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胡三公子是在马二先生游西湖时出场的。大家一定记得那个马二先生在西湖遇到的能烧黑煤变银子的洪憨仙吧,他自称是活了三百多岁的神仙,他正准备要让马二先生当中间人来骗胡三公子的钱,结果一命呜呼了,骗局也被揭穿。

我还在想,这胡三先生是一个什么人这么好骗呢?下面细细看来。

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的故事(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1)

钱癖

这胡三公子是胡尚书家的三公子,名缜,字密之。尚书在古代可不是一般的官,是一个大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之类,不过也有没有实权的部长。他留下的钱按说也不少,但这位公子却对钱有癖好,总想着,钱越多越好,于是想跟随洪憨仙学习烧银子的方法,以烧得更多的钱。

现在朋友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被骗了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有之,人都是贪财的,但程度不一样。

于是三人一起商定,三五日后,把洪憨仙和马二先生请到胡公子家订立合同,马二先生做中间人,然后打扫他家里的花园作为丹室。胡三公子准备拿出了一万银子,托洪憨仙修制药物,并把他请到自家丹室内住下,好炼银子。

所幸胡家运气好,三五日还未到时,洪憨仙突然去世,胡三公子没有中计。

胆小

我的另一个对胡三先生的印象,是从别人口中得知,这正是作者旁敲侧击,托景兰江之口说出的。

景兰江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它是一个开头巾店的人,但并不专心开店,家里的两钱银子,被他一顿诗做得精光。他每天在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刷子刷头巾,嘴里还哼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那买头巾的和邻居们看了都笑。

他给匡超人引荐了胡三公子。并且对匡超人说,这胡三公子虽然是个好客之人,但是他是个胆小不过的人。前年,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关着门不敢见一个人,还动不动就被人骗了,说也没处说。现在他才结交了我们这一群人帮帮他,他家才热闹起来,也没人敢欺负他了。

匡超人想不通,尚书家的公子,还有人敢欺负?

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的故事(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2)

景兰江说,尚书,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他们家又没有人在朝中做官,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俗话说:“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现在谁还会理他?现在的人都是很势利的!

可见不论古今,“人走茶凉”都是事实,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体会的真切。

悭吝

十五日,众名士相约去西湖作诗。卫体善、随岑庵、赵雪斋、严致中、浦墨卿、支剑峰、匡超人、胡密之、景兰江,共九人,每人出份子钱两钱。

路上,他们想借一处花园喝酒,胡三公子走去一处花园敲门,那家不给开门。胡三公子急了,那人也不理。景兰江拉着那人到背地里问,那人说:“胡三爷是出了名的悭吝!他一年也到我们这里来喝几次,我凭什么奉承他?去年他借这里摆了两席酒,一个钱都没给!走的时候也没叫人打扫,还说煮饭的米剩下两升,都叫小厮背了回去。这样的大官,我不奉承他!”

份子钱都在胡三公子身上,三公子拉着景兰江出去买东西。

走到一个鸭子店,三公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一戳,试试看鸭脯上的肉厚不厚,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

然后走进一个馒头店,看了三十个馒头。那馒头三个钱一个,三公子只给了他两个钱一个,就和馒头店的人吵起来。景兰江在旁边劝了一回。于是不买馒头了。

别人说:“三老爷,你怎么不叫个厨役伺候,自己在那里忙活?”三公子吐着舌头说:“叫厨役就费钱了!”

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的故事(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3)

做完诗,胡三公子叫家人取了食盒,把剩下来的骨头骨脑和一些果子都装在里面,果然又向和尚查问剩下的米共几升,也装了起来,让人挑着进城去了。

作者从胡三公子借花园到当采购员,从他采购的细节中,比如,买鸭子、买馒头、不顾厨役到查问剩下的东西,几个动作语言,寥寥几笔,他悭吝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

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的故事(儒林外史中又一个悭吝人)(4)

正如有人说的,这次的西湖诗会只见鸡鸭不见诗,吃吃喝喝一通,随便做了几句诗便散了。胡三公子是一个官宦人家的秀才,读书人,但自己读书并没有什么成就,也没有考中举人、进士。他虽家里有钱,但又爱钱如命,悭吝异常,所以连下人都看他不起,常常被人欺负。他胆小懦弱,不善交流,后来常常和一些“名士”一起作诗交往,才混出一点名气。在当官的父亲去世后他才体会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胡三公子是《儒林外史》中又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这么多的读书人,每个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命运各不相同,难怪说《儒林外史》是写尽了文人的众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