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年虎虎生风)(1)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仿佛昨日还在迎接牛年,当时那个兴奋呀,以为“辛丑”和我的八字日元“丙子”天合地合,牛年定会好运连连,再不济,红鸾星动,能够成个家。然而,初见惊艳,再见惊魂,蓦回首,已然斗转星移,人面桃花。今晨,辛丑随冬去,寅虎奔春来。

来的,很高兴你来,去的,不遗憾你走。

  《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取水途中打虎的故事,这是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例打虎内容。看来,老虎……不受人类的待见?

  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以射石虎而闻名,此后他又射杀了真老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文艺作品中,《世说新语》的周处除三害杀虎斩蛟,《水浒传》的武松打虎、李逵杀四虎,《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老虎拥有了“虎皮裙”。看看,打虎这一行为与“英雄”划了等号,并成为彰显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不过,不受待见的虎,渐渐地又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

  汉代起,人们便在除夕之日,用桃木绘制虎头挂在门上,用以辟邪。或者就是年画画虎,“镇宅神虎”的年画一般贴于房屋后门,又叫“守门虎”,寓意为镇守家财、震慑邪祟。有的还会附诗云:“猛虎雄威借山林,啸吼如雷惊鬼神。始皇敕封山王兽,持守广镇聚宝盆。”

  老虎不仅能庇佑家宅,也能镇守家财。《五福图》中五虎围绕着聚宝盆守财贺年,直接就是财神爷赵公明骑虎送财。

  追求养生的古人为了安眠宁神,也将虎化为枕头,镇妖辟邪、守护美梦。虎形枕,一般是以虎背作为枕面,其上绘有应和当地风俗的自然风光,复杂的有秋风萧瑟的芦塘秋禽图,简单的有草叶花卉图,可谓“一枕清凉入梦来”。枕身则为虎形,多以黑彩描绘模仿虎皮的斑纹,从远看颇像一只小老虎卧于床头,威风犹存却呆萌温顺。

  温顺呆萌到什么程度?到可以陪伴和保护婴儿的程度。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流行起了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有时还穿虎皮衣。尉为时尚,竟成风俗。就那个虎形帽,我是一直戴的,虎形的玩具,我也玩过。是个吹响响的土陶乐器。布老虎也玩过。不过不喜欢,觉得女气,给邻家女孩了。端午的时候,还戴“艾虎”。就是用艾草照着老虎的样子编成老虎形,戴在身上驱除“五毒”。   虽没见过虎,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学后,对有关老虎的故事特感兴趣,对有“虎”的成语也过目不忘。比方知道在与虎有关的成语中,与龙共舞的多是褒义词。“龙腾虎跃”、“卧虎藏龙”、“生龙活虎”、“龙韬虎略”等等。张衡在《归田赋》中就有“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进而有“龙吟虎啸”一说。

  除了与龙搭配,虎在成语中也常与狼做伴。不过受狼“连累”,多为贬义词。最有名的恐怕要数出自《史记》中的“虎狼之国”一词,史籍中它被用以形容秦国的不仁与强暴,其实早在《战国策》中也曾如此形容秦国。这个词也间接反映出时人对老虎作为猛兽而性情暴烈的认知,也说明当时虎害虎患对古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老虎捕食凶猛残暴,使人联想到苛政肆虐、暴力横行。因而《礼记》用“苛政猛于虎”来形容暴政,以虎讽喻政治现实。《论语·季氏》的“虎兕出柙”(也作“纵虎出柙”“开柙出虎”)一词就更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柙指的是关兽的牢笼,兕即为犀牛,成语意指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也喻指纵容坏人作恶。

  《战国策·楚策一》则记载了一则寓言型的故事:楚宣王听说北方各国对其手下大将昭奚恤十分畏惧,因而询问群臣,昭奚恤是否真的有如此威名?大臣江一就给楚宣王讲了一则“狐假虎威”的故事,既贬低了与己不和的政敌,也提醒楚王要善用王权,不要被轻易利用。“狐假虎威”此后也用来比喻依仗大人物的威势吓唬、欺压他人。而出自《战国策·魏策》的“三人成虎”,也比喻谣言可畏的现实。同类词语还有“为虎作伥”“虎而冠者”“虎视眈眈”“豺狼虎豹”等。

当然,令人类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各种虎害、虎患。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在《二程全书·遗书二上》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这是成语“谈虎色变”的由来吧?与它相似的还有“畏敌如虎”“养虎遗患”“纵虎归山”“虎口余生”等词,细品起来,个个后怕。

  古人也常将“虎”比喻为一种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巨大的困难,进而反向用“搏虎”“缚虎”来鼓舞士气,如语出《后汉书·班超传》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得正是班超出使西域时深入险境的大无畏精神,使得西域各国为之心折。随着佛教的传入,降龙伏虎的典故也随之传入中原,进而被用来喻指那些有战胜强大对手的英雄豪杰。当然,也不是所有搏虎之人都有搏虎之才,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骑虎难下”、“与虎谋皮”、“老虎屁股摸不得”等成语了。

  虎也用来形容人的相貌。一个人若器宇轩昂,便说“龙行虎步”,有“龙虎之象”。如《三国志·蜀书》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就用了“龙骧虎视”一词。骧,表现了龙在云中腾跃的英姿,虎视则坚定沉稳,在一起恰恰展现了诸葛亮士气高昂、顾盼自雄的姿态。有勇有谋的班超,被形容为“燕颔虎颈”,明清小说中也将那些魁梧健硕、四肢有力的人形容为“虎背熊腰”。虎,头圆壮美,有雄武忠厚之态,如果儿童能用“虎头虎脑”来形容,既体现了健康茁壮,也暗含着对孩童未来寄寓的期望。“画虎类犬”一词,则大有对幼子的训诫之意。

“一山不容二虎”是说虎的性格。虎不是群居动物,孤独,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独善其身。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是虎缺位后的社会混乱。“虎病山前被犬欺”是虎的人生低谷。“虎豹不外其爪”则被应用于兵法之中,以表达军机不可泄露之意。“虎毒不食儿”用来训诫不义之徒,“虎父无犬子”则与“龙生龙,凤生凤”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是劝诫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有趣的是“虎”还是一个姓氏,不过,这时的虎,读音却变成了“māo”。是的你没看错,“猫”。

  把虎叫作猫,萌萌的发音,萌萌的形象。这是现代人对虎这个凶猛野兽的文明化理想。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在把虎读书猫的同时,现代人又无可奈何地把另一种人叫作虎——你说对了,贪官。被纪委查处的贪官,若金额巨大,江湖人称“大老虎”。大老虎者,当然不限于金钱多,也包括美色多、损失大、岗位重要或者级别高,百姓统称“大老虎”。

  堂堂老虎,山兽之君、丛林之王,镇守四方的神衹,呵护妇幼和财富的神兽。社会人设历几千年奋斗好不容易英武起来,可谁知啊,一世英名,被现今的贪官毀了。实在是躺枪,实在是不值。

  今年,虎当值。作为百姓,在期待生活“虎虎生风”的同时,更希望身边虎患绝迹。愿有权部门继续发扬武松打虎精神,见虎就打;愿体制进一步完善,筑牢笼子,铲除土壤,不养虎为患,不纵虎归山;也愿我们的社会风气,不要艳羡老虎,更不要为虎作伥。

虎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年虎虎生风)(2)

虎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年虎虎生风)(3)

虎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年虎虎生风)(4)

虎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年虎虎生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