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后的狩猎民族(为什么中世纪欧洲贵族都喜欢打猎)(1)

实际上不光是欧洲贵族,这种活动实在是从爱尔兰到契丹无人不喜无人不爱。

首先要认识到,狩猎是贵族的权力和义务。

现代人类挟工业化的力量,在全球攻城略地,把野兽的生存空间挤压到了缝隙之中,以致于想看到任何野物都颇为不易。

但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与野兽争夺生存空间是很常见的事。

韩愈写《祭鳄鱼文》,是鳄鱼成灾;鲁迅写《祝福》,是狼群为祸。

再比如今天我们提到老虎,已经只能在想象中给它一记滑铲了。但在古代,虎患是很切实的生存威胁。远的不论,即使在感觉上距今不远的明清甚至民国,史料中也常有记载老虎半夜闯入人家将满门吃尽的惨案。

世界上最后的狩猎民族(为什么中世纪欧洲贵族都喜欢打猎)(2)

清民时福建一省的部分虎患记录

贵族的一大义务就是清除威胁封地的野兽,保护人民。咱们先秦时期的贵族四季田猎,就有保护田地和家畜的作用。

对于小贵族而言,补充鲜肉也是打猎的一大动力。

贵族非肉不食,但那时候又没有冰箱,想保存肉食是非常困难的,多数时候肉类就只能风干和腌制。

保存时间太久的风干肉,其实跟木柴没什么区别,要在水里或酒里浸泡很久,再煮熟了才能吃。至于味道,只能说吃了大概不会死人。

而腌肉需要大量的盐,盐对于小贵族而言还是比较珍贵的,中世纪欧洲有的小贵族甚至因为吃盐而破产。

可见通过狩猎补充鲜肉,对于不少小贵族保持生活质量和财政安全都是很重要的。

同时作为封建贵族,对封臣和人民彰显权威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有的贵族会在领地内颁布一些莫名其妙的法令,圈定专有的猎场,发布禁止平民捕猎的禁令,都是对于领地所有权的一种宣示。

其次是作为承担军事义务的贵族,在战争频仍的中世纪,即便是战争间歇期也不能松懈,必须保持状态。

一场成功的大规模围猎,除了军事贵族们必须掌握的个人战争技能可以得到锻炼,同时也给了没上过军校的贵族们难得的低难度实操指挥的机会。

一言以蔽之,除了不杀人,你能在这项活动中锻炼与战争相关的一切。

最后当然是娱乐性了。不用说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古代,即使是在今天,狩猎仍然是“社会名流”和“成功人士”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倒不是说普通人就对此没有兴趣,毕竟杀戮也是一种原始本能,只是运动狩猎的门槛太高,我等普通人实在够不着。

在国际上,猎杀一只动物的许可证常常价值数万美元。据美国学者理查德·哈里斯的《消逝中的荒野》披露,在我们的甘肃、青海、新疆,猎杀一只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盘羊,要收费21500美元。

国内的很多猎场,猎物不过是寻常的山鸡、兔子,好一点的也就是野猪和鹿,真想过瘾的玩家往往选择出国狩猎,在这个过程中“战利品狩猎”活动的组织方、狩猎经纪人们会收取高昂的佣金。

狩猎者们的装备也价值不菲,身上穿的狩猎服动辄成千上万,各种需要订制的辅助工具也绝不便宜。而作为狩猎者的核心装备,一支最普通的猎枪也得三四万元,顶级的猎枪更是要几十万美元一支,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里曹操和汉献帝出猎,曹操借了汉献帝的宝雕弓就不还的原因(大雾)。

可见狩猎除了本身的娱乐性之外,还具有身份炫耀的功能,天生就优越感爆棚的贵族们怎能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