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草木蓊郁、粽米飘香。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家国情怀。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普及非遗知识,今天上午,南湖晚报联合真真老老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开展“非遗小小练习生”线下手作小课堂活动。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1)

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馆长、嘉兴粽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邵建国先生说:“长期以来,真真老老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和文化建设,并将此融入产品创新与发展。今年,真真老老延续前两年的传统,继续培养端午文化继承者,用创新的形式将江南非遗传承下去。”

据悉,本次非遗手作小课堂,内容涵盖裹粽子、画菱画,邀请非遗技艺老师傅冯月明、颜成荣进行现场教学,让小朋友不仅可以学习非遗技艺,还能现场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2)

众所周知,江南一带的人,有两个节日是一定要裹粽子的,一个是清明,另一个便是端午。作为稻作文化发祥地之一,嘉兴人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盛行不衰。

“粽子都有哪些品种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现场,南湖晚报小记者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邵建国也针对小朋友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嘉兴粽子的制作技艺仅用两片箬叶、数把糯米,加上精心调制的馅料,以丝线捆扎,或鼓鼓如枕,或玲珑如角,蒸煮间倾向弥漫,诱人垂涎。它最大的难点在于粽子的菱角,包粽子菱角的时候,里面的米不能放得过满或过少,米放多了容易撒漏,放少了这个粽角就不美观,容易塌陷。

“今天的裹粽小课堂上,我主要教一些基本的裹粽子方法,比如如何折角、如何扎线等,希望孩子们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验非遗的魅力。”冯月明说。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3)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4)

现场,折粽叶、填糯米、裹粽叶、扎绳子……包粽子环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欢声笑语间,孩子们巧手翻飞,粽叶舞动,绳子穿梭,不一会儿工夫,一只只翠绿的粽子瞬间成型。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5)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6)

结束了裹粽课堂,紧接着的便是南湖菱画课堂。“菱菱菱,越摇越灵,清清灵灵摇到外婆桥,外婆宝宝一起摇......”颜成荣表示,这是小时候传唱的一首儿歌。南湖菱是嘉兴的特产,嘉兴有7000多年历史的马家浜文化,在马家浜遗址中就曾发现一颗已经碳化了的菱。菱是有历史气息的,也饱含着文化内涵,一直想让更多人通过这小小的南湖菱来认识嘉兴。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7)

颜成荣是地道的嘉兴人,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民俗画,对嘉兴民俗文化感情很深。出于对家乡的自豪感,颜成荣探索开创了南湖菱画,题材包括红色党史、民俗文化、嘉兴风物等,作品既具民间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8)

记者了解到,南湖菱画看似简单,制作工艺复杂,分为选菱、煮菱、剥皮、晒干、掏空、打磨、手绘、装饰等。往往一幅南湖菱画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9)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10)

来自桐乡市濮院桐星学校的张佳丽是一名非遗爱好者,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课堂上,她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认真裹粽子、画菱画。张佳丽母亲表示:“孩子本身就是南湖晚报小记者,所以基本上南湖晚报举办的活动我们都会积极参加,今天特地从濮院赶过来参加这次非遗小课堂,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能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渔家传统手工粽子(非遗小小练习生)(11)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