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必然是科技与狠活呀,兄弟们!”

辛吉飞的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

作为一名对食品添加剂颇有研究的博主,辛吉飞发布的各种“物美价廉”的美食制作视频,勾起了不少网友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面对五花八门的各色添加剂,神通广大的网友开始了对各大品牌“扒皮”工作。而在众多品牌中,有这么两个国产品牌,让辛吉飞对它们都无可挑剔,直呼真正的良心企业!

只是让人唏嘘的是,这两大国产品牌,一个年赚20亿,一个却负债百亿,濒临倒闭....

那么,究竟是哪两个国产品牌?为何两者的命运截然不同?


第一个国产品牌便是——王守义十三香。

咱们先来大致了解下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史。

1959年,王守义带着一家人从通县搬到驻马店定居,初来乍到的一家人都要靠着他祖传的香料秘方养活。由于使用的都是真材实料,他售卖的十三香很快就在当地打出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购买他制作的调味料,一家人的生活也过的越来越好。

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下去,或许永远也不会有走入千家万户的王守义十三香了。

一家人生活的转折很快便来了。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2)

1984年,王守义的次子王银良非常有预见性地劝说父亲成立调味品厂,进行规模化生产。

起初,王守义没有建工厂的念头,但是在儿子日复一日的劝说以及政策的支持下,最终凭借着100元的项目启动资金成立了十三香调味品厂。

到了第二年,工厂的盈利首次突破了20万元,企业生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98年,负责企业的王银良将公司正式改名为王守义十三香调料品有限公司,沿用至今。

彼时,就连王守义本人也预想不到,曾经那个小作坊式的调味品厂,竟然会在十几年后一举成为国内调味品的领军人物。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3)

对于很多企业家而言,将企业做大做强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追求,但这也意味着要不断加大投资、扩招扩建。而十三香却造就了业内的一个神话:

成立企业三十多年来,从未向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过任何钱,规模的扩大全部依靠自有资金的滚动。

不仅如此,在多数调味品龙头企业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涉足其他行业的时候,十三香却成了罕见的单一型企业。

为什么作为企业掌权者的王银良会如此谨慎呢?

这还要从他们在十几年前栽的一个大跟头说起。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4)

2009年6月,王银良代表集团宣布要进军餐饮业,而他们的要开的门店主打“豆捞”。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材料的豆捞店,在进行食品加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调味料。

十三香旗下生产的各色调味料刚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他们起初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开500家豆捞店,通过销售豆捞不仅可以多一个经济增长点,也能够借此进一步消耗调味品、提升其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然而在他们先开了几家门店后,却发现现实并没有按照他们所预期的形势进行发展。刚开业的门店确实红火了一段时间,可没过几个月,这几家豆捞店就变得“惨淡”了。

眼看着豆捞店营业额一日差过一日,最终也只能选择“关门大吉”了。而这次事件也让王氏兄弟几人吃足了教训。他们也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眼看着几百万元的投资没了,便从此断了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念头。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5)

其实早在2007年,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太白就曾劝说二伯王银良投资房地产。不过,却反被二伯讲了一通大道理。

王银良说:

父亲王守义从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因为“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随后,王银良又劝说王太白如果不想继续创业的话,就安心留在企业内好好工作。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6)

看着企业仍旧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既不像其他企业那样涨价,也不说要上市,这让接受了外国教育的王太白非常着急。一天,他实在没忍住就和父亲王铁良抱怨了几句,没成想却被父亲驳斥道:

“上市是圈钱,想那不切实际的玩意儿干啥?”

在企业高层一致的“稳进”策略下,王守义十三香始终用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向前走,在悄无声息中,耕耘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是了,大浪淘沙后,无数企业都被后来者拍在了沙滩上,为什么十三香却能在调味品行业多年屹立不倒呢?因为凭借的正是他们的诚信与良心!

根据公开报道,每盒40克十三香的利润大约是0.08元,1Kg的利润为2元,就是靠着这些微末的利润,让王银良一点点成了驻马店的首富。

王银良深知调味品并不是什么高技术的产品,甚至随便一个家庭作坊都可以做出来。因此,在这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唯有诚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7)


王银良曾说:

“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

做实业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真理:“质量和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然而很多实业家在做大做强后往往忘记了这句话,但是王银良却始终坚持着。

一包简单的十三香,从对原材料的选取到对产品的检验,要经过多道程序而这些程序,对此他们层层把关,并且制订了非常严格的管理条例和工作程序标准。

不仅如此,他们还十分注重对商标和产权的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知识产权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王守义父子就非常有远见地注册了商标。

为了能与市场上随处可见的“五味粉”、“八大味”等各种调味品区分开来,需要产品设计、改善外包装。最终,以王守义的头像作为外包装的设计从几十种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并且这个包装延续至今。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8)

即使注册了商标,对于许多企业而言,也难逃被侵权的命运。特别是在十三香逐渐走出驻马店、走出河南以后,市场上出现了“十四香”、“十六香”“王守真”等假冒品牌层出不穷。

还有些不法分子伪造十三香的包装卖给造假者,而这些造假者往往会在包装袋中充入玉米面、劣质香料粉末,以次充好牟取暴利。

随着越来越多的伪造品流入市场,十三香的企业形象严重受损,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种质疑声。

面对这种情况,王银良下定决心要守好这块招牌。他成立了专门从事侵权纠纷案件的法务部门,通过投诉、打官司等行政法律手段坚决维护公司的权益、企业的形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十三香就踏上了打假路,承诺凡举报造假窝点的,按照查获价值的3倍支付奖金。重金之下必有勇夫,1996年,一起商丘造假案被侦破后,王银良亲自将巨额奖金送到了举报人手中。

这种数十年如一日对品质和打假的坚持,不仅保护了品牌形象,还支撑着十三香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靠着一包包小小的调味料创造出了年收入20亿的神话。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9)

不过与十三香集团选择并坚持了正确的道路相比,另一大国产品牌汇源的发展可谓是跌宕坎坷的典型代表了。没错,今天要说的另一个国产品牌,正是汇源。


第二个国产品牌便是——汇源。

故事,也要从其发展前传说起。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0)

1983年,31岁的朱新礼在村民的一致推举下,成为了沂源县东里东村的村主任。

村子里的村民靠着种果树、卖水果为生,大都勉强维持温饱。作为村子里第一个承包货车的人,朱新礼经常要开着小汽车帮村民把水果从村里拉到县城里卖。

众所周知,水果在运输通中有许多损耗。看着一批批因为不耐储藏而损耗的水果,他心疼不已,不由得在心中暗想:如果能把它们都榨成汁再去运输,该有多方便呀?

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盘桓了多年,直到1992年时,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让朱新礼和许多人一起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一年,朱新礼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辞去了县委的工作,前往一家面临倒闭的罐头厂任职。他的家人并不看好这个早已负债累累的水果罐头厂,但是朱新礼却始终没有放弃。

他决定转变工厂的生产模式,不再生产水果罐头,而是生产浓缩果汁。但是做果汁和做罐头的设备截然不同,工厂哪里有钱购买新的生产设备、开设生产线呢?

为了筹措到开设新生产线的钱,朱新礼一个人远赴国外,靠着一腔孤勇说服了德国的一家厂商,以“贸易补偿”的方式引进了当时价值500万元浓缩果汁的机械设备。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1)

1993年,工厂里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苹果汁,但是一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时的国人大都只能保证温饱,果汁对大多数人而言不仅很新鲜,而且消费不起。

这一批果汁能卖给谁呢?朱新礼想到了广阔的欧洲市场。他打听到德国正在开进口食品展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厂商都会聚集于此,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推销产品的绝佳机会。

不过因为囊中羞涩,他只能一个人带着样品奔赴德国大都市慕尼黑。在展会上,他不遗余力地向外国人介绍着自己带来的样品,并热情地邀请他们品尝。

为时7天的展会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他带来的果汁口感很好,一位来自瑞士的经销商最终与他签下了价值500万美元的苹果汁订单。

有了这笔订单,工厂也有了起死回生的本钱。朱新礼又如法炮制,奔赴30多个国家个地区参加各式商品展,将果汁销往世界各地。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2)

之后,尝到甜头的朱新礼,开始转战国内市场。

1994年,朱新礼带着30余名骨干员工在北京成立了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为了能在国内打响知名度,他不惜花费7000万元拍下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要知道,这相当于当时汇源果汁一年多的年营业额。

这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并没有白费!伴随着“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广告词,汇源品牌逐渐深入人心,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3)


2000年,汇源凭借着23%的市场份额,成了国内果汁行业的龙头企业。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盲目扩张而导致的资金链紧张。

为了能够解决现金流问题,汇源果汁选择与大资本德隆公司进行合作。

2001年3月,双方经过多次商讨后,终于达成一致。

起初,双方还算是在“蜜月期”,汇源对于德隆提出的“未来三年内,要将销售额做到100亿”的目标憧憬不已,不惜耗资6.6亿元在重庆建设了整个亚洲最大的果汁加工基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股市上风云变幻,把控着大量资本的德隆公司随着股票的下跌也栽了一个跟头。为了能够尽快周转,他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从汇源借走了3.8亿元现金。

到了这时,朱新礼才发现自己之前无疑在与虎谋皮,只得紧急叫停了与德隆的合作。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4)

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后,汇源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与此同时,果汁的销售额也始终无法突破20亿这个瓶颈。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汇源如果不能提升业绩的话,这些因为疯狂扩张而产生的资金压力就会演变成发展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

2006年7月3日,汇源与达能合作,同时引入了大量外资后,成功以24亿港元的价格登陆港交所,成了该交易所规模最大的IPO。有了充足的资金后,汇源又着手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对中小型企业展开并购,同时陆续新建了十余家工厂。

2008年,靠着50%的果汁份额和40%的果蔬份额,汇源果汁成了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生产商。达能的前期投资收获了高额的回报后,放出风声要出让这一部分股权。

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厂商,可口可乐向汇源抛出了这一橄榄枝。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5)

作为汇源的掌权者,朱新礼自觉年事已高,想要在激流勇进中顺势而下,退出果汁市场的争夺,转战水果加工行业。为此,他提前投资数十亿在湖北等地建设了水果加工基地,进行上游布局。但当可口可乐预备收购汇源果汁业务的消息传播开后,引发国内群众的广泛不满。

在那几年时间里,有太多的国产品牌被国外资本收购后而销声匿迹了,我们需要自己的民族品牌,而汇源172亿港元的收购案也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

面对突入其来的叫停声,汇源猝不及防,不仅要重新布局销售端,还要重新培训大量员工。但是已经让出的市场,又怎么能轻易抢占回来呢?

2009年,汇源果汁首次出现亏损,如同在企业的大动脉上划开了一道大大的伤口,这个伤口一失血就是十年。

2018年,汇源被港交所停牌。2020年2月12日,朱新礼父女辞去了在汇源内的职务。曾经那个市值百亿的果汁品牌,最终迎来了惨淡的退场。

辛吉飞推荐的用品(让辛吉飞无话可说的两大国产品牌)(16)

而汇源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则是因为2021年7月20日郑州的一场暴雨。在天灾面前,许多人都伸出援手,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场千年难遇的大雨,让无数见证了中国人的众志成城,也让许多人又重新认识了国产品牌。负债百亿还在援助的汇源,负债两亿仍旧捐款捐物的鸿星尔克……

纵观汇源和十三香两大国产品牌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会发现,归根结底还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诺大的市场风云莫测,有太多的企业能做到在一无所有时勇往直前,但却鲜少有企业能在激流勇进时稳扎稳打。

而网友一时的“野性消费”,并没有办法彻底挽救倒闭边缘的汇源。

它究竟还能撑到什么时候?还能走多远?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