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秦建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初当宰相要有功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初当宰相要有功勋(河东说略上)

汉初当宰相要有功勋

来源:运城新闻网

□秦建华

毋庸置疑,过年是国人心目中最神圣、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河东年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据史料记载,早在数千年前,河东人就有了“年”的概念,只不过那时人们把“年”称作“载”,到了夏朝,改为“岁”,商代称“祀”,周代始称“年”,直至民国伊始,才开始称“春节”。

据传,“过年”之说源于河东人巫贤。巫贤,乃巫咸之子,曾在太戊帝孙子祖乙继位后,接任父职为宰相。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年历》的制定者,也是最早一位确定一年中新旧交接时间点的人。因为在巫贤之前,正月初一称为正旦、元正、元日、元旦,而巫贤功高德劭,高寿而终,成为“日月寿星”,故又号称“万年”。后来,民间遂把那一天称作“过年”或“年下”(下,河东方言读ha)。

河东年俗,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同演变,时代元素也多有渗透,但古老的习俗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代有承袭,广为流传。

祭灶君

虽然民间有谚云“过了腊八就是年”,但在河东,人们思想上真正进入“年”的时间节点应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河东农家厨房内均供有“灶君”,旧时称“灶君”为“灶王爷”“灶爷”“灶君菩萨”,据说是先秦时就出现的一位家神。在《战国策·赵策》中就有夏涂侦“梦见灶君”之说;《杂五行书》也有记载“灶神名单,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

关于“祭灶”的来历,《淮南万毕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河东地区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灶的神,察看人们是否爱惜粮食,有无浪费现象,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去述职,一般在天上停留七天。河东民谚:“灶王爷上天,骑红马,搭绿灯,四四方方一座城。”七天以后即除夕就回归。河东民间灶神像两侧对联曰:“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庭主妇都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天时祭祀,祝灶君一路顺风,直达凌霄,祭品一般为饧瓜(糖瓜)、灶飥或灶糖。相传,灶君吃了糖瓜嘴变甜了,上天尽言好事。并且,在夏县一带,灶飥每人须吃一个,意为老天爷清点人数。

“祭灶”充分反映了家庭主妇忠厚、善良、虔诚之心,同时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备年货

河东过年是很讲究吃的。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都蒸馒头、炸油食、煮肉、洗器皿,处处呈现着忙碌而又热闹的欢乐景象。

河东麻花与馒头历来独具特色,尤其是馒头(河东俗称“馍”),不仅花样齐全,名目繁多,而且姿态各异,五花八门,简直是一种漂亮的民间工艺品。

河东过年蒸馍特别有讲究,面要头茬(遍)面,发面用酵不用碱。新绛、稷山、闻喜、夏县等地馍有时重半斤,多用铁笼草圈,蒸出来的馍洁白细腻,吃起来香甜可口。

下馍时的讲究也有很多,若揭开笼盖,蒸汽突然遇到冷空气,馍就收缩变小发青,俗说“鬼捏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各地的习俗不同:稷山在锅台上放一锨烧红的炭,以避邪;夏县在锅边放一圈红线,再放上一把刀;闻喜则拿一瓢冷水倒在笼盖上;垣曲干脆在锅里放上枣刺,枣刺可是不长眼的。

此外,过油炸的食品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麻花、馓子、麻叶、油饼、丸子、豆腐、红烧肘子、红烧肉条、酥肉等。

条件好的人家还要准备各种酒宴佳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扫房舍

扫房舍,古代称“扫年”“打埃尘”。《清嘉录》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称‘打埃尘’。”《梦粱录》也记载,“不论贫富,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这种大搞卫生迎新年的良好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河东俗称“扫刷”“扫厦”。河东讲究过了腊月二十三即可进行。因二十三灶君及诸神已上天述职,人间无人管。一年一度的年前大扫除,每家都要预先说定时间,全家出动,翻箱倒柜,里里外外,炕上炕下,彻底打扫,还要洗刷器皿,务使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新年。

这种风俗,反映了河东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美德。

贴春联

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敬门神、挂年画、贴窗花,“年”的气氛愈发浓烈了。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门帖。清代《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春联虽然形式简单,但内容之宽,反映的生活面之广,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给节日增添色彩。

一副对联,凝聚了人们的心声和愿望,抒发了人们的喜悦和快乐,两千年盛传不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河东传统对联中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满门增福。”这样的对联往往贴在木板年画中特有的《魁头》的两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由衷地感激党的富民政策。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对联,例如“岁月逢春家家富东风化雨,万民得意人人乐政策归心”“几十载新中国承前启后,数千年古神州继往开来”等,形象地抒发了人们的喜悦情怀。

河东春节期间,民间家家都敬门神。门神虽然是人们为了精神上的安慰而人为创造出来的,但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们要驱除邪恶、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念。因为河东人民一直守着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总也摆脱不了来自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侵袭与干扰,渴望幸福和安定。

河东许多人家照壁上喜欢贴一个“福”字,福者,表示一家人有田种,有衣穿。有的还倒贴福字,倒福者,就是福到家门以图吉利,此谓斗方。近年来,有些人家把两扇门上均贴上福字,以代门神。

贴窗花,也是河东人民过年时特有的习俗。窗花有在集市上买来的,也有心灵手巧的妇女自己剪裁的,以增加浓郁的节日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