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家这种事,在古时候不算稀罕,哪朝哪代没有呢?

像万历抄张居正的家,嘉庆抄和珅的家,算是顶有名的,而其他不为人注意的,恐怕难以计数。

虽然史不绝书,但是,文学作品里详加描写的,好像只有一部《红楼梦》。

而且写的很精彩,一波三折,有声有色。

小时候读《红楼梦》读到“抄家”这一回,心里很是恻然,觉得可惜可悯。

可能那时候还没被生活糟践得太多,不知道留点功夫同情自己。而今天再读,心境居然完全不同,只是觉得精彩,借用一下阿Q的句法:

抄家,嚄!好看,抄家真好看!

一,一夜之间,一波三折

裂缺霹雳,劈空而至:锦衣府堂官赵全突然带人上门。

第一百十五回,这边贾政正在设宴请酒,浑然不知祸福;而赵全不说来干什么,只是寒暄,让人疑惧不定。

黑云压城城欲摧。

贾府被抄家的直接原因(抄家嚄好看)(1)

不一会,西平王到,赵全立即布置把守前后门——果然是大祸临头!

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这是第一个刺激。之前还只是猜疑,现在明明白白死定了。

一张之后,紧跟着是一驰:西平王态度温和,让席上亲友各散,只留本宅的人。

可知西平王颇有回护之意。

亲友虽散,贾家人跑不了,贾政贾赦一干吓得“面如土色,满身发颤”,接着,

第二个刺激到了:

西平王宣旨拿问贾赦后,赵全立刻喊叫抓人,并吩咐“分头按房抄查登帐”。

眼看着,贾家阖府将遭荼毒。

西平王再次出手,强调旨意问的是贾赦,而贾赦贾政兄弟分过家了,不能一概而论。赵全不同意,西平王于是又强调,先让内眷回避,再行查抄不迟。

可是紧接着,锦衣府抄出高利贷的单据,赵全大喜,想趁机扩大查抄范围。

层层叠叠的,这矛盾冲突越来越紧张,场面越来越紧绷,眼看着,西平王拦不住了。

眼看局势要崩。

此时,北静王赶到,宣旨,赵全只负责提审贾赦,其他人交西平王处置——刀已经架在贾政等人脖子上来回地试,忽的一下,又松下来了。

北静王安抚贾政,并令有关司员不要乱来。

到这里,是一个大大的松弛,读者亦不由跟着松口气。

什么叫一波三折?什么叫扣人心弦?这就是!

作者遂荡开一笔,回头写内宅的情况,同样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先是全然不知,贾母强撑着说笑,忽然,邢夫人那边的人跑进来报信,紧接着,平儿披头散发拉着巧姐哭啼啼而来,顿时,王邢二夫人“魂飞天外”,凤姐“先前圆睁两眼听着,后来便一仰身栽到地下死了”,贾母先是呆住,接着“吓得涕泪交流,连话也说不出来”。

贾府被抄家的直接原因(抄家嚄好看)(2)

正当女人们乱作一团之时,贾琏喘吁吁跑进来,说,幸好得到两王回护,有救了。

暂时安稳下来,贾母去查看自己的屋子,乱七八糟,抢得半空。

出来看到正在登记查抄物件,又回到写外间,北静王安慰贾政:放心。接着,贾政进去看母亲,内外两条线在此交汇。

到这里,写的是贾赦贾政这边,荣国府;那么,宁国府那边呢?

接着赶过来两人:焦大、薛蝌。

通过焦大之口交代宁国府情况:贾珍贾蓉都被拿问,女眷都被关在一处,东西抄得干净,打得粉碎;又通过薛蝌之口,说明打听到的罪由。

这一回的回目上句叫“锦衣军查抄宁国府”,可知办案重心是在那边;但是正文又一句也未正面写宁国府,不写,也可以想知,比荣国府这边惨多了。

到这里,千头万绪都平定下来,只能静候结果了,突然,波澜又起:“老太太不好了!”

眼看着,在抄家之外,还要办一场丧事。

这是第三个刺激。

到第一百十六回回,贾母哭,贾政急,忽然,“内廷有信”!

是死是活?——你猜是死是活呢?

原来是北静王府的长史官来报喜:皇上顾念贵妃,不加罪贾政;所抄物品,除贾赦的,一概发还。

这真是死里逃生、劫后余生、九死一生!

这一夜之间,生了死,死了生,波澜起伏不定,好生磨折人也!

抄家故事,到此尘埃落定。

其间曲折、张弛,真是过瘾。

二,背后的两股力量

我们看到,这一夜里,在贾府中,有两股力量在反复角力,激烈厮杀。

一股力量,锦衣府堂官赵全,一心想摧毁贾府;

一股力量,西平王、北静王,尽力回护贾府。

之前,赵全与西平王在两个问题上反复斗法:

一是,贾府席上亲友,是拿还是放?赵全的想法是全部拿下,西平王的意思是放行,这一回,西平王赢。

二是,贾赦贾政是否算分家,查抄是仅限贾赦还是贾府全体?

这一回,双方互不相让,西平王强调旨意问的是贾赦,赵全强调荣国府兄弟俩实际上没有分家;相持不下之时,西平王提出,让女眷先回避,其实是缓兵之计,在等待后援;随着赵全抄出罪证——高利贷单据,西平王已经没有理由阻拦赵全,幸好,北静王带着旨意及时赶到。

贾府是北静王这条线上的无疑。回护贾家,就是回护自己,北静王所作所为理所应当。

而锦衣府赵全背后是谁呢?

肯定是皇帝。

书里的“锦衣府”,显然是拟照明朝的锦衣卫——天子亲兵,直属皇帝,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赵全可以不在乎王爷的面子,他只要服从皇帝旨意就可以了。

而负责指挥抄家的北静王、西平王是一路的,都是回护贾家的,所以皇帝这个任命就很有意味,值得玩索了。

为什么不安排一个贾家的政敌——譬如忠顺王来负责?

如果这样安排,那么皇帝的想法很明确:一定要置贾家于死地!

而现实是让贾家的保护伞——北静王来负责抄家,内涵就很丰富了:

可能是对贾家还是有网开一面之意,并不想彻底消灭;

也可能是给北静王出题做,你如果不回护贾家,不免冷了人心,看谁还愿意跟你,你如果回护,尺度怎么把握,你总不敢抗旨吧?

显然,皇帝对北静王已经不够信任,但是还未到摊牌的时候,那么好吧,贾家不是你的小跟班吗,你办给我看。你要么原形毕露,要么自剪羽翼。

北静王于是做了一个精准的切割——贾赦归贾赦,贾政归贾政。然后再把皮球踢回去,贾政怎么处理,皇帝你拿主意,怎么说也是你老丈人,怎么说贵妃也尸骨未寒,面子上总不能太过分吧。

贾府被抄家的直接原因(抄家嚄好看)(3)

所以在这两股力量的角力之下,贾家不至于一败涂地,多少留下一口气。

但是,彻底崩塌的结局必然是无可避免的,因为皇帝已经不信任北静王,有意削除他的势力,那么随着政治靠山的倾颓,贾家最终还有立足之地吗?

三,曹家被抄的真实写照

有的专家嫌不过瘾,觉得应该抄光杀尽,才够暴露黑暗面,才够批判性;于是更引申出续作者高鹗缺乏反封建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云云。

玉山的意见呢,认为这统统是扯。

书里贾府被抄,其实就是现实里曹家被抄的真实写照。

那波澜起伏的过程,忽生忽死的折磨,没被抄过家,是想象不出来的。直截地说,高鹗是写不出来的。

再如,写内宅,邢夫人那边的人跑进来报信,说:

“多多少少的穿靴戴帽的强……强盗来了,翻箱倒笼的来拿东西!”

“穿靴戴帽的强盗”,多么生动,多么精准的形容!以国公府老婆子的生活,说出这样的话,真是最恰当不过:翻箱倒笼地抢东西,是什么人?肯定是强盗!而强盗怎么又穿靴戴帽,跟官差似的?

家里没有经过此类事,是断断想不出这样的话的。

我说后四十回不是什么人续写,这也算个依据。

事实上,雍正查抄曹家,确实是留有余地的。

因为,一,曹家与皇室的联系千丝万缕,有功勋,也有感情;二,江宁织造上的亏空,是历史形成的,原因复杂,不全是曹家的责任;三,曹家仅仅是先帝旧臣,现实的政治影响已经基本为零,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所以,查抄归查抄,法办归法办,并未罪及妻孥,并且给曹家留下一部分财产,以资生计。

毕竟不像万历查抄张居正那么狠,一家几十口子锁在一间屋子里,锁上十几天才打开,人都饿死大半了。

如果那样赶尽杀绝,曹家也就培养不出来一个曹雪芹,也就没什么《红楼梦》,更不存在这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精彩绝伦的“抄家”故事。

这生动曲折的过程,背后无形的政治争斗,真心越读越有味,叫人欲罢不能。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贾府这样毫无建设的食利阶层,即使不曾为恶,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坍塌就坍塌吧。

在坍塌的破裂之声与张天烟尘里,有一种颓然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