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打败尼安德特人(智人为什么能消灭尼安德特人)(1)

在智人战胜消灭尼安德特人的原因中,包含着人类社会的底层规律。

01

从猿到人的漫长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人类”都灭绝了。我们智人这一支,几乎是仅有的幸运儿。在众多灭绝的“人类”中,有一支是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曾经和智人共存很长时间。但是,大约在三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了。灭绝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被智人残酷消灭了,甚至就是被智人给吃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污蔑我们的老祖宗。尼安德特人不是被智人消灭的。他们是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自己灭绝的。

其实,这两个解释是同一码事,都是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两个原始人,一人把另一人吃了,或者一人比另一人跑得快,所以后者被熊吃了,对原始人来说,这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生一死,一存一亡。

所以,真正的问题始终是:我们的老祖宗智人为什么能消灭尼安德特人?为什么智人是最终的胜出者?为什么尼安德特人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

这个问题研究起来,可就复杂了。原始社会留存至今的,既无文字也无文物,只有少量简单的化石遗存。其中包含的有用信息,实在太少。很长时间,研究者都没找到说服力强的解释。

不过,后来有了突破。研究者找到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虽然不能说是最终答案,但很多学者觉得这种解释很有道理。

02

原来,有人发现了一个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穴。通过分析洞穴中的遗存,研究者发现:这个山洞里尼安德特人的群落,只有十几个人。顺着这个思路,研究者又去分析其他地方的尼安德特人遗存,发现他们各地的群落都是这种规模——十几个人的小人群。

这就基本上找到了智人胜出的关键。同时期的智人,群落人数基本都超过一百,至少也有五六十人、七八十人。智人之所以能战胜乃至消灭尼安德特人,原因很简单——人多力量大。一个一百多人的群落,遇到一个十几个人群落。大家都饥肠辘辘,互相看上去都是肉。打起来,那肯定是小群落被大群落给吃了啊。

事实上,在个体层面,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互有长短。尼安德特人个子比较矮,大约比智人矮10厘米,但他们骨骼粗大肌肉发达,力量比智人几乎大出一倍。而且,尼安德特人脑容量更高,大约多出10%。如果一对一较量,多半胜出的会是尼安德特人。

但智人结成了更大的群体,有了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无论是面对面的生死较量,还是抵御来自环境的种种危险,智人都强于尼安德特人。就这样,在漫长的演化岁月中,尼安德特人渐渐落于下风,最终被无情淘汰,走向了灭绝。

智人凭借族群的数量优势,战胜并消灭尼安德特人,意味深长。这其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底层规律和基本脉络。什么是文明社会?或者说,什么是生存能力更强的文明社会?那就是组织整合能力最强、能繁衍聚合最多数量人的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底层规律。

在这个底层规律作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族群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水平越来越高,也就是分工水平越来越细密。

03

在农业之前的狩猎采集社会,几乎没有剩余物资,就算有,因为要走来走去,也无法储存,只能尽快吃完用尽。这样,就很难有什么分工,顶多只有男女的分工。

农业是人类真正成为文明社会的关键一步。因为定居的耕作才能有剩余物资,并且可以储存起来,这样,才能有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族群才可以扩大。

农业社会更强的生存能力,突出体现在农业人群相对于游牧人群的战斗力优势。在个体或者小团体的较量中,游牧人有优势。他们体格比较强壮,擅长骑射,生活简朴。但在大集团作战中,游牧人就败多胜少了。汉朝人号称“一汉顶五胡”,这是事实。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社会的协作、分工水平相差太大。

一万游牧军队对敌一万中原军队。表面上看双方数量均衡,但游牧军队就是那一万人,而每一个中原军队的士兵后面,都有好几个人提供后勤和其他的辅助。比如,对阵匈奴军队时,汉朝军队的铁制武器是重大的战略优势。这些铁制武器,可不是中原士兵们自己造出来的,是后方的铁匠造出来的。这些铁匠实际上也参加了战争,他们只不过是没有直接上战场而已。

铠甲、粮草、帐篷等各种军需物资上,中原军队都是压倒性优势。而这些,都是后方的匠人、农夫、运输者起来提供的。可见,表面上双方是一万人对一万人,但因为农业社会高得多的分工协作水平,中原方面实际参战的可能是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这样一来,双方作战,谁的胜算更大,也就不问可知了。

当然,游牧军队也曾经击败过中原军队,但看看历史就会知道,这种胜利都不出两个原因:一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大问题。他们那个大型的协作体解体甚至崩溃了,前方军队的军需、粮草供应不上,这等于是中原方面实际参战的人数大大减少,甚至真就是一万人对一万人了,这就打不过了。

再一个原因,就是游牧军队实际上汉化了。他们也有了大型的协作体,也能动员起很多人通过协作来参加战争。这样一来,双方实际上是农业社会之间的较量了。那么,游牧人群的骑射优势就能发挥作用了,辽、金等王朝的胜利,都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

为什么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原人来说特别惨痛,是战略上的重大损失?这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是农牧交界过渡地带,并且,农耕的比重很大,且越来越大。如果中原王朝占据燕云十六州,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保持游牧“本色”,那么,他们的战斗力就很有限,顶多来边界骚扰劫掠一番,不是致命威胁。

丢了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丢失的不仅仅是地盘和人民,而是让北方游牧民族有了“汉化”“农耕化”的基地。占领这些地方的游牧民族,多多少少都会汉化、农耕化,也就因此有了农业社会的大型协作体。他们前线的士兵,背后也有好几个人在支持了。在实际参战的人数上,双方就差不多了。如果中原王朝这时内部又出了大问题,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协作,北方游牧政权反而会占据人数优势,就可以南下讨伐了。

也就是说,相对于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农业社会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通过定居耕作,更多的人可以组成协作体。他们内部有细密的分工,不但有技术上的分工,也有社会组织上的分工,比如有了完善复杂的国家机构和官僚机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大的合力。

这才是农业社会整体上比游牧社会更强大、更有生存能力的原因。同时,一旦农业社会内部的组织协作出了大问题,政治秩序紊乱,他们的生存能力就会大幅下降,被来自内部外部的敌人颠覆。这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04

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区别于周边地区,华夏文明在古代的特征就是两条:定居加上农耕。这两条决定了华夏社会的基本面,也就是决定了华夏社会的协作和分工水平。没有革命性的新技术,华夏社会就不可能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工业就是这种革命性的新技术。而中国现代史表明,当新技术出现以后,中国社会适应得并不慢,甚至可以说很快。只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就从农业国一变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同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形态在内的方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化。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从狩猎采集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内在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们组织协作水平的提高。表面上的技术变迁似乎是断裂和突变的,但底层的发展演变实际上是线性的。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全世界殖民扩张,包括在多次战争中轻松击败中国。实际上,一直到抗日战争,中国都是以农业国对抗敌方的工业国,牺牲惨重。

理解了协作分工的原理,就能意识到,所谓农业国对抗工业国,和游牧国家对抗农耕国家一样,是不同协作水平的较量。水平协作低的那一方,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实际参战的人数要少得多。人多力量大,人少力量小。

以抗日战争为例。一个中国士兵,只有简陋的武器和装备。而一个日本士兵,则有好得多的枪支,多得多的弹药,钢盔皮靴制式军装,再加上飞机大炮等各种重武器。这些条件都是日本工人在工厂中生产出来供应给前方的。而为了让工人顺利生产,还需要一整套服务体系:教育、住房、交通、医疗……就是这些组成了“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输出的战斗力,绝不是农业社会能比拟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通过工业,国家能实现更广泛的协作,更细密的分工,结果就是,工业社会能够让多得多的人参战。而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虽然人口多得多,但没有工业这种组织形式,实际上参战的人反而很少。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分中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攻城略地,而束手无策徒呼奈何。

05

狩猎采集、游牧业、农业、工业从技术,从技术的角度看,差异巨大,没什么共同之处,但从整合、协作、组织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同一码事,只不过是不同整合、协作水平的外在表现而已。

这样一来,就找到了人类社会持续的、内在的发展脉络,而不必叠床架屋地给每一种社会技术形态分别设定一套特殊的规律。技术是表面的,是外在的,而社会的组织水平、整合程度则是内在的,也是更根本的。

理解了人类社会这个底层的规律,也就可以拨开表面的技术,看清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必定也是向着更高的整合程度和协作水平。在这个方向领先的社会,才是真正强大、生存力更强的社会。

而所有与此背道而驰的社会,都必然走向被淘汰,即使他们拥有某些先进技术也无济于事。尼安德特人的肌肉很强壮,但他们在更善于组织整合的智人面前,一点儿机会也没有。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作者其他热文:

华北的洪灾和中国的历史

认识中国历史的两大误区

认识中国历史的两大误区2

认识中国历史的两大误区3

中国历史的深层规律——曹丕的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