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荣康

6505班(1962年进中学)是武汉二中同年级中两个学俄语的班级之一。开始我并不乐意,因为社会上流行的是学英语,当时中苏关系又恶化了,人民日报还连续发社论,批判苏联修正主义,我觉得学了俄语没有用,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开学后,老师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引导和讲解。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习哪门外语的纠结。在我们6505班,有一批学霸级的人物,像凃淑华、邓熙元、熊贵宗、杨传勇、黄寿衡等同学,他们不仅学习优秀,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对待同学也是滿腔热情,无私帮助。在这个班集体中,我感到温馨和鼓舞,很快就融入其中。

诗海拾贝短诗(忆海拾贝左邻右舍的初中同窗)(1)

一个班有四五十人,平时接触最多的,那就是我的座位的左邻右舍。我的同桌叫高万丰。那时,我们都亲切地互叫诨名。我叫他"高芭",他叫我"萝卜"。浑名也不知道是哪位同学设计的,大约是看到他当时个子不高,想让他长高点,就叫"高芭"。而我的诨名却是取了"萝卜汤"与"王荣康"谐音的原故。源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武汉滿街"萝卜汤"的叫卖声,给我们这些成天充滿饥饿感的少年郎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高万丰虽然个子不高,一脸孩子气,但对人却滿腔热情。初中开学不久,我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我当时就感觉到精神要崩溃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不知所措,感觉学业也恐怕完成不了了。于是我一心想早点就业,以便减少家里的经济负担。一次,在与高万丰的交流中,他说了一段很暖心又很有哲理的话语,让我收益匪浅。很遗憾,原话实在记不起来了。但记得他大概的意思是:你现在年纪还小,没有哪个单位会招收这么小的工人;况且力气也没有,谁会要你呢?不如现在安下心来读书,多学点知识。等以后身体长壮实了,本领也增强了,你会得到工作机会的。我听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慢慢平复了杂念,专心投入学习中。

高万丰聪明活泼,思路敏捷,大家都愿意同他探讨学习问题,我也不例外。小学的时候,都说同学是冤家,可我与高万丰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做作文是两堂课,可他一堂课就己经做好了。然后,静悄悄地在一边看书,等我写好了,就相互交换看。我们都是对方的第一位读者,也是第一位评论者。他总是能诚恳地给予评价和建议,使我获益匪浅。高万丰还具有很不错的表演天赋,在班里多次参与文艺表演,深得同学们赞赏。

我到他家去玩,碰到过他的父亲。其父个子不高,操一口纯正的东北话。对我们这样的小朋友,脸上也挂着微笑,关切地询问学习情况,那样诚恳的态度使我感到无比温馨。同时,我也感到他们家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哺育出栋梁之才。高万丰有个哥哥,也是二中毕业的,我们读初中时,他己经参军服役,后来据说担任武汉市材保研究所的领导干部。遗憾的是,高万丰的父亲由于是某大型机械厂的领导干部,文革中关牛棚、受批斗,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以致在正应该干出一番事业的年龄无法工作。对于国家和家庭而言,都是很重大的损失。

诗海拾贝短诗(忆海拾贝左邻右舍的初中同窗)(2)

我的前排坐的是李丽君和万桂春。印象中万桂春同学戴着眼镱,经常趴在课桌上写呀画的。记得她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性格不是很活跃。所以初中三年我们交流不多。九十年代我在本地报纸上看到她写的文章,感到非常亲切。这不就是当年那个爱写爱画的老同学吗!还真的写出点名堂来了。某次,我读到一篇她写小学老师的文章,也激起我想要写写小学老师的念头。但始终未能实现,也许是缺乏她那种毅力和执着精神吧。而李丽君同学,担任过班干部,后来与我一起,担任班里的卫生员。她为人和气,对人热情。因卫生员的工作,我与她有些交流。她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初三时,班里团支部号召团员要联系同学组成一帮一活动。团员李丽君就主动找到我,结成学习对子,每星期有一次下课后的学习。我记得学习内容是以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主,还学习《红旗》、《中国青年》上面的一些文章。例如:在政治课上,滕树茂老师推荐《中国青年》杂志上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鹕而高翔》这篇文章,我们逐段学习了好几次。当时,虽然临近毕业,功课复习内容也很多,但我们始终坚持自觉认真地学习。这主要是李丽君同学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通常而言,她总是事先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所以学习一开始就能够直奔主题。当时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做又红又专的毕业生,并且做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接受祖国挑选。李丽君同学敢于针对自己的思想,在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对我有较大的启发和鞭策。从以后的经历来看,这些都成为我成长中的正能量。

我的后排坐的是肖作栋和一位女生。因交流太少,至今也记不起来那位女生的名字,想起来真不好意思。肖作栋是一个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从外貌看并无惊人之处,沉稳中透露着坚毅,但內心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他虽不是学霸,但门门功课都在上游水平。他喜欢钻研,对于一时没有搞懂的问题,他一定会去问老师或者同学,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才会罢休。他虽然不是班干部,但热心为同学服务。校运动会上,他是裁判组的当然成员;少年劳卫制运动员体测,他是裁判,又是啦啦队员。

我记得,少年劳卫制运动员标准是在静水中游一千米。我们是在解放公园的湖里测的,五十米一段的距离 ,一千米要游十个来回,而肖作栋也要跟着步行十个来回,一边步行一边还要为测试者们大声鼓劲加油。有几组人参加测试,他就要一直跟着,直到测试完成。他的坚韧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此外还有男生跑步测试。规定1949年出生的测四百米跑,1948年出生的测八百米跑。在测试中,为了使更多人能达标,他动员班里的大块头飞毛腿邓熙元同学领跑,使同学们受到极大鼓舞,一致取得较好成绩。这两次测试,我都亲身参加了,所以印象特别深。

肖作栋同学非常注意对自己意志和毅力的锤炼,平时他提议每天跑步上学,而且经常分享跑步心得。放寒、暑假的时候,他约我每天七点钟从各自家里出发,相对而跑;待相遇后,再返跑回家。在他的督促下,我感觉身体和心理都得到锻炼。夏天的时候,到江边游泳,他喜欢逆流而上,搏击风浪。记忆中,我与同学至少在江边游了两次,每次他都是逆流而上,然后顺流返回上岸,背书包回家。他最大的特点是永远谦虚谨慎,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不管命运如何,他都能积极面对。初中毕业后,他去了新疆,从挖地球开始,又进宣传队,当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正像歌词中写的那样: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誓言: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很多年后,他担任二中高中毕业班班主任。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记者采访他,他带的班全班高考上线,有二十八名学生录取一本重点院校。面对骄人成绩,记者问他有何经验,他面带微笑,平静地说,“这主要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和家长们的支持,而我们老师所做的就是把学生们的状况调整到最好!”多么朴实的语言。这其中浸透的汗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今他退休了,却依然关心着新疆的教育事业,因为那里有许多教师,当年曾经是他的学生。他与他们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不停地为他们传经送宝。

我在6505的左邻右舍,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优秀品质,都影响着我的成长过程,是推动我永远进步的动力。

作者简介:一九四九年八月出生,男,一九六五年夏季在武汉二中初中毕业,一九六五年十二月进武汉染料厂工作。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诗海拾贝短诗(忆海拾贝左邻右舍的初中同窗)(3)

编辑:水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