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四首,谈谈立秋与古代练兵阅兵
公历八月的四日五日,在农历的七月,是传统的立秋节气。
公历中每个月的四日五日,必对应传统的节气,因为公历是太阳历,而传统的节气也是依照太阳历而制定,只是公历的计算方式,和中国传统的节气,有着一月的计算隔差。
说这些,是说公历的八月开始,对应的是中国传统的立秋。
中国上古时代,就将立秋,定为传统秋天的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是夜晚开始凉爽,有北风或者东北风吹来,凉风习习,昼夜温差大,是农作物开始走向丰收的时节,在盛夏之后,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时期。
中国人自古勤劳聪慧,很早就转向农耕社会,摆脱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辛勤的耕作,到秋天开始收获产出和粮食,而此时,也是内外战争频繁的时期。
比如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要求土地稳定,分配合理,但先进的文明,也往往遭受游牧部落的劫掠,而内部分配的不平衡,也往往导致武力冲突。
先秦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祭祀,这是精神伦理层面的稳定,二是军事强悍,要用武力保卫国家的稳定和太平。
当然左传实际是对周朝制度的注脚。
在周朝,礼记月令谈到,立秋前三天,就有天文史官,告知皇帝,三天后立秋。
为什么这么郑重呢?因为立秋是古代的节日,一个重要的节点,作为天子,他要穿着白色的衣裳,带领百官去郊外郑重迎接秋神,以神明的力量,保佑土地的丰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秋天来了,根据历史的经验,这是边境冲突和内部矛盾多发的季节,而皇帝能够动用的就是维持稳定的暴力机构军队。所以立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 :
“还反 .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 选士厉兵 .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先秦《礼记月令》
在祭祀归来之后,在朝堂上奖赏率领军队的将帅,命令他们,征兵,选拔优秀的士兵,操练军队,提升武功,用以平定那些不按规矩来的冲突,用武力震慑消灭那些暴动,要求人们守规矩秩序,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残暴,且用这种方式震慑顺服远方。
所以立秋,对于小民来讲,是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对于国家来讲,这是一个必须重武备战的时期,有备而无患。
而此时,夏秋的许多作物都次第成熟归仓,牛马肥壮,许多农村里的年轻人,也正好过了农忙季节,正是应征入伍,强壮体魄,保家卫国的最好时期。所以古代的征兵,练兵,多在每年立秋。
而传统古中国,也往往秋冬之季,边患严重,比如汉朝的北疆,常有匈奴等游牧民族,在天气冷的时段,侵犯中国疆土,劫掠收成财富。
到了唐朝,北方游牧民族众多,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鹘,党项,都有过战争。
“供帐何煌煌,公其抚朔方。
群僚咸饯酌,明主降离章。
关塞重门下,郊岐禁苑傍。
练兵宜雨洗,卧鼓候风凉。
炎景宁云惮,神谋肃所将。
旌摇天月迥,骑入塞云长。
赫赫皇威振,油油圣泽滂。
非惟按车甲,兼以正封疆。
叱咤阴山道,澄清翰海阳。
虏垣行决胜,台座伫为光。 ” 唐 · 崔禹锡《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唐玄宗时代,张说是丞相,代替皇帝去北方边塞进行军事巡查。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写在立秋节气左右的诗呢?
一方面,立秋是古代重要的节气,军事意义重大,至少很多将帅心里都有谱,每年此阶段随着国库充盈,拨给他们的物质也多起来,但是有个基本的条件,就是你们要对得起国家和俸禄。
所以立秋,在举行完盛大的立秋迎秋祭祀后,通常皇帝要考察边境事务。但显然这次,唐玄宗没有出行,而是安排了丞相张说代替自己。张说此行的目的,在诗的第二句,安抚北方,这通常是指的北方有战事,或者北方军心不稳。这也许就是经过考虑皇帝此次因为安全原因,风险很大,所以不便前往,而加权于丞相张说代替自己。
就从唐玄宗安排百官践行,这一举动,足以证明此行的重要。
在长安或者洛阳的郊区,百官为张说饯行。
而此时正是天气炎热,时有雷阵雨,夹带早秋的凉气。
张说是带着军队出行的,至少是少部分军队,在时晴时雨的早秋,士气振奋。
所以才有了诗中,炎热的气候,这些唐朝的统帅和士兵怎么会害怕,他们胜利在望,准备马到功成。
这是一支代表唐朝中央,代表皇帝的军队,由丞相张说率领,在立秋左右城门盟誓,随后进入北方边塞,一方面代表皇帝出巡,另外一方面,这支武装力量本身也有极强的战斗力,投入打击侵略者的战斗中。
这是早秋,还带着炎热的气候,所以可以确定,是立秋节气左右。
“陇水声秋塞草閒,霍将军暂入长安。
太平天子怜才略,曾请陈兵尽日看。· 崔致远《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 其七 练兵》
这是唐朝末年的一个新罗人的诗。十二岁时,他就来到唐朝,在唐朝考中进士,当过县令,
可以说,如果不是28岁他回到新罗,他和唐朝人没有什么区别。
他写的是一位将军从北方边塞回来,参加皇帝的立秋阅兵。
那边塞已经是秋天,但是将军驻守边塞,毫无战事,那里牧草摇曳,太平宁静。
所以像汉朝霍去病一样的镇边将军,才被召回长安。
那么皇帝在立秋节气的祭祀,是含着阅兵的。很显然,这次立秋的阅兵仪式,由这位边塞将军指导,在皇帝面前显示出他带兵的矫健威武。
而皇帝是亲自点名,要看他带的队伍。
虽然太平时期,没有战争,但是居安思危,皇帝倚重这位镇边的将军,他看到将军领兵,操练兵勇,排队布阵,他是欣喜,宽慰,整天都看不够。
”梁益东西六十州,大行台出北防秋。
阅兵金鼓震河渭,纵猎狐兔平山邱。
露布捷书天上去,军咨祭酒幄中谋。
岂知今日诗来处,日落风生芦荻洲。“南宋 · 陆游《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追怀南郑相从之作》(1189年7月)
不用我费力解释,陆游的诗就写在64岁那年的七月。
因为他见到了军营的朋友,怀念40多岁时,在南郑那段短暂的戎马时光。
又是七月,七月是南郑军队练兵的时节。
那个时候,军队在七月进行阅兵打猎,士气强健沸腾。
在水边阅兵的时候,战鼓擂响,声震山川,军队以围猎来模拟战争,马匹奔腾。
夺得胜利的一方,大书捷报,半空飞舞,虽是模拟作战,但是各个军队的幕僚祭酒,都当作郑重的大事出谋划策,其中也包含投入热情的陆游和他的战友周元吉。
多么热血的往事啊,多么震撼人心的军旅生涯。
陆游这首诗,也写到了南宋早秋,各个军队都有练兵围猎的传统,其声势之壮,让多年后陆游,仍旧心潮澎湃,记忆如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䏑,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南宋 · 辛弃疾《破阵子 其二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同样在这一年的秋天,比陆游小15岁的辛弃疾,也梦回军营。
此年他虚岁五十,依然魂在战场。
辛弃疾真是天生的将军,22岁那年,他一匹马,一只长剑,冲破金国的封锁,回归南宋,是希望南宋收复他沦落在金国里的家乡,和他的父老乡亲。
他少年英雄。按道理南宋好好培养,辛弃疾一人可当千军。但是南宋忌惮他的军事才华,将他纳入官僚体系,却又让他远离军事。
辛弃疾在南宋,困了一生。
五十岁了,他依然做着奋战沙场的梦。
在立秋节气到来之后,是军队整肃练兵的时候,辛弃疾闻时而心动,在半醉里,在烛火下看着自己的宝剑,仿佛回到了军营当中。
在军营的慷慨热闹里,战士们八百里行军,看谁抢先到达目的地,那军营的号角和音乐,也带着秋天特有的激烈。
在军营里,此时正是秋天练兵竞赛,挑选军中俊彦的时节啊。
50岁的辛弃疾仍旧做着杀敌报国的热血梦,在梦中快马飞驰,张弓射箭,想建立功勋,报答君主和国家。
只是这样的梦,他虽然老骥伏枥,仍可再战,但是,他也知道,他没有现实的机会。
那白发有多半是等待的焦灼和失落里产生的。
辛弃疾的慷慨沉郁,在这沙场秋点兵里。因为他懂军事,从来就是军人,少年就是将军。
也只有他,闻时拔剑,闻秋起舞,诗词里有不灭的铁马金戈声。
立秋,是大地走向丰盛成熟的季节,但是不要忘了那些保卫国家,保护丰收成果的一代代军人战士,因为国家的安定,文明的延续,靠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古诗七首,解读一叶知秋,以及宋朝的梧桐报秋
李白秋水荷花五首:秋花冒绿水,爱此荷花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