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视头发的修饰。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类型有许多,梳篦、簪、簪花、发钗、步摇、华胜..........发饰发展到后来,基本的应用功能逐渐减弱,装饰美化功能被不断强化,成为古代上至皇家女眷、名媛淑女,下至寻常女子心爱的装饰品。

时尚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我们所追求的,其实古代淑女名媛们也非常讲究时尚,小小的头饰破费心思,美得令人炫目。像我们在古装剧中也经常看到各种美丽发饰,你能够认清楚这些发饰么?

梳篦

在古人众多的发饰中,梳篦估计是最早出现的,而且是先有梳再有篦。没错,梳和篦是不同的,梳的齿部粗而稀,主要用于梳理头发,而篦齿因为细而密,可以很好地剔除头发上的脏东西。

梳篦在古时也几乎是人手必备之物。古今不同的是,古人之所以爱梳,还有一层“礼”的含义在内。相传孔子的一位弟子与群寇搏击而酣时,为束带正冠而身亡。可见古人对仪容的在乎早已超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美的范畴,更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

话说这梳子原本只是理发的工具,没曾想在魏晋时期竟成了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到了唐代,插梳之风更是蔚然成风。起初,人们只在髻前单插一梳,后逐渐增加,常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元稹在《恨妆成》中所言“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即是描绘了当时插梳之风的盛行。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2)

梳篦的插戴方法有:斜插法;髻前横插一把梳或篦;髻前后插两把梳,梳齿上下相对。

到了宋代,插梳的风尚尤盛于唐代。据记载,北宋时期,京都妇女头上所戴的白角大梳,长宽皆逾尺,竟到了妨碍人们乘轿走路的地步。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时期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不管任何一个时代,女子的穿着打扮往往是一个社会经济、文明水平的风向标。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3)

梳篦在古风插画中的应用

在历史的变迁中,梳篦的样子也经历了几多变化。从春秋时期的直竖形、战国时期的马蹄形,再到隋唐五代的梯形、宋代的半月形,梳背的装饰也日益精细富丽。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4)

左:战国时期;右:汉朝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5)

左:元;右:宋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6)

清朝

单股笄称“簪”,古人用来固定发髻的一种长针。中国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戴冠,均须以簪钗约束固定。

簪的前身——“笄”,是古代女子用来固定发髻的一种工具。笄也是古代女子成年礼的一种代称,即女子15岁成年则要梳髻贯笄。若已许嫁,则宴宾客举行婚礼。若未婚嫁,则礼毕,再取下发笄,仍恢复原来的发型。

早期的笄,材料多为石、骨、竹等质地,样子比较原始粗糙,但也不失为一种质朴之美。商周时期,笄的头部开始呈现伞形、几何形、飞鸟走兽形、夔龙形等多种样式。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7)

殷商时期骨笄:左:鱼形骨笄;中:竹节骨笄;右:夔龙纹骨笄

秦汉之后,笄才被称为“簪”,样式和工艺也更趋精美,相比之前骨头、石头一些的普通材质,人们开始越来越青睐金、玉、翠羽等制作而成的簪。历代发簪千变万化,比较常见的有球体或半球体、花顶形、如意形、耳挖性、飞禽走兽游鱼等等,不一而足。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8)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9)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0)

在形态各异的发簪之中,又以翠羽簪为最为出色。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一种金银制作工艺——点翠。所谓翠羽,即翠鸟之羽。这种工艺就是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1)

清蝴蝶耳挖簪(右);清·鎏金点翠蝴蝶簪(左)

簪花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新娘头上都会插花,比如玫瑰、百合、康乃馨等有着美好寓意的鲜花。其实,这种簪花的习俗古已有之,而且曾一度不分男女。宋太宗时,皇帝会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赐花。“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诗人杨万里在诗里所描述就是宫中筵席上的簪花盛景。

簪花兴起于秦朝,在唐宋都颇为流行。尤其在唐代,上至贵妃杨玉环,下到民间乡野的普通女子,都尤爱簪花。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之际,长安仕女都要参加斗花竞赛,戴插以求奇姿异态,多者为花中之魁。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2)

《簪花仕女图》:盛唐时,妇女好高髻,“ 插花著高髻”蔚然成风。唐代女子尤爱簪牡丹、荷花、海棠等花形

不过,遗憾的是,鲜花总难免凋谢的命运,所以后来逐渐被假花替代。钿就是一种用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其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它与簪钗的不同之处在于,钿主要多为装饰,不能用于绾发。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绢花、绒花、通草花、珠花等饰物。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3)

发钗

在古代女子的发饰中,还有一种作用和簪非常相似的饰物,名曰发钗。双股笄为“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多用于别、盘发髻,而钗主要用来插戴,起装饰作用。

发钗多成双插于发髻,发簪一般为单数。发钗的安插方法,常见有横插法(即两鬓对插)、斜插法和倒插法(即从下往上反插)。而且,一般发髻越高,插的发钗就越多。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4)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5)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6)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7)

发钗两鬓对插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8)

斜插法,即发钗插于发鬓一侧

除了插发之用,发钗还是古代男女离别之时的定情信物——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步摇

步摇,顾名思义,随着女子款款移动而摇曳生姿,着实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这种发饰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底座通常为钗,钗上一般缀有活动的花枝、蝴蝶鸟雀的翅膀、垂珠等。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19)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名T型帛画:图中贵妇头上插有一支缀有许多晶莹玉珠的步摇

要说对步摇的钟爱,非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两个时期莫属了。魏晋时期的步摇比较纤细,由弯曲的金银细丝组成花枝状。这样的步摇戴于女子头上,稍有动静,花枝便会震颤不已,配以那个时期特有的博衣广袖,让魏晋女子颇有弱柳扶风、秀骨清相的脱俗风姿。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20)

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左);金冠花(右)

到了唐代,步摇的使用则更加普遍,而且无论贵族与平民,都可戴之。唐代的步摇多为金玉制成的凤鸟状,鸟雀的口中挂衔着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珠串便会摇颤。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21)

张大千·仕女图(左);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图中女子的步摇插于发髻两侧(右)

步摇比较常见的安插方法:一是插于发髻的前部,比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名T型帛画中的贵妇就是这种安插方法;二是插于发髻的侧面,比如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三是插于发髻的背面;四是从下往上插,即倒插法。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22)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23)

华胜

花胜,一种花形发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簪钗梳篦(梳篦簪簪花)(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