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杂志】免费订阅,愿《中国青年》走进您的生活!

不想让孩子当国际难民(莫做祖国的旁观者)(1)

要么逃亡,要么死亡

战争中最悲惨的事,除了人亡,莫过于家破。

一位叫哈桑·哈萨尼的普普通通叙利亚青年,家乡在大马士革郊区。就在今年,他在ISIS与政府军的交战中受到波及,被炸伤了腿。如今,他和家人正相互扶携,寻求过境匈牙利前往德国避难。但这一旅程异常艰难,在德国宣布接收一些难民前,像哈萨尼一家这样的几十万难民曾一度陷入绝望。

“我们只是想找一个国家,能让我们安全又有尊严地活着。”哈桑的父亲说。但事实是,没有国家愿意帮他们,埃及不肯,法国不肯,英国不肯,就连海湾国家也不肯。这是英国《卫报》报道的叙利亚一家人的故事。

29岁的叙利亚牙科医生米拉德(Milad,化名)历经4个月,花费数千美元,终于抵达英国寻求安身之处。但米拉德担心,他将花费数年才能获得牙医资格,或许,他可能永远无法通过笔试,无法获得牙医资格。他听说另外一位来到英国的难民也曾是医生和牙医,但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通过。如今,他的家人还都在叙利亚。在接受CNN在线采访时,他孤身逃亡的举动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据新华社报道,在难民队伍里,曾经是成功商人的马哈茂德这样悲叹道:“我知道我们叙利亚人都会死,不是死在国内战乱中,就是死在海上,或者死在海警的枪下。虽然旅途艰险,我们还是要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对于我们而言,只有两条路,要么逃出来,要么死。”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对于流亡欧洲的叙利亚难民,我们乐于看到西方国家能够以负责任的姿态站出来,伸开臂膀,拥抱这些失去家园的人们,给他们食物、水和庇护所,避免二战以来欧洲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继续恶化。因为叙利亚人民的苦难,其实就是全人类的苦难。

与此同时,叙利亚难民危机也是一面镜子,映射出颇多镜像,令人深思——

只要你仔细研究过网络上那些大量反映叙利亚难民状况的照片,就不难发现,难民中的青少年穿着瘦腿牛仔裤、耐克球鞋,发型一丝不乱,女人们打扮体面优雅,妆容精致。如果你不是看到他们在沿着铁路艰难跋涉,与军警不时发生冲突,被驱赶、围堵,甚至情绪崩溃、跪地哭求,也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小康家庭的郊外远足。

但事实上这就是难民,21世纪的新难民!没有想象中的衣衫褴褛,没有面黄肌瘦,但他们的确丧失了家园,仓皇流亡,苍凉而……

不想让孩子当国际难民(莫做祖国的旁观者)(2)

喧嚣的青年,沉默的中产

有必要来看一下叙利亚。

叙利亚人口两千多万,国土面积十八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吉林省、湖北省相仿。2010年人均GDP约五千美元,属中等收入国家。应该说,叙利亚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穷国。但它还是乱了。

叙利亚其实是一个有阿拉伯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写明叙利亚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在2012年进行了政治改革,改一党制为多党制。上世纪80年代,叙利亚的私有经济开始发展,到2000年时,叙利亚宣布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私有经济获得合法身份。这些动作最大的自由化改革,都是在巴沙尔·阿萨德就任总统后推行的。改革换来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但代价却是政商利益网络大肆扩张、失业率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水平下降以及贪腐和利益输送现象越来越猖獗。这些都让叙利亚广大的底层民众日益不满,最终变成战乱的导火索。

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叙利亚青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业的在喧闹,有业的却在沉默。

远看前苏联和东欧,近看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这些国家动荡前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社会生活停滞僵化,年轻人缺乏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

在叙利亚,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社会保障又在被削弱,底层民众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除了在街头游荡,年轻人无处安放自己的青春。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最后只能通过走上街头来表达和发泄,而这正是叙利亚内战的直接导火索。

许多理论家都曾大谈中产阶级的壮大对一个国家的积极作用。瑞士信贷即认为,中产阶级对一国的繁荣与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左右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政治运动和消费趋势的中心。

可是,按照西方的标准,叙利亚有比例不算小的中产阶级,他们做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养活两三个孩子也没有太大压力。但是,国家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存在而避免战乱。这表明,“中产阶级核心论”或许只是一种一厢情愿,是在拿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给发展中国家上课。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受着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如果中产阶级不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而只想搭经济发展的便车,做种种社会不公现象的旁观者,那么这种冷漠,迟早可能在某一天变成自己的处境。

叙利亚是个威权国家,总统巴沙尔就像位大家长,普通公民在政治参与中所起作用有限,所以许多人打的都是过好自己小日子的小算盘。

叙利亚中产阶级本身就是阿萨德家族统治秩序的产物,他们通过依附于现存的政商网络而得到好处,并不希望改变现状。没想到,这种趋炎附势的“中产慢性病”,最后换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到难以调和的局面,最终,质变为一场难以挽回的浩劫。

也就是说,沉默的叙利亚中产阶级,应该为战乱负一定责任。

历史正不厌其烦地显示着,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否则就是一种愚蠢的短视。

不想让孩子当国际难民(莫做祖国的旁观者)(3)

未来社会取决于青年的选择

叙利亚的不幸就在于,即使政府已经在推动改革,但民众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有许多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国家,存在许多社会问题,有经济方面的,有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应该说,世界上还没有乌托邦,在任何一个国家,存在问题都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全社会用何种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能不能形成社会共识,采取理性、建设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离不开青年的全程参与。

青年如果做社会的旁观者,随波逐流,只考虑个人利益和前途,那么叙利亚的难民之痛,就是前车之鉴。

正是因为叙利亚的青年们在改革进程中缺位、失声,所以他们的命运注定是:要么加入反对派武装,要么被迫逃离家园。

这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人类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许多国家正致力于现代化转型,矛盾与困惑在这一进程中难免丛生。作为国家、社会之中流砥柱的中产阶层和青年人群,没有理由不肩负起改良社会、推动变革,实现国家、民族稳定进步的历史重任。古今中外,一个道理:没有国,就没有家;家之不存,人将何为?看看当初那些所谓的“颜色革命”,看看伊拉克、利比亚的今天,再想想某些霸权国家在图谋地缘政治时所谓的“不破不立”谎言,稍有理智的人其实都应该意识到: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外来势力的染指,带来的往往不是蜜月,而是噩梦与劫难!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现实,青年唯有认清现实与未来,吃自己的饭,走自家的路,肩负自己应肩负的建设社会、建设国家使命,才有可能真正为国民谋得福祉。不作为,瞎作为,甚或充当外国势力的“枪”,其结果难免害人害己、误国误民!

叙利亚难民之痛,是为镜鉴!

(图片来源:网络)

不想让孩子当国际难民(莫做祖国的旁观者)(4)

不想让孩子当国际难民(莫做祖国的旁观者)(5)

不想让孩子当国际难民(莫做祖国的旁观者)(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