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16日上午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天地往返任务,从中国空间站载誉而归此前,神舟十二号返回地面用时约28小时,而本次神舟十三号因实施了“快速返回方案”,返回时间缩短到10小时以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神舟十三号由哪几个人组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神舟十三号由哪几个人组成(神舟十三号乘组成功回家)

神舟十三号由哪几个人组成

央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16日上午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天地往返任务,从中国空间站载誉而归。此前,神舟十二号返回地面用时约28小时,而本次神舟十三号因实施了“快速返回方案”,返回时间缩短到10小时以内。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是迄今驻留太空时间最久的神舟飞船。从“出发”后首次径向交会“天和”到“回家”时首次实施快速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

为什么要实施“快速返回方案”?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空间站遇到太空垃圾怎么办?什么时候可以实现轮换乘组的在轨交接?

神舟十三号为什么要实施“快速返回方案”?

本次神舟十三号采用了“快速返回方案”,从空间站分离到最后降落地面,只用了不到10小时。

采取“快速返回方案”首先是为了航天员的舒适考虑。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介绍,神舟飞船的内部空间大约只有7立方米,航天员在狭小的空间如果长时间停留,容易感到不适。不仅是返回的时间短,神舟十三号去往空间站的整个过程也只花了6.5小时,极大程度改善了航天员的体验。

其次,这也是为了给太空生物学、医学等样本提供更好的储存环境。建造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一些来自太空的样本需要特殊的储藏条件。例如一些样本需要冷藏,但是飞船的冷藏条件有限。

飞船的返回过程十分复杂。乘组在离开空间站之前要先关掉空间站节点舱下方对接口的舱门,然后关掉神舟飞船轨道舱的前舱门,将空间站和飞船隔离,之后还要排掉两道舱门之间的空气以保证分离过程不受扰动。随后,航天员进入飞船的返回舱,关闭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接着,按照地面飞控中心的指令,神舟飞船和空间站分离。分离完成后飞船要撤离到距离空间站较远的位置,进行变轨。然后再实施一次分离,即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轨道舱进入大气层销毁。之后将飞船变轨到一个能够返回地球的轨道。在高度大约在140多公里时,分离推进舱和返回舱。返回舱在100公里左右的高度会接触到稠密的大气层,降落至大约10公里高度时,飞船启动多级开伞程序。同时,抬升航天员的座椅座位,在落地前大约一米的高度,反推火箭,使速度降到1~2米每秒,以保证航天员安全降落。

这一复杂过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技术挑战。杨宇光表示,此次任务的完成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人值守的空间站遇到太空垃圾怎么办?

2021年,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我国空间站组合体,对我们的设备以及三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出于安全考虑,我国空间站组合体两次实施“紧急避碰”。

在轨道机动的过程中,星链卫星穿越了我国空间站所在的轨道高度,但我国没有收到事先通知。任何空间飞行器一旦变轨,原来的预报轨道根数就不再有效,因此各国应当向相关方通知空间飞行器的轨道机动情况。

由于空间站的在轨时间非常长,与其他太空物体碰撞的可能性较高。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处理机制。杨宇光表示,“对于可能会与我们的空间站发生碰撞的太空物体,我们会在掌握它们轨道参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空间站的精确轨道参数,对碰撞概率进行计算。”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公布了我国空间站的具体轨道参数。其他国家在得知我国空间站的两行轨道根数后,也可以获取我国空间站的位置信息,他们便可以计算自己国家的卫星是否存在与我国空间站碰撞的危险,并进行相应处置。

何时可以实现乘组轮换的在轨交接?

此次“神十三”和“神十四”的乘组并没有实现在轨交接。双方没有在轨交接的主要原因是空间站尚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而不是正式运营阶段,无法满足6名人员同时驻留。如果要实现在轨交接,就会出现两个乘组共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的情况。

未来,等到问天号实验舱入轨后,就能够为6名航天员提供驻留所需的条件。天和一号核心舱是空间站乘组的居住舱,而问天号实验舱的很多功能与核心舱相似。它也能提供三个单独的、具有私密性的床位,以及一套独立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乘组在轨交接能够提升交接效率。空间站有人值守状态与无人值守状态之间存在差异。如果将来实现了乘组在轨任务交接,就不需要在两个状态间切换,能够省去很多工作。

此外,乘组轮换时,可能会留下只进行了一半的科学工作。如果可以实现在轨任务交接,前一个乘组可以当面交代工作情况,便于下一个乘组继续开展工作。

杨宇光表示,未来“神十四”和“神十五”乘组有可能实现在轨交接。

神舟十三号作为我们国家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留下了丰富硕果,为我国空间站的正式开启以及未来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监制:白中华

记者:杨扬 刘飞

编辑:潘雨薇 杨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