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战士高文亮

红色经典故事100则(红色故事三则)(1)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烈士陵园陈列室的“和平卫士”墙上,一级英模高文亮的面庞是那么年轻。曾是军人的他退伍后成为砚山县公安民警,抓捕穷凶极恶的死刑犯时,他毫不畏惧、深入“匪窝”,与罪犯近距离交火,不幸倒在对方的冲锋枪下,壮烈牺牲。

  高文亮,汉族,生于1963年,砚山县人,共产党员。小时候,参与过淮海战役的父亲就教育高文亮要向黄继光等英雄模范人物学习。1979年初中毕业后,高文亮主动报名参军,在部队因表现优秀被任命为副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82年10月,高文亮退伍后成为砚山县公安局一名民警。报到时,父亲嘱咐他:“你头顶的国徽,是代表国家、代表人民的。公安工作是很危险、很艰巨的,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宁愿前进一步死,不得后退半步生。”入警两个月,高文亮被分配到平远公安分局工作,一待就是7年。7年里,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1989年,因工作需要,高文亮被调到县公安局缉毒队工作,先后参与侦破各类贩毒案件140起;抓获毒品犯罪分子193人;缴获海洛因33829.6克,鸦片31968.1克,各类枪支15支、子弹69发,毒资404565元。由于工作出色,高文亮多次受到上级嘉奖。1990年6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92年8月,砚山警方按上级要求在平远地区开展“严打”,高文亮被分配到抓捕19号死刑在逃犯马慈林的小分队。这是一名异常顽固、凶悍的罪犯:多年来大肆贩毒,在被警方抓获、被法院判处死刑后竟越狱逃跑。潜回平远地区后,他继续从事武装贩毒,只要出门必带五四式手枪和冲锋枪,就连他特意购置的宅院都有夹墙、暗道和单面玻璃等防御设施。

  8月31日凌晨,高文亮和战友们开始对马慈林实施抓捕,他们靠近其住宅后交替掩护进入前院。高文亮和战友们到达正房两侧时,正房大门突然打开,马慈林老婆发现是公安民警后,称马慈林不在并迅速反锁大门。民警随即用话筒宣传政策半小时,她才不得不开门带民警搜查,但从一楼到楼顶都不见马慈林的踪影。民警撤回一楼时,情况突变!屋内突然响起枪声,一民警被击中脚部往后翻滚,高文亮迅速占据有利地形,用火力压制罪犯,掩护其他民警上前将其救下。双方枪战中,马慈林开始在屋内纵火,高文亮因隐蔽处起火向外撤离时,被对方持冲锋枪射击,喉部、腰部多处中弹,壮烈牺牲。

  1992年11月,公安部追授高文亮一级英雄模范称号,中共云南省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高文亮牺牲时,独子高继春只有4岁,对当年的事并没有多少印象。只是小时候,每年儿童节、每次家长会看到其他同学有父亲陪伴,高继春总是很难过。“但母亲用更多更深的母爱,填补了父爱的空白。”他说,母亲把自己拉扯大,多年来一直不断用父亲的精神鼓励自己,也让自己从小立下了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志向。

  高中毕业时,高继春继承父亲的遗志,报考了云南警官学院。2009年毕业后他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和父亲一样进入了砚山县公安局,如今是一名派出所教导员。“我和父亲一样,努力用自己所有的力量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他说,等女儿长大,自己会把父亲的故事也告诉她,把父亲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周厚刚:智勇双全 血铸雄关

红色经典故事100则(红色故事三则)(2)

1924年春,周厚刚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南港头村一个贫农家庭,1946年9月参加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志愿军第20军59师176团5连连长。

  入朝后,周厚刚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特别是1951年6月在785高地防御战斗中,他指挥全连胜利完成坚守阵地、掩护兄弟部队调防的任务。785高地无险可据,其阻击难度可想而知。1951年6月15日夜,周厚刚率领全连170多名战士进入785高地,布置了“火力前重后轻,兵力前轻后重”的阵地,并确定了“以少胜多,用近战手段,大量歼敌有生力量,坚守785高地”的作战计划。

  16日,敌人发起进攻,对785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后,从三面轮番强攻。面对敌人不分昼夜的强大攻势,周厚刚指挥全连战士利用工事、掩体沉着应战,利用近战组织反攻,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久攻无果的敌人调来3个重炮连,一炸就是三四个小时,成千上万发炮弹把785高地炸成了一片焦土。面对敌军的重火器优势,要坚守785高地,必须摧毁敌人的炮群。但是5连只有5门小炮。周厚刚同炮手们一起研究出了克敌制胜的办法———炮战时声音混杂,我军小炮不易被发现,可以利用敌人发炮时机观测敌炮阵地目标,5门小炮齐发,形成火力压制。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敌人的大炮哑火了。

  周厚刚机智勇敢地指挥全连战士奋战8个昼夜,粉碎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的40多次进攻,歼敌605名,牢牢控制住785高地,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6月26日,5连奉命撤出785高地。在撤离阵地布雷时,周厚刚不幸牺牲,年仅27岁。为表彰他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周厚刚生前所指挥的5连也荣立集体一等功。

王学风:战斗英雄 人民铭记

1951年3月,王学风跟随所在的志愿军第40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时任120师358团1营3连副班长的他,因骁勇善战先后荣立大功两次。1953年4月,敌人进攻华岳山前沿阵地。王学风率领一个20人战斗小组坚守在华岳山,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异常艰苦。在打退敌人第二次进攻时,王学风的脸腮被子弹贯穿,血流满面,只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投入战斗。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头部,他顿时昏迷过去。

  不久,苏醒过来的王学风听到敌人的枪声愈来愈近,便命令战友董万玉赶快撤离,等敌人合围过来,王学风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扔出去,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他的双腿被打断。为了不当俘虏,王学风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滚下山崖,牺牲时仅25岁。

  王学风的名字被刻在朝鲜平壤志愿军展览馆的纪念墙上,排在“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第一行第六位。然而60多年过去了,英雄的家乡究竟在哪儿,一直是个谜。

  1995年9月中旬,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安徽砀山县委、县政府考察团成员偶然看到“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江苏砀山县(现属安徽)人”字样后,便开始进行英雄籍贯查询工作,然而,党史、民政、档案等部门都没有找到有关英雄的记录。

  2017年,解放军报记者根据线索寻访到山东海阳,海阳市北城阳村74岁村民王学国称,1941年,大哥王学风15岁,被时任海阳盘石区党组织负责人王建熙接收为通信员。1942年夏天,16岁的王学风正式参军入伍,为十三纵(海阳独立营)战士,后调入胶东军分区特务连。王学风先后向家里捎过4封书信,最后一次是1948年春,地址是辽宁锦州,此后再也没有与家里联系过。海阳市荣军医院九旬老人高成新回忆称,1952年5月,他在朝鲜战场上两支部队急行军途中偶遇老乡王学风。也是从北城阳村入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新勤1978年回家探亲时,曾亲口说,入朝作战时,他亲眼见过王学风。然而目前还缺少董万玉等关键证人。

  砀山县党史部门统计,由于战乱和间隔时间久远,仅新中国成立前砀山县六区范围内王姓80岁以上参军未归的就有1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