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弯道超车”“法无禁止皆可为”成为热词与时尚,主流与非主流舆论都广泛宣扬,大有政治正确之势。
可随着规矩意识、法律意识的回归并不断深入人心,慢慢失去部分市场。
“弯道超车”为什么越来越上不了台面?这与其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因为它否定了儒家传统价值观“行不由径”。
“行不由径”出自《雍也》篇第十章。
原文注释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也被称呼为“言游”、“叔氏”。
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澹台[tán tái]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来也是孔子的学生。
憨聊译注子游担任武城地方的长官。孔子询问道:“你在那里做官得到了什么优秀人才吗?”子游回答说:“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行路时不抄小道近路,不是因为公务事项,从不到我这个长官家里来拜访。”
憨聊俗解子游的回答介绍了好友澹台灭明,赞扬他为人处事严守规矩、奉公守法、不结党营私的高尚情操,也彰显了贤人子游的做事原则是遵纪守法和光明磊落,子游和澹台灭明都成为为政者的楷模,得到了历代儒生广泛认可。
——“行不由径”
“行不由径”,意思是处理政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有规矩意识,从来不走捷径抄近路,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不偷奸取巧。
可“弯道超车”,简单理解就是选准某个终极方向和目标,不沿着常规的大路一步一步走过去,而是抄过弯道加速直奔目标,含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基因。
孔子认为:打礼治擦边球,实属心术不正,非君子所为,理应被读书人唾弃。
——“非公未至室”
子游认为:君子所为也应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下属非公进领导门,主要有如下动机:表亲近,拉感情,行贿赂,徇交好,结死党,谋私利,这些行为也都不是仁德君子所为。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贤才,使用人才,虽然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他仍然主张选材用人以德为首。
按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准,现在的为政者还真有必要好好自省。
浅悟零存怀民心,为官不易;居良知,为政更难。
每一朵小花都需要阳光,太阳尚有照顾不到的,何况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