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党委书记、主任、总编辑宁启文:

引领农村电影复苏 擦亮中国农影名片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总编辑宁启文认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根,也是魂。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作为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支重要传媒力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讲好“三农”故事,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送电影”、“拍电影”再到创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中国农影一项项文化惠民行动既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振了农民精气神、孕育了社会好风尚,更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2)

(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启动仪式)

源起: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宁启文表示,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影中心作为“践行者”更是义不容辞,要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做出更多努力和奉献。

为此,中国农影深入分析新阶段新任务,规划出“四块屏”的建设考量:两块大屏、两块小屏。一块大屏就是以央视17频道这块屏为代表的电视大屏,另一块大屏就是电影大屏;两块小屏,第一块就是“中国三农发布”所在的第三方平台,第二块就是自有平台,即自有的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和三农头条。要做好电视大屏,做优电影大屏,做大三农头条、农视网自有平台小屏,做强中国三农发布第三方小屏。这是新阶段中国农影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做优电影大屏”是中心发展电影事业的目标。宁启文表示,农影是从电影起步的,“电影应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农影中心的根和魂。”他指出,电影是农影中心的重要业务板块,也是中心的“四块屏”建设的其中之一。

创建于1949年的农影中心有74年科教纪录片的制作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传递经济和科技信息,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留下珍贵的影像档案,全面记录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科教影视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也获得了行业认可,《第十三片绿叶》、《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绿色长城》等精品力作先后获得金鸡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3)

(“2022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活动“推荐影片)

方向:汇智聚力讲好三农故事

随着电影产业化发展,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整个电影产业发展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农影中心的电影事业发展方向和路径也随之改变。

宁启文表示,农影在立足“讲好三农故事 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主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做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下我们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是什么?”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提出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两翼理论”,看看农影70年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更加坚定农村科普影视事业大有可为,这是做实的根脉。我们始终坚持拍好科教片、播好科教片、用好科教片。

二是“做强”。2023年农影中心有《中国芯》、《你好,南水北调》、《未来餐桌》等精品项目,这都是立足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国家重大工程,打造农业电影事业的“拳头作品”,是值得珍存记忆的影像档案。

三是“做大”。农影中心电影事业有深厚的农业资源与背景,规划和利用好这些资源,首先要搭建平台。这几年,中国农民电影节在主办单位的指导支持下,在农影中心的强力推动下,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绽放了光彩,尤其是2022年更是迈入了新高度。人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总浏览量达到了13.5亿,2023年,“我们需要把这个数据解读和利用好,其实它就是中心电影事业发展的一把钥匙。”

四是“做远”。我们站在未来20—30年的角度来考量今天农影中心电影事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它的底色基因,寻找它的突围路径。

“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中心、长影集团、人民网人民视频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围绕三农题材,共同策划制作一系列影视作品;常年持续开展乡村电影公益展映活动等。接下来,中心将抓住机遇,一边发展中心电影事业,制定计划、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团结一批关心关注三农发展的电影创作和运营人才,为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发展汇智聚力。”宁启文表示。

初心:坚持农民主体打造电影节品牌

自2018年,中国农民电影节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以农民为主体、以电影为媒介,中国农民电影节与农村社会发展相互映照,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宁启文介绍,中国农民电影节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电影节活动,一直以来,始终坚持“农民节日农民办,农民节日为农民”主旨,突出广大农民朋友的参与形式。他认为,围绕“把节日办到农民心里”办好主题开幕晚会。这是整个电影节的“重头戏”。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4)

(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开幕晚会)

以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为例,晚会分为丰收欢歌、讲人民故事、听人民心声、为人民抒怀、与人民同行、领航颂歌六个篇章,主题立意高远,节目制作精良,全国各地关心“三农”事业的300多位嘉宾出席晚会,肖桂云、高希希、尤小刚、阎维文、王宝强等众多艺术家和影视名星纷纷登台,通过网络媒体现场直播,奉献了一场光影交织、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5)

(开幕晚会上“公益展映”出发仪式)

在宁启文看来,围绕“把电影送到百姓身边”搞好公益电影放映也是电影节的一步好棋。

“乡村振兴公益电影行”活动是电影节的核心活动之一,五年来已经惠及农民数十万人。同时,在人民网开设“云上影院”进行常年网上公益展映,打造“永不落幕的农民电影节”。特别是11月4日“乡村振兴 光影方城”公益电影行专场放映活动,电影节形象大使王宝强来到方城县杨集镇,为当地农民群众放电影,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当日自媒体传播量就达1亿左右。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6)

(公益展映)

“让农民群众唱主角” 组织农民走上前台,又是中国农民电影节的一大特色。电影节举办了以“非凡十年 星光五载”为题的5小时联动直播,邀请先进人物、劳模代表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共话三农发展成就。还邀请了全国扶贫榜样、全国劳模代表、全国“十佳农民”、最美乡村放映员、乡村振兴先进代表和众多影视名星一起走红毯,为电影节增添了一抹绚烂亮色。

展望:突出惠民理念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惠农”,在中国农民电影节上,秉承“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宗旨,策划和展开活动。如公益电影放映,把好电影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朋友的家门口;助农直播推介,通过讲述光影故事,打响地方品牌,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超亿元。

中国农民电影节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添彩、加油,更是选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宁启文表示,电影节的“乡村路径”不仅对于传播新农村形象,传递农民声音,讲好“三农”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实现了电影文化产业与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文化实践、产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谈及中国农民电影节未来的发展,宁启文用三个词形容:“鼓劲”、“聚力”、“开拓”。

他认为,“鼓劲”是指电影节提振人民对文化的自信,对乡村振兴的信心。电影节给了农村题材电影展示的窗口,给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

“聚力”是指农民题材电影曾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要想再创辉煌需要自己强大起来,要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农村题材电影,让电影人团结起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将来才会走得更远,发展越来越好。

“开拓”是指电影节为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开创一条新路,电影节搭台,各方来唱戏。借助电影节打响地方品牌,不仅给农民群众带来经济实惠,更助推了地方产业蓬勃发展。

历经五年探索,从节庆展示到惠农利民,“中国农民电影节”团结越来越多的力量,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已经形成了由启动仪式、闪亮红毯、开幕晚会、影片推荐、乡村采风、公益展映、农特产品推介、助农项目落地等一系列活动构成的成熟模式,以文化的力量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宁启文表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是电影节牵头执行单位,我们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与大家一道,把持续提升中国农民电影节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作为责任义务和使命担当,用光影艺术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文化手段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农村公益电影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引领农村电影复苏)(7)

来源:中国电影报

记者:赵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