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德经10句精华道尽人生智慧(道德经系列之十)(1)

本章讲的是“修炼”的原则和方法,所有重点就在开篇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篤”。高级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比如:道家注重性命双修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就是“静、虚”;而佛家也有同样的观点,心经的主旨就是“五蕴皆空、诸法空相”金刚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道家有关修道的各门各法共有八千卷之多,佛家修行也有八万四千方便善巧法门,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的道家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说的“五蕴皆空”。

“致”是动词,就是我们通过修道要“做到、达到”的一种境界。“虚”就是真空无象,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是世界的本真状态。道教中“虚”通常与“清”字相对应。“清”是形容客观主观世界混沌无物的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意思相近相通。“致虚极”,就是要做到“虚、空”到极致,不能有一丝一毫杂念与污染,空明寂静,湛然清朗。 “守”就是护念、降伏我们的本心,使其达到“静”的状态。“静”就是寂然不动的状态。“守静笃”实际上讲的是修炼的法门和功夫,在修心时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本心。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就像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一心一意。 这一段是在此教我们“养道”“修炼”求得大道的方法,就是要“致虚极,守静篤”收敛浮华,以静为根以虚为念,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道德经10句精华道尽人生智慧(道德经系列之十)(2)

道德经10句精华道尽人生智慧(道德经系列之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