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发布】编者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discovery戈壁冒险?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discovery戈壁冒险(Discovery扬州分花拂柳怕惊醒)

discovery戈壁冒险

来源:【扬州发布】

编者按

生在扬州,长在扬州,住在扬州

你可知,2500年的她

深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境?

留存着多少令人赞叹的惊喜?

疫情之下

不妨把目光放在身边

趁着假日,带上家人

来一次本地深度游

也许会发现城中新的风景

现在,跟着扬州发布走起

一起去探索、发现

扬州有趣的、好玩的

领略扬州古城之美、宜居之美

扬州发布记者 史盼盼

制图 沈丹旎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扬州,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老城区。一街一巷、一河一桥、一树一花、一屋一人……时光流转中,不紧不慢勾起阵阵怀旧情愫。

正值“五一”假期,记者跟随扬州晨曲街巷文化游发起人朱晨曲,用脚步“丈量”了一条凝聚着古街巷烟火精髓的“宝藏游览线”。

这条线路从萃园桥出发,过小秦淮河至大东门桥,然后沿着与大东门桥相连的彩衣街行走百余米至北柳巷。沿途既有繁花可赏,也有文化可探,是一条静谧古朴且连接繁华喧闹的热门“打卡线”。

■徒步探秘之旅第一站:小秦淮河

小秦淮河全长约1.9公里,是扬州明清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旧称“新城市河”,又名“城河”。明嘉靖二十四年后,扬州增筑新城,小秦淮河成为了新、旧二城之间的界河和要道。“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

小秦淮河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走过数百年的时光,如今的小秦淮河通过黄金坝泵站引入活水,流经北水关桥、大东门桥、萃园桥等至龙头关,流入古运河,是扬州城区重要的南北向防汛通道和景观河道,对扬州的生态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小秦淮河畔鸟语花香

五月暮春,小秦淮河畔鸟语花香。从文昌路上的萃园桥往北,满眼都是动人风景。清新艳丽的蔷薇花开得正艳,石板路上的创意彩绘时尚吸睛,务本桥等一座座石桥历史悠久……沿着河畔漫步,目之所及,皆是静谧悠然,还能邂逅古井边一边做家务一边聊家常的老扬州人。

务本桥

■徒步探秘之旅第二站——大东门桥

大东门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明代旧城东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木构吊桥,1927年改为砖石拱桥,石砌桥基、砖券拱顶。它靠着彩衣街,四周店铺林立。相传清乾隆年间文人沈复落魄之日,曾携爱妻芸娘寓居大东门桥畔,靠卖画为生。据其《浮生六记》里记载,他们在大东门桥头租的两间平房,“屋仅两椽,上下卧房,厨灶客座皆精绝,而绰然有余”。

沈复夫妻二人志趣相投,虽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怡情养性。只不过暴风骤雨、流离困顿中,芸娘最终惨死他乡,儿子夭折,女儿给人做了童养媳,沈复沦落天涯。《浮生六记》中记载:“葬芸娘于扬州金桂山。”对于芸娘墓地遗址,曾有很多专家学者来扬州进行寻访。林语堂还曾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在扬州文化学者的提议下,2017年,芸娘的雕像出现在扬州墓园。

■徒步探秘之旅第三站北柳巷

沿着热闹的彩衣街步行两百多米,就来到了北柳巷。它是扬州老城区唯一一条入巷爬坡、出巷下坡的南北向巷子。

北柳巷是扬州老城区唯一一条入巷爬坡、出巷下坡的南北向巷子

北柳巷位于文昌中路北侧,与小秦淮河相向相邻,宽约3米,长约1000米。据《广陵区志》记载,“因地段沿小秦淮河东岸,植有排列成行的杨柳而得名”。又因为其位于原贤良街(今萃园路)北面,故名“北柳巷”。

由于巷道由南往北逐渐增高,距离北端路口50米处达到最高点后,又陡坡下降,形似龙背,当地人称此处为“龙背”。扬州坊间传说,小秦淮河就像一条“龙”守护着扬州城。其中,达士巷、犁头街、打铜巷、湾子街、观巷为“龙角”,龙头关处为“龙头”,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为“龙背”,隋炀帝陵、龙尾田组成的“龙尾”;自天宁寺、经瘦西湖一线,向西北蜿蜒,渐渐隐去,而起伏不平的北柳巷正处“龙背”。

据了解,北柳巷曾是扬州古城城内和城外的界线,向西跨过小秦淮河就是城外了。漫步以柳命名的北柳巷,却会发现沿路难见柳树。除了《广陵区志》中的记载,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当年太平军赖文广打进扬州,看到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小孩,其中大的孩子抱在手上,小的孩子反而是手拉着跑。赖文广让手下士兵把妇女围住,问她为什么抱着大的、拉着小的。妇女回答,大一点的孩子并非她亲生,因为他的父母已经被太平军杀了,所以自己要把他带走;小一点的孩子是亲生的,让他在地上跑,受一点累没有什么。赖文广佩服妇女的胸怀,决定放她一条生路,结果却被拒绝了。她说,即便赖文广放她走,别的士兵还是不会放过她。于是,赖文广让这名妇女回去在家门口插一棵柳树枝,并命令自己的手下,门上插柳树枝的这户人家,一定不准杀。妇女回去之后,不仅在自家门上插上了柳枝,还转告左邻右舍,结果这条巷子里的所有人家都插上了柳枝,因此幸免于难。此后,这条没有柳树的巷子就被人称为“北柳巷”。

传说故事“加持”的北柳巷,还有一处不得不逛的“宝地”——董子祠。董仲舒,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因少年时攻读《春秋公羊传》,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得到汉武帝称赞,被任命为江都相,赴广陵辅佐江都王刘非理政。因为董仲舒的匡辅,嚣张跋扈的江都王刘非至死都没有起兵造反,从而保证了广陵城一方平安。后人为了纪念董仲舒,在其旧宅附近的北柳巷建造了董子祠。董子祠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体量宏大。祠堂的正上方有“正谊明道”四字方匾,为康熙南下扬州时专门为董子祠所题。两侧的柱子上,则是董仲舒任江都相时所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如果你想在五一假期,追寻一场旧时光里的“扬州梦”,不妨沿着这条游览线走一走、探一探。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