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隆隆王者归

——《诗经·召南·殷其雷》解析

北郭先生

诗经 与子同袍(北郭先生说诗经)(1)

诗经·召南·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一、翻译

雷神隆隆,在南山之南。为何漂泊无定,一刻不敢闲暇?振奋有为的君子,回来吧!回来吧!

雷神隆隆,在南山之侧。为何漂泊无定,一刻不敢休息?振奋有为的君子,回来吧!回来吧!

雷神隆隆,在南山之下。为何漂泊无定,一刻不敢安处?振奋有为的君子,回来吧!回来吧!

二、字词

殷。《周易·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说文》:作乐之盛称殷。从殷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看,殷像是以物进奉有身孕之人。该有身孕之人,或为部族的女性始祖。在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增长低迷的时代,孕育后来是天大的事情,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成为整个部族尊崇的对象,对其进奉的场面比较盛大,态度也比较殷勤,故此,才有盛大、殷勤等引申义。“殷其雷”的句式与“灼灼其华”(其华灼灼)相似,可以解释为“其雷殷”,那雷声轰隆隆。曹丕《黎阳作三首其二》: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

诗经 与子同袍(北郭先生说诗经)(2)

南,山南水北为阳。

“何斯违斯”中的两个“斯”,都是语气词,相当于“猗兮违兮”之“兮”。“何斯违斯”即“何违”,意思是,为何离家出走、在外转如飞蓬、漂泊无定。违,有离开、出奔、徘徊等义。毛传与郑笺将前一“斯”字解释为君子,后一“斯”字解释为此地。朱熹承袭此说,解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

敢,助动词,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或,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遑、息、处,闲暇、休息、安处,意思层层递进。

振振,振奋有为。有人解释为忠厚,欠妥。

三、押韵

三章,雷、违、归,上古音系均在微韵部。

第一章,阳、遑,上古音系均在阳韵部。

第二章,侧、息,上古音系均在职韵部。

第三章,下、处,上古音系均在鱼韵部。

四、主旨

关于《殷其雷》的主旨,前人意见基本一致,认为是妻子思念在外行役从政的丈夫。较早且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毛诗序》:“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后人各有异说,但总体不离妻思夫之根本。

这里,我给出另外一种解释:呼唤王者归来!——国人呼唤出奔在外的国君或储君赶紧回来。“殷其雷”,雷声隆隆,烘托出风云际会、山雨欲来的政治变局。“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侧……在南山之下”,比喻出奔在外的国君或储君漂泊无定,同时也暗示国君或储君虽然出奔在外,但却如雷贯耳,在国人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表达国人对出奔在外的国君或储君衷心爱戴、急切盼归的心情。

雷,是古人长期观察到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天象。《易经》六十四卦之震卦,其辞曰“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大意是,震卦代表吉祥亨通;雷震初来,如猛虎下山令人惊惶,但圣人君子却毫不畏惧,依然谈笑风生;一声霹雳,虽然方圆百里众人惊惧失色,但人主却安之若素,这样的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郑玄解释震卦:震为雷;雷,动物之气也;雷之发声,犹人君出政教以动国中之人也,故谓之震。可见,雷的出现,与君王的行迹相关。了解雷在古人心目中的独特意象,就知道,将《殷其雷》解释为妻思夫,失之于小了。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夏商周,因政治斗争被迫出亡的国君或储君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将《殷其雷》解释为呼唤王者归来,符合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