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前面两节我们介绍了庄子讲的鲲鹏故事,为了印证自己讲的故事非虚,庄子在接下来的篇章引用了前人对鲲鹏故事的讲述。《齐谐》者,志怪者也。这里的齐谐者我们姑且认为是一部专门记录光怪陆离故事的书。在这本书里面,有鲲鹏的故事的详细记载。

庄子逍遥游记载鲲鹏展翅(逍遥游三)(1)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水击三千里:描绘了鲲幻化为鹏的过程,由于鲲鱼非常大,幻化过程类似于我们现在飞机起飞的过程,飞机在起飞前需要在地面的跑道上快速行进一段距离才能起飞,而广阔的海面就像飞机场跑道一样,鲲鱼在幻化过程中不断拍打水面,整个北冥的海面极其壮观,三千里指的不是实数,古人的三的意思是很多的意思,这里大意是海面上鲲鱼拍打水面的距离有好几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鲲幻化为鹏后,鹏借助飙风的力量顺势上升到非常高的天上,这里的九万里同样是指很高的距离,不是实数。这里也是中国成语“鹏程万里”的出处。扶摇很多人不理解,我听过一个靠谱的解释是扶摇两个字合起来的发音为的解释,抟的意思应该是旋转,也就是类似海面的龙卷风,鲲化为鹏的过程借助旋转的飙风一直升到很高的高度。

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很多人搞不明白!我的理解是大鹏从北冥飞到南冥的时间有六个月这么长,也就是飞了六个月才停下来。

有一个解释说这里的6月其实是描述自然规律,也就是候鸟在冬天会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来年春暖花开再次返回,时间距离刚好6个月。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的“野马、尘埃”我认为是大鹏在往上飞的过程回头看到的地球的状况,随着飞行高度的不断上升,看到的物体最初像野马奔腾,比如云朵,但是当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后,看下来的物体就像是看到尘埃那么小了。

庄子逍遥游记载鲲鹏展翅(逍遥游三)(2)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这里的关键字眼是“”,有一个解释是这样子的: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除了人会说话以外,其他动物均不会说话,但是他们有一种“息感”,凭借这种息感,各种生物能感知周边环境的变化,也能在长途迁徙中准确把握方向,比如候鸟的长途迁徙,凭借的就是这种“息感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网上有人发视频,小鸟能像宠物一样跑到主人的手中,完全信任,这个就是息感的作用,因为通过息感,小鸟能感知到你喜欢它。大鹏鸟能从遥远的北冥飞到南冥,靠的就是这种息感的指引。

庄子逍遥游记载鲲鹏展翅(逍遥游三)(3)

当然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我们现代人知道的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动物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后排出氧气,氧气刚好是动物需要的,形成一个循环。但是在二千多年前如果庄子真的能洞悉到这个规律那真的是太厉害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空,晴天下一般看到的是湛蓝的,但是庄子反问道:这就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这句话充满哲理!也就是我们看待事物,如果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得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庄子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天外有天,天是没有边际的!在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是这种感觉!

当然还有人觉得这是在质疑儒家的一贯观点:“”,其实庄子也没有明确表明他的意思,读者也只能猜猜罢了。

很多人觉得庄子的文章为什么很难理解到真正的意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庄子其实是用寓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要阐述什么庄子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是他却不明说!庄子的文章行的是不辩之言,和儒家不同,儒家要我们做什么讲的一清二楚,道家却很不一样,因为道本来就是很玄的东西,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参透。要不然老庄之后也不会出现那么多修仙修道之人走了旁门左道!

庄学如海,我们后辈也仅能从字面的意思来窥探一二。如果你也对庄子感兴趣,有更好的见解,欢迎关注我并留言一起学习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