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兆祥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还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立足本国实际”,注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发表的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推进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发展经济学核心理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展经济学核心理论(经济学理论创新重在立足本国实际)

发展经济学核心理论

邱兆祥

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还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立足本国实际”,注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发表的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推进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才能使经济学理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有所突破,提升理论水平。倘无创新,经济学便会失去生气,失去发展和兴旺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学理论之树得以常青的不竭之源。一般来说,经济学较之其他社会科学更具有实用性,它历来被人们视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甚至有人把经济学称之为致用之学。所谓致用,即用作付诸实用之意,主要是指经济学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大都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难题,因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应用色彩也表现得更为浓烈。对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对转型时期的诸多经济发展难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它既是学术理论,又与一定的国情和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学理论创新重在“立足本国实际”。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沃土,经济学理论研究才能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在我国许多经济学者对本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大都有着强烈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能以研究本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职责。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许多经济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植根中国大地,着力研究和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上世纪30-40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和孙冶方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立足本土,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为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一手调查材料的分析,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治关系的普遍性质进行了论证,阐明了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并为我们党判断中国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我国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良田沃土,孕育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等重大理论成果。上述原创性的理论成果,都是立足中国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创立了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理论探索相结合,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思想、制度基础、发展主线、根本要求、经济体系、发展道路、战略选择、对外开放、发展安全、根本保障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根本观点、重要论断和重大判断,作出了许多独创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新境界,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在经济起飞之后也需要科学文化和学术的兴盛,中国作为一个在当今世界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理应为世界推出更多能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理应能在引导国际学术思潮和发展方向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大力推进我国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创新发展。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既为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了深沉厚重的基础,同时也为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迎来了大好机遇。目前在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诸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金融安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许多关乎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上述诸多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品位。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的一句很有名的话:“谁能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世界的经济学者中,最有资格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问题的当然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对本土问题最有发言权,并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更容易产生在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

大力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怎样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呢?

首先,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经济理论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照耀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指路明灯,而且也对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大量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概括、抽象和升华,从中提炼和总结出更多具有学理性的高水平理论创新成果,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

其次,要有问题意识和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一切学术研究和创新精神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发现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离开了问题意识和大胆质疑的精神,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唯有敢于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探索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才有可能为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最后,要开门搞研究,善于学习和借鉴。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取借鉴”。开门搞研究,就是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既要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同时也更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依托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许多分析以及得出的理论,包含有合理的成分,特别是其中对于经济运行分析的一些方法,许多是自然科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便捷可行。因此,有必要借鉴和吸收这些科学的成分和方法,拿来为我所用。虽然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有些观点、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全盘照搬,而应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经济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注重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