕嘉势力日盛,发起了反叛,这正好给了汉朝军队入境的名头。所以,建国九十三年的南越国就此灭亡,其领土也都归到了汉朝的统治之下。

半蛮夷说到底,还是统治者的工具。主要是赵佗为了应对汉朝而创立的,他不能以强烈的态度回应汉朝并土的请求也不能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轻易的拱手让人。因此,他想出了以种族为纽带的观念,也就是半蛮夷。

赵佗和赵佗的关系(自认34)(8)

他是汉人因为父母之墓在那里,诞生之地在那里,他是蛮夷,因为长期生活在百越之地。而归于其治下的百姓,也因为长期的融合而成了半蛮夷之人。前后的态度,皆是因为赵佗有自己的政治需求,以及形式的变化。

当汉朝还不稳定时,自然要强硬一些,而天下归心之后,南越必然会成为汉朝的眼中钉,肉中刺。自己想要获得和平,自然要做出让步。不能太暧昧,否则会被吞噬;不能太强硬,否则也会亡国。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正是南越王赵佗心中所理想的观念。

结语:

赵佗自称为“蛮夷大长,老夫臣陀”,他知道自己是蛮夷人的首领。但是这个观念,又不能符合自己的诉求。故而以民族情结为纽带,独创了半蛮夷。他将南越归为半蛮夷之地,也将长沙归为半蛮夷之地。如此一来,汉朝就不会轻易的对他兴兵动武。毕竟,师出无名。况且,赵佗也答应了称臣,再加上距离中原甚远,所以南越可以一时的偏安一隅。

参考文献:

《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