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1)

腾讯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根据《卫报》的说法,它是亚洲最有价值的公司。腾讯拥有微信,这是拥有近10亿用户的"万物应用",其中许多用户每天活跃超过4小时。彭博商业周刊说,这个平均水平超过了用户花在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和推特上的时间总和。

腾讯由马化腾和他的4个朋友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深圳创立,对于80后、90后一代人来说,腾讯的QQ代表着你的社交媒体、你的青少年时代。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2)

/***马化腾的早年***/

1971年, 马化腾出生于海南省,13岁时随家人移居广东省深圳市。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3)

1989年,当马化腾报考上大学时,他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所以马化腾选择了深圳大学,尽管他的高考分数足够上清华大学。马化腾从小就迷上了天文学,并打算以天文学为专业。不幸的是,当时深圳大学没有开设这个专业,所以他转向了计算机工程。

在大学期间,马化腾是一个安静,勤奋和成就高的学生。他的一位教授指出,他总是在读书或编码。马化腾和他的同学们在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举行过一次"黑客竞赛",目的是编写错误,使计算机的硬盘陷入“死机”状态,并且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将硬盘重新开启。马化腾的同学称他为"黑客大师",他经常导致实验室机器无限期关闭。除了是C编程语言的粉丝, 马化腾还喜欢构建图形用户界面(GUI),在那个年代,大多数计算机在 DOS(磁盘操作系统)上运行,没有图形界面,那时候马化腾还尝试过构建类似于 Windows UI 的可视组件。

在大四时, 马化腾曾在深圳黎明网络公司实习,黎明网络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计算机公司之一。正是在这里,这位22岁的年轻人建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一个股市分析工具。除了用户界面, 马化腾还实现了技术和定量分析工具。马化腾在尝试建立股票价格预测功能的同时,还自学了神经网络。虽然当时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分析工具,但马化腾软件中的图形界面引起了一个用户的注意,后来他以5万元的高价买下了他的工具,在当时,这相当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3年的工资。

在大学期间,马化腾没有参与学生会,也没有在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竞选领导职位。他只是一个安静、好奇的学生,偶尔喜欢侵入校园电脑。毕业后, 马化腾加入深圳润迅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值得一提是的,马化腾在寻找工作时, 他向润迅公司展示了他在黎明网络实习期间建立的股市分析工具,然后第二天他就收到了offer。与此同时,他的大学朋友张志东和许晨晔在继续攻读研究生,这二人后来分别成为腾讯的首席技术官和首席信息官。

在润迅的5年职业生涯中,马化腾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并担任了管理职务。但是,在一家大公司做一名称职的工程师只是马化腾生活的一部分。在业余时间里,他还会热衷于和朋友一起开发各种软件,而且拿去售卖。

/***在互联网之前,有惠多网(FidoNet )***/

1994年, 马化腾对惠多网产生了兴趣。惠多网在1984年起源于美国,是一个用于在公告板系统(BBS)之间通信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可以将 BBS 视为运行文件系统和论坛的计算机网络,而且可以使用终端连接到这些计算机。消息和文件通过调制解调器发送,调制解调器可以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4)

1991年,罗依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名为CFido的惠多网,然后很快就有几位业余爱好者建立了自己的系统加入了CFido。这其中就有马化腾,他可以使用调制解调器拨入BBS,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并与之沟通。能够访问本地计算机上不显示的内容是不可思议的,于是马化腾决定建立自己的惠多网集群,并成为一名系统运营商。为此,他几乎用完了出售股市软件赚的钱,购置和安装了8台电脑、4条电话线缆。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5)

但成为惠多网的系统运营商以来,他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在1995年,马化腾认识了丁磊,后来丁磊成立了网易公司,通过向电信企业销售服务并且盈利了,这使得丁磊成为首位盈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丁磊的成功向马化腾展示了互联网领域的机会。1998年春天,马化腾在咖啡店里对朋友张志东说:"让我们开一家公司吧。”当然,这家公司就是腾讯。

/***腾讯的启动***/

马化腾向张志东提出了将互联网与寻呼机相结合的想法。寻呼机是在80年代、90年代初被广泛使用无线通信设备,允许人们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发送文本和语音邮件。

马化腾的想法是利用互联网在寻呼机之间发送电子邮件、新闻和更多信息。张志东被马化腾的激情所感动,辞去了黎明网络的工作。后来他们又找到了陈一丹和许晨晔,组成了一个由四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后来他们意识到他们都没有销售经验,于是又找来了当时在深圳市电信部门工作的曾李青。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6)

腾讯联合创始人马化腾、陈一丹、张志东

然后我们再把镜头拉远一点,看看当时的国内互联网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张朝阳回到中国,建立了中国搜索引擎搜狐。

1998年和1999年,后来的电子商务巨头京东、阿里巴巴也相继成立。

李彦宏离开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开始创办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

在当时的互联网初创公司中,腾讯最不引人注目。它不是一个在线门户网站,也不是一个搜索引擎或者电子商务网站,你甚至很难准确定义腾讯到底是干什么的。就算马化腾的无线寻呼机想要推向市场,取得成功,那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人们会继续使用寻呼机。但是很遗憾,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机慢慢地退出了市场。

/***ICQ 与即时消息的曙光***/

1996年,三个刚刚在军队服役的以色列小伙子发明了ICQ(I seek you,"我找你"),一种互联网通信工具。可以使用 ICQ 在线聊天和共享文件。该团队合并为Mirabilis,在1998年底被美国在线收购时拥有约1000万用户。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7)

ICQ的聊天窗口

很快地,模仿ICQ的软件就在中国出现了,最早于1998年由一家台湾公司开发。后来腾讯也开始开发类似于ICQ的聊天软件,软件取名为OICQ,"O"代表"open(开放的)",也就是后来的QQ。

因此,腾讯被拆分为两个产品领域:寻呼机软件和OICQ。腾讯意识到,这个由ICQ主导的即时通讯市场仍有空间,因为在美国在线收购后,创始人留在以色列,而美国在线则因浏览器与微软的战争而分心。虽然ICQ有中文版本,但马化腾认为他们缺乏战略、品牌和产品市场契合度。因此,腾讯团队专注于使OICQ适合中国大陆,专注于性能和功能。他们添加了离线消息(ICQ不支持)和将陌生人添加为联系人等功能。1999年的一天,团队注意到OICQ有了500个用户。但他们不知道,这个消息应用程序即将消耗完他们所有的现金。

在美国,劳动力很昂贵,但设备可能更便宜。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OICQ 的服务器很难跟上不断增长的用户流量,因此工程师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减轻其服务器的负担。用户数量一度每 90 天增长 4 倍,团队已经没有钱用来购买更多的服务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盈利模式,尽管用户在飞速地与日俱增,但是腾讯并不知道该怎么从中获得盈利。

/***濒临死亡的时刻***/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9年,事情已开始显得绝望,因为腾讯从美国收到一个厚厚的信封。这是AOL律师的一封信:他们起诉OICQ盗窃ICQ的知识产权,并要求腾讯停止使用域名"OICQ.com"和"OICQ.net"。此时的OICQ已推出9个月,用户达到100万,但腾讯仅剩下1万元现金。马化腾召集了他的共同创始人来商讨对策,他们都知道他们没有资金去法院打这个官司。所以,马化腾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去筹集更多资金,削减成本,要么出售腾讯。

他两个选择都尝试了。首先是尝试出售腾讯,收购者并不看好腾讯,因为他们实在看不出腾讯该如何赚钱。有一次,为了估计腾讯的估值,收购者甚至考虑到了办公室电脑、桌子和椅子的数量。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希望以300万元的价格出售公司,但最高报价只有60万元。

既然出售无望,创始团队就将注意力从出售转向借钱。给马化腾借钱的一位朋友说:“如果你真的没钱了,也不用担心还钱的事,反正就是不要把你们公司的股票给我。”

负责推广的曾李青建议他们寻找风险投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疯狂的投资者,这些人不是要找能马上盈利的公司,而是将来可能巨额盈利的公司,这就是风险投资。”这是马化腾第一次了解风投的概念。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来自美国的IDG资本。曾李青通过关系安排了马化腾与IDG的会面,并编制了一份20页的商业计划。当马化腾、曾李青与IDG的王树见面时,他感叹道:“如果IDG现在不资助我们,腾讯可能会死。但是,即使你给了我们钱,未来仍然是不确定的。”王树问他们对腾讯的未来有何感想,马化腾回答说:“我不知道。”多年后,王树回想这一刻:“那时我才意识到他是一个非常脚踏实地的领导者,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在IDG北京办事处的合伙人多次向马化腾问到公司的盈利模式,马化腾总是说:“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就是,这是人们喜欢使用的东西,但不知道从哪里赚钱。”最后,IDG投资了腾讯,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OICQ确实是一款具有吸引力的热门产品。其次,他们看到了美国在线收购原始软件ICQ的成功例子。

腾讯提出的估值为550万美元。腾讯自己希望拥有公司的多数股权,因此他们以220万美元的价格保留了腾讯高达40%的股份。除此之外,腾讯还有另一位投资者------盈科数码,该基金由亚洲首富李嘉诚的儿子领导。当IDG和盈科同意投资220万美元时,腾讯自己已经没有一分钱了,他们各自将拥有腾讯20%的股份。如果资金的注入来得再慢一点,腾讯就必死无疑了。如果马化腾和曾李青没有及时发现、说服IDG,或者IDG的王树没有下注,腾讯今天很可能不存在。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8)

腾讯最终被勒令将"OICQ.com"和"OICQ.net"域名返还给美国在线。而OICQ改名为QQ,据说是一次很偶然的事情,有一次腾讯的一位员工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些用户谈论OICQ时,他注意到他们叫它"QQ",于是"QQ"就成为了产品的新名称。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9)

QQ登录页面

腾讯从IDG筹集的资金将用于配置更多的服务器和支付工资,但该怎么盈利仍是一个未解答的问题。所以,腾讯又开始了继续寻找买家。腾讯与搜狐、雅虎中国等几家公司接洽,但都被拒绝了。在这段绝望时期,QQ用户群继续大幅增长。当时QQ的用户群达到了1亿的数量,但是中国没有一个人想买腾讯,真是让人觉得讽刺。

后来有一天,两个人走进了腾讯在深圳的办公室,他们自称来自南非媒体巨头Naspers旗下的投资公司MIH中国办事处。这是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第一次了解MIH和Naspers。

这两人中,其中一个老外叫网大伟,是MIH在中国的驻派代表,他每到一个新城市,都会去当地的网吧看看。他注意到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叫做QQ的程序,所以他认为这一定是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公司。每个人的名片上也写着他们的QQ号,这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好奇心。马化腾向王大伟展示了一些用户增长图,并告诉他每天加入50万新用户。这开启了MIH与腾讯之间的投资谈判,MIH对腾讯的估值为6000万美元,并希望成为腾讯的最大股东。腾讯团队虽然强烈反对放弃对腾讯的多数股权,但对估值比上一年高出11倍感到很高兴。

IDG对MIH的估值也感到兴奋,这表示他们的投资回报。IDG收购了腾讯20%股份的12.8%,持有7.2% 的股份。英克放弃了对腾讯拥有的20%股份。MIH以32.8%的股权收购腾讯,成为其继创始人之后的第二大股东,这是风险资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之一。

/***说真的,你将如何赚钱?腾讯的崛起***/

腾讯曾做过各种尝试,试图将QQ货币化,但直到2002年,这些尝试都没有成功。产品经理徐亮得知一个韩国网站sayclub.com,它有一个功能,让人们创建具有个性化发型,面部表情,服装等的头像,这是韩国公众喜爱的有偿服务。该网站有150万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月支付5元人民币。徐亮很快雇人翻译了这个韩国网站sayclub.com,并建议腾讯推出类似的东西。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10)

Sayclub头像

在说服腾讯高管后,QQ迅速推出了QQ秀、定制头像功能。人们会花钱购买"Q币",然后用于在QQ市场购买头像组件,所有配件的价格在0.5至1元之间。支付这项服务费用的QQ用户可以在聊天室中显示他们定制的头像。在QQ 秀推出后的半年内,该服务拥有约500万付费用户,他们每人每月贡献约5元。你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文化运动,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习惯于"沉闷"。突然之间,一个人可以通过色彩和直言不讳的真实性来表达自己。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11)

QQ秀

为了将QQ秀和独家功能带到一个新的水平,腾讯推出了VIP会员功能,称为"红钻会员"。每月10元,付费用户可以独家获得每月虚拟礼物,在显示名称旁边收到一个红色钻石图标,并在QQ商城享受折扣,这一系列的货币化努力,使腾讯每月创造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上世纪90年代末,微软在中国的投入翻了一倍。2001年,90% 的计算机都使用 Windows。微软还宣布了一项在中国进一步扩展MSN的战略,这对腾讯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腾讯将微软视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巨人。2004年版的QQ推出时,没有企业的支持。QQ似乎是一个随意的聊天应用程序,而不是一个严肃的沟通工具。而竞争对手MSN 是一个办公室的沟通工具。为了反击,腾讯希望推出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

为此,腾讯在2005年决定收购Foxmail,用以建立QQ邮件。Foxmail是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客户端,由传奇软件工程师张小龙本人在1996年开发的。当Foxmail推出时,它在一年内就获得了400万中国用户。

2010年,一款名为Kik信使的应用程序应运而生。它允许用户通过wifi或流量数据与电话簿中的人交换免费消息。在15天内,Kik拥有100万用户。这引起了张小龙的注意,他向马化腾提出想法,要开发类似的产品。

腾讯历史上的发展(腾讯的历史)(12)

Kik信使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也注意到了Kik信使。但小米的反应非常迅速——仅仅经过1个月的开发,小米就推出了“米聊”,先是在Android平台推出,然后是iOS平台。不久之后,张小龙在腾讯的团队就有了“微信”。但是,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发布Android版本,而是发布了iOS版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米聊”和“微信”相互竞争。米聊支持发送语音消息,微信也就紧随其后的添加这个功能。出人意料地,在添加此功能后,微信的用户从 10---20k 增加到 50---60k。

此后,微信又继续推出"摇一摇"、"漂流瓶"等新功能。而小米公司那边的米聊的表现就让人失望了,米聊的服务器难以跟上用户增长,导致一天内多次中断。最终让微信完胜的决定性功能就是"搜附近的人",此功能推出后,微信开始每天获取10万新用户。

2012年,微信用户达到1亿,它在社交媒体应用的历史上,拥有最快的用户增长率。而完成这一壮举,微信只用了433天,QQ用了10年,Facebook用了5.5年,推特用了4年。

同年,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动态功能,一个类似于Facebook动态消息的功能,用户可以从朋友那里看到状态更新。随后,微信又推出了“微信支付”、“微信红包”,这些功能的添加无疑是给已经深入人心的微信在锦上添花,进一步地增加了用户对微信的使用粘度。

在中国,如果你把钱包忘在家里,那没什么大不了的,打开手机用微信可以付款,甚至可以用来预定机票、高铁票、景区门票、酒店房间、点外卖、打车、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等等,可以说微信遍及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人们可能会轻易更换他的电话号码,但是绝对不会轻易更换他的微信号。

原文出自https://hackernoon.com/the-chinese-social-network-bb282204af9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