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1)

尼泊尔风格唐卡

西藏14世纪以后的绘画中,壁画和唐卡风格几乎是对应着出现的,有什么样风格的壁画,一定也会有同样风格的唐卡产生,画师们都是壁画和唐卡兼顾制作。

尼泊尔风格的绘画有一段持续发展的时间,甚至到17世纪还能见到尼泊尔样式的唐卡作品。在这些唐卡中,一类是与夏鲁寺壁画同时产生的作品,一类是15世纪前后与其它风格并行发展的作品。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2)

菩萨与明妃(女性修行伴侣)。是一件尺幅很小的作品,画面虽小,却有大的气度,造型特点是方硬中有柔美。线条以黑为主明快简练,构图为典型的棋格式布局。最令人注目的是中间两个着彩虹图案花格裤的人物,形象美丽,神性动人,如一对世间恩爱的男女,柔情蜜意。这感情当出自世间,通过画师多情的笔投射于表现神界的画面当中。这种双身神像的人物安排,是密宗双身像的一种尼泊尔风格的变化形式。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3)

象鼻天神。是印度教的神祗,为象首人身多臂的形象。其中右下角供养人为藏族服饰,着袍靴,发结多条小辨,左有供养神猴,一般此猴为印度教中的神猴哈努曼。左上有大成就者和供养天女,似谈论似对饮。画面装饰极为繁多细密,造形准确,勾染得深入工细。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4)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5)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6)

三幅为一大两小繁简不同的玛哈嘎拉像,简者第一幅造形多呈曲线,更显出武神的体积感和量感,发坚直,莲座只有六个大方瓣,供养人及眷属也是动态鲜活,富于张力。繁者第二幅有富于变化的小曲线造形,发卷曲、眉如三道弓,极夸张,皮裙虎纹成旋涡状; 第三幅更像一个可爱的大头娃娃,色彩明亮艳丽,眉须变化为火苗。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7)

吉祥喜金刚曼陀罗,其特色在于主尊周围的神象如花瓣状排布,扩展到圆型的坛城以外,外圈的诸神亦是花瓣式布置,这一构图并不多见。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8)

金刚亥母,有着尼泊尔风兴起之前所特有的简约,主尊旁是两个巨大的金色足印,上有噶当派喇嘛像,三组形象由一个更大的华盖及彩带连接贯通。是在构图形制上独特的作品。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9)

大威德怖畏金刚。在这件缂丝作品中尽现尼泊尔样式的华丽,左上角为文殊菩萨,右上角是嘎玛拨希。其特色在于:金翅鸟(加娄鸟)、鸟身天人,卷草和摩羯鱼莲花柱等图案,适形造形地组成了一座拱门,其中鸟身天人是中原童子的造形、摩羯鱼也与龙的形象更为接近了。这些特色是中原艺术影响西藏的表现。色调也变红色为藏青的蓝色。是西藏绘画的色调由暖而变为大块的冷暖对比进而变为冷绿的大趋势的过渡期表征。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10)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11)

大威德怖畏金刚。是这一主题唐卡中的精品,其造形张力的凸显是难得见到的,在火焰的配合之下,牛头金刚有几乎要爆炸般地膨胀至画外的力量,画师有深厚的造形修养,外形简洁有力,用丰富的叠压和穿插变化边缘线塑造形体。以头部为例可以进一步地说明这一作品在造形上取得的成功。两牛角左右横向连通成一条弧线,没有更多细枝末梢的曲线变化。牛面的左侧被归纳为一条简洁的直线,右腮处是与之相对的有力圆弧,更漂亮的是它有一幅雄强、充满力度的脖项,平面的图案化的画面效果中饱含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概括细节归纳外形产生了造形魔力。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12)

波罗蜜多金刚双尊,在此作品中我们见不到画师别出心裁的创造与发挥,有的只是风格和样式上的纯正,统一和谐,是此时“怒相双尊”的标识性作品。从构图色调整体氛围和局部造型、人体比例来看都合于规范,严谨周密。

尼泊尔手描唐卡(早期的尼泊尔风格唐卡探究)(13)

绿度母。这是一张能够代表西藏佛教绘画最高水准的唐卡名作。在构图中,将所有早期绘画的典型形象集中于一个华丽繁复的建筑结构(或修行岩洞的变体画法)当中,用深浅两色的台座表现了主尊莲台与背龛的前后层次,将异兽、狮、象分饰成四组,建筑结构如圣殿也如三塔的庞大基座,外围是图案化的植物,不同的树木图案集大成于此,展现了多样的果实和叶形,在附满果实的树丛外是暗隐于后的柳树,背景干脆为黑色,十分有效地衬出了前方画面的主体形象,建筑中有繁多复杂的图案,碎极而整,雅致合谐,造成了一个棕色调的环境,反衬了绿度母背后大面积的朱砂红。在构图和色调处理上独具匠心,不落规范和俗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