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蔡伦造纸的意义(造纸鼻祖蔡伦与造纸传说)(1)

古代蔡伦造纸的意义(造纸鼻祖蔡伦与造纸传说)(2)

古代蔡伦造纸的意义(造纸鼻祖蔡伦与造纸传说)(3)

古代蔡伦造纸的意义(造纸鼻祖蔡伦与造纸传说)(4)

古代蔡伦造纸的意义(造纸鼻祖蔡伦与造纸传说)(5)

造纸鼻祖蔡伦与造纸传说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

蔡伦造纸传说

蔡伦在朝里做郎中时,公文案件都写在竹简上,他每天办公要翻阅几百斤重的竹简,简直累得不行。于是,他便想制造出一种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

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比上天还难。根本没影的事,从哪儿下手呢?他苦思冥想,仍没一点思路。

这一年春天,张纸回家给父亲过七十大寿,蔡伦也去了。蔡伦看见一群小孩从池里掏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破席片上去晒,晒干了就揭下来玩,说是棉花皮。他向小孩要了几片,回到下榻处,急忙研墨润笔“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写起大字,写着写着,他忽然大笑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叫护卫把池子里的浆质都弄来,晒成最薄的片,然后他把这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带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写字材料找到了,并把带回的片状物送给皇后试验。皇上试过后,把他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试制。

蔡伦按村民的说法,把棉织物撂进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这些棉织物不知怎么回事,好几个月也变不成浆质。他急得用棍子搅,用椽子捣,搅了几个月,捣了几个月,终于使棉织物变成了浆糊。他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晒晾那些浆质,终于又得好几沓薄棉花皮片子。为了纪念在张纸家乡的这一发现,蔡伦把这些棉花皮片命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一张。从此,世上才有了“纸”这一名称。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