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地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人物:张立群

采访人:王秋林 牛景海

摄影:红叶

文稿摘录整理:刘静(2015级化学化工学院基地二班志愿者)

文稿审定:段小平 陈闻歌

功不唐捐新华网(萃英记忆张立群)(1)

王:张先生您好!

张:您好!

王:兰州大学档案馆开展了一项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请老先生、老校友回顾在兰大学习生活的情景,我们拍摄的视频资料将在档案馆永久保存并供后来人参考。您是兰大的杰出校友,长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今天请您做一次回顾。

张:好的。谢谢!

往事回顾

我是1980年进入兰州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当年也是经济管理专业第一年招生,所以我们是兰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我家在河北保定,到了兰州第一个感觉就是比较偏远。在火车站,一出来就看到一些穿少数民族服装的人。感觉这里区域差异很大。进入兰大以后,马上就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支持人们去学习的环境。我觉得这里的文明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当时兰大可能也正好经历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环境,大家精神面貌都很积极,想做些事情。整个社会包括个人都充满理想,都在抓紧工作学习,补回失去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当时给我的感觉,还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然后也觉着,这里和我们一直工作的工厂环境比较起来,大家都比较文明,讲话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理性。在学校里边,兰大的老师和学生对各方面的融合能力比较高。进了学校,短时间内大家可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有从农村来的,有从工厂、部队等不同的地方、单位来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大家很快就融合起来了。

我认为,兰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朴实。因为兰大虽然是重点大学,但是在重点大学里边并不非常抢眼,所以大家进了兰大之后,一般都比较低调。越是低调就越努力。越努力,学生的潜质就发挥得越充分。所以当时整个兰大的学习氛围、学习精神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我们班的一些同学,晚上熄灯之后还自己想办法,弄个蜡烛,或者弄个手电,加班加点地学习。兰大对于治学也是比较认真的。不是以搞很多个人宣传或者出一些惊人的观点为主,而是把某一个方面的学识从理论上,真正琢磨清楚。当时的一些老师,如给我们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史柳宝、王廷湘,还有给我们上过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李宗植,上线性规划的李国璋。还有一些老师,时间比较长,名字我一下记不起来了。前些年去(学校)还见到过当时给我们讲经济管理的许宗望老师和钟比昭老师夫妇。他们都没有什么架子,并且真的把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传递给了我们。让大家觉得,这是一门学问,让大家尊重或者是必须认真搞明白的学问。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大家都在去探究它、去把它搞懂、搞明白。这个印象对我来说还是很深刻的。

在兰州大学,我觉得学习风气,学习精神,包括做人的模式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很扎实地来治学,比较低调地做人。注重在处理事情上,认真做明白。这些方面让我终生受益。所以我后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也是继承了兰大的这样一个传统。老老实实地研究问题,认认真真地调查研究,把事情搞清楚,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后来我到了国务院的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中心实际上也一直强调一个精神,这就是陈云同志讲过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也就是说,研究中国的一些经济问题,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一些理论,也不能只紧跟领导,还是要深入下去,在调查研究当中搞明白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这实际上也是在积累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国务院提一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所以我们中心从1985年成立到现在,一直得到国务院的肯定,是和这个精神有关系的。我觉得这种精神和兰大的治学精神,有一些方面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我一直对兰大心怀感恩,也一直祝福兰大能有更好的发展,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来支持兰大的发展,比如说到兰大参加一些讲座。我也希望兰大能把她的一些精华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保持和发扬下去,使兰大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为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外界评价

王:在国务院的办公环境下,可能会听到一些对兰大(毕业生)的评价,哪些方面有比较好的评价?还有哪些不足的方面需要改进、提高?

张:我到北京之后,接触了各个方面的人,大家对兰大的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兰大出来的这些人不能低估,因为做事情都很低调,经过一段时间就觉得兰大出来的这些学生,是有潜力、有能力的。这个是第一个感觉。第二个感觉就是兰大出来的一些同学在开拓精神或者是主动把握机遇这个方面不如南方学校来的一些学生。兰大的学生低调,做事情非常努力、非常扎实。但是在敢于挑战风险,把握机遇,在整个思想的活跃度、开放度这些方面,可能还需要不断提升。

王:这些讲得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听到类似的反响。勤奋朴实、踏实肯干是咱们的优点,把握机遇、勇于挑战方面还需要加强。

张:对。

王:还有,您把自己也介绍一下。

三十年宏观经济研究生涯回眸

张:我于1984年从兰大毕业,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从那个时候就基本上奠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经济研究所当时有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我在那个研究室做研究工作,研究计划体制改革。在当时,计划体制改革是重点,所以国家计委几次放权,包括定价权,项目审批权等,这些过程我都经历过。因为当时国家计委从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需要对经济运行情况做一些跟踪分析和研究,所以计委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一个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我大概是1986年参加这个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到1994年的时候,开始担任这个课题组的组长。后来和这个课题相联系的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综合研究室,我那个时候是综合研究室的主任。在这个基础上,国家计委在1996年组建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把当时国家计委所属的大概有八、九个研究所统一管理起来。在宏观经济研究院有一个综合研究部,1997年到1998年,我在综合研究部担任过负责人。1997年的时候被国家计委评为了研究员。

1995年我参加了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的起草,“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规划”。当时在玉泉山,我们待了8个月左右。起草组的组长是温家宝。当时还有一些部委的领导,他们也都参加了这个起草组。我们做具体的工作,具体该怎么写,一遍一遍打磨。当时在那个起草组里边,认识了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领导,1999年的时候他们几次找我,希望我到研究中心来做研究工作。当时国家计委宏观院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做了一些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又组建了宏观经济研究部。在这个情况下,1999年我就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工作了,主要是参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这个课题到现在还是中心的一个经常性重大课题,由中心的一个副主任来主持,多个研究部和研究所相关同仁参加,每个月都有一次研究分析活动。所以我参加宏观经济形势研究的时间比较长,从1986年到现在,差不多整30年了。

我1954年出生,属马,2014年退休。退休之后,又被宏观部返聘,继续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相关工作,毕竟参加工作时间长,有些经验可能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在这个背景下,还是继续在形势分析课题组做一点工作。基本的经历,大概就这样子。

王:您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做过哪些工作,可以谈谈吗?

张:一个就是从1992年就有的中国要加入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课题,我当时是那个课题里边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加入关贸总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后来我们有一本书,获得国家计委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一个是1997年到1998年期间,参加对“十五”计划的研究,那个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后,接续原来在国家计委的课题,就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主要针对1998年之后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从买方市场的角度对宏观调控的模式、经济运行的特点,做一些比较系统的讨论。那本书是2000年在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到中心之后,参加了两个课题。一个是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也是中心领导主持的,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奖的特等奖。另一个是2010年和我的两个同事写了一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书,也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供给这些方面的不同变化,做了多个方面的讨论,研究转变发展方式问题。这本书于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总的来说,我在政策咨询研究工作当中,是以宏观经济为主阵地,根据年度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跟踪研究,然后不断地提出建议,通过一些调研报告等方式反映上去。另一个是关于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从“八五”计划一直到“十二五”规划,我一直都在参加有关的研究。中间也参加过一些和五年计划相关的文件起草,从2002年开始,连续五年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在这些工作中,我有机会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中国的发展,积累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现在我时间多一些,自己也在整理一些资料,做一些努力,希望自己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内在联系,包括它独有的一些特征,经济周期性波动,宏观调控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一般规律的总结,把过去这几十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政策性研究,加以提炼和综合。现在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王:您的工作等于是直接给国家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或者直接起草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像政府工作报告等,是这样吗?

张:应该说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实就是为国务院做政策研究咨询的一个部门。过去一般都是常务副总理分管我们中心的研究工作。所以中心这个工作是直接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有一些急需研究的问题或者热点研究问题也会有任务安排下来。我们中心有不少的研究报告,也都是通过白头文件的形式直接送交给相关中央领导。所以说在国务院的决策过程当中,中心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参谋部。

功不唐捐新华网(萃英记忆张立群)(2)

王:您刚才提到您有一些著作啊,公开发表的这一类东西,能不能提供给我们,作为档案馆的资料保存?

张:好的,我手头上有这一本书。(赠送兰大档案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读本)》(张立群等著))

王:谢谢张先生。请在我们的留言簿上留言。

张:好。(写:感恩兰大,祝福兰大,支持兰大。张立群2016.7.8.)

功不唐捐新华网(萃英记忆张立群)(3)

【人物简介】

张立群,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出生于1954年9月。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84年毕业,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84-1999年3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3月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参加了“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的研究或有关的文件起草工作。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多年来,在《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瞭望》、《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累计发表宏观经济分析和发展战略方面的文章400余篇。经常就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等题目作专题讲座。

功不唐捐新华网(萃英记忆张立群)(4)

内容来源:档案馆

图片来源:档案馆、窦婧

编辑:窦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