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饭店与黑鱼寺
秦海松
相传石龙区捞饭店的村落原址在黑鱼河(又名小西河)边,傍山而建。黑鱼河因河中鱼为黑色脊背,两岸山为黑色岩石,且外形非鱼即龟而得名,故山为黑鱼山,桥为黑鱼桥,山上立寺为黑鱼寺。宛洛古道原来即从黑鱼山下河边与河并行而过。
黑鱼山对岸的高山取名“陡紧爬”,就是因为山陡得叫人精神紧张,望而生畏,而且只能爬着走 。黑鱼河两岸山上树木遮天蔽日,全是原始森林。树种主要是栎树,俗称“栎柞树”,为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橡子,木材坚硬可制家具或供建筑,树皮可鞣皮或做燃料,叶子可喂蚕。捞饭店的古代建房用材全部取材于此。“陡紧爬”又称“栎爬”,如今仍有栎木生长 。这也是为什么捞饭店的古代房屋梁、檀、椽子、门窗包括骡马店的大车门几乎全都是“栎柞木”的原因。
黑鱼河两岸山陡林密高山峡谷,曲径通幽,路行谷底,阴森可怕。偏偏这种环境常听说有鬼怪出没,伤害行人。有人说:此乃阴气过重,阳刚不足,如能在此立寺供奉佛祖,可以扶正镇邪,弘扬正气,平衡阴阳,保一方平安。于是择黑鱼山鱼龟成形灵地,兴建黑鱼寺,以扬善除恶。据说,寺内大雄宝殿前的钟、鼓声常在峡谷中回荡 ,妖邪规避,行人平安无事,偶遇意外,也能脱险。
有两个故事流传至今:有一远方商人赶驴驮货行至山下,遇一怪物尾随追来,商人吓得两腿发抖,走动不得,无奈抱住驴尾巴,赶驴拉其逃跑,眼看要被追上,寺内僧人敲响大钟示警,鬼怪遂向大钟下跪磕头,然后又追,商人再次危急,钟声又响,鬼怪又磕头下拜,拜后又追,如此反复多次,鬼怪不肯罢休。眼看商人要被追上,黑鱼寺钟鼓齐鸣,鬼怪赶忙向钟鼓跪拜连连磕头,不敢起来,直到商人远走脱险,钟、鼓才停。又有一行人过此遇鬼怪拦路,寺内飞出一红面罗汉上前训斥,路人方得脱险而逃。之后鬼怪之说逐渐匿迹,道路恢复平安。寺院为此名声远播,过往客商、路人纷纷朝山拜佛,感谢佛祖显灵,有求必应,佑人平安。因而,寺院四季香烟缭绕,香客盈门,佛事兴旺。
施主捐资,官府拨款,寺院建筑依山增建,步步登高,层层叠楼,建成上、中、下三级殿堂,分称上堂、中堂、下堂,气势宏伟 。寺院全盛时期,上、中、下三堂僧人每堂500人,全寺僧众竟达1500余人。兴盛的寺院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后,社会上的少数不法歹徒混进僧侣之中,仗武功为非作歹,竟然在佛教圣地玷污佛光净土,劫掠行人钱财,劫持过路妇女,干起强盗勾当。恶贯满盈,震怒朝廷,官军奉命抄查黑鱼寺,没收劫掠钱财,解救被困妇女,不法寺僧受到严惩。恶僧肆虐败坏佛教圣誉,最终玉石俱焚,株连寺院同毁。这座名山古刹被夷为平地,毁于一旦。大雄宝殿的古文明从此失落,在石龙区历史上划出一道深深的伤痕,成为石龙后人的千古遗憾。
寺院毁灭后,黑鱼山下回荡峡谷的大殿钟、鼓声从此消失。古道又恢复了昔日的阴森。人们难以忘记往日的恐怖,即是没有了剪径贼,进入峡谷后,仍叫人毛骨悚然,路人往往两腿发软,胆战心惊。为此,山下古道被废。将路移出峡谷向东移到如今的捞饭店。古道东迁时,捞饭店现址只有少数农户,黑鱼河边的生意人跟随古道迁入 。古道东迁时部分生意人外迁,盛况已不如前。村落原址还有居民居住。
调查附记:一位出生于1913年(民国2年)的当地老人,曾经回忆说:他的幼年家庭遭遇使他非常清楚地记得,在他8岁之前,即1921年(民国10年)前,在黑鱼河上游东岸,乌鸦坡南方住有富户人家 。此说发生在哪个历史时代?抄查寺院官兵是皇帝御批 ,还是州府衙门操办?抄查少数犯罪僧人为何要毁寺院?均无文字记载。传说为警示后人不忘教训,有人将这一史实编写成剧,剧名《大闹黑鱼寺》,详细记载了事实经过。当时的石龙人耻于家丑外扬,千方百计阻止上演,致使该剧失传,使所有的问号均成千古之谜。
但是,《大闹黑鱼寺》剧本失传几百年后,该剧竟在黑龙江省一个边远林区剧场露面,使在场的一位大营籍观众郭正新十分惊讶。(注:看《大闹黑鱼寺》的本地观众,当时担任黑龙江省伊春市林业局长,原籍宝丰大营人,现已去世。他在文革前作为领导身份应邀观看了这场演出。回家后感叹不已,就将情况告诉家人。他的爱人、岳父都在场,他的爱人孙套原籍捞饭店,于是消息又传回了石龙故土。)据这位观众介绍:剧情发生时间距解放时约250年,即公元17世纪末,明末清初年间。抄查寺院官兵是从京城奉命沿宛洛古道直赴黑鱼寺,寺院就在那时被毁。剧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写得很好。原来,该剧被禁演后,有民间艺人为之惋惜,便悄悄将手抄剧本带到关外珍藏起来。此外,黑鱼寺旧址一带土中,至今仍遍布碎砖烂瓦。解放后还有人在土中挖出过小型的经过烧制的罗汉塑像。半山腰还发现过一个石磨盘,究竟是寺中遗物还是村落遗物?不得而知。在黑鱼山对岸“陡紧爬”(地名)的山脚下和黑鱼河上游乌鸦坡西南方河床的石头上,有铁轮久轧留下的深深车痕,这些遗迹实物作证,此说看来并非虚构。 (秦海松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