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

▲ 陈智正在烘焙咖啡豆

正好时值毕业,陈智听从内心的喜好选择走咖啡师这条路。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喝加糖的速溶咖啡,陈智就被那种普普通通的咖啡粉最终酝酿成浓郁的香气所吸引,那是最初的记忆也是喜爱咖啡的伊始。

陈智收拾好行囊,带着一腔对咖啡的热爱和憧憬,来到厦门,从最基础的咖啡生豆课程学起。那个时候整个中国通过美国精品咖啡协会认证的就只有厦门华兴路香投咖啡学院,那里会开设一系列相关的专业课程。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

但陈智升级打怪的第一关并不顺利,那个课程面向的是中级设定,在里面学习的皆是已经具备一定咖啡知识储备的人,可是作为咖啡小白的陈智,连啜吸都没办法完成,可想而知,他被杯测这件事虐得很惨。

在做杯测时,喝咖啡是要有一定的技巧,需要大力啜吸,这对其他人来说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陈智只会以喝汤的方式,“当你尝试去吸一口热咖啡的时候你一定会被呛到,我是边呛边听他们跟老师讨论。”陈智爽朗地笑道。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3)

学完生豆课之后继续学烘焙课,在学烘焙这段时间陈智才真正确定要成为一个全职的烘焙师。

所以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他跑去上海的一个咖啡展买烘焙机器,在那里他遇到了如今的妻子郭子,这个笑容温雅的姑娘是中国第一批考到杯测师的人,也是当时32号咖啡的店长,机缘巧合有了联系,在机器还没到的两个月里,陈智在32号咖啡馆兼职洗杯子。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4)

▲ 郭子

正是那段时间,陈智从浮躁回到平和的心态,并真正去审视自己。他发现自己还没真正具备好怎么辨识咖啡好坏的能力,所以即使后来两个月机器到了,他并没有去理会,在一年里全心全意当咖啡师,建立自己品鉴咖啡的能力,之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练习烘焙。

从如何挑选一颗生豆,到如何将它烘焙成属于豆子自己独特香气的熟豆,最终耐心打磨,成为一杯好的咖啡,陈智从一个小白一路升级打怪,用了六年的时间让自己成为对咖啡这件事能够侃侃而谈的专业人士,并最终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The Fall Kafee」,中文名字取自谐音「乐否咖啡」。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5)

▲ 陈智在2015年获得SCAA 烘焙大师认证

TWO

海鲜店+三个月=烘焙咖啡馆

招兵买马,万事俱备只欠个工作室,千挑万选最终定在了小学路的一家民宅,在那之前它被租给了卖海鲜的老板,在那之前的之前,嗯,是个麻将馆,所以当得知房子将被改造时,好心的房东笑呵呵地答应了。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6)

▲ 乐否咖啡设计模型图

工作室的地址并不好找,当造君如愿地找到乐否咖啡的所在地时,脑子里蹦出一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我在那附近转悠了十几分钟,愣是找不到它。

它的附近皆被民房所包围,有锁匠店、包子店、理发店……充满平凡人家的烟火气息,乐否咖啡在那仿佛就是误入,却也是意外的和谐和舒适。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7)

门口养着一排的薄荷,黑色长框窗户是特意打穿,由钢板折而成,高度以人的水平视线为主,让外面的人可窥见里面的景色一二,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门的高度原本并不高,被特意加高并且换成不锈钢门。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8)

Part 1 · 院子

走进去发现不大的院子养着一盆盆绿植,皆是乐否的小伙伴从各个地方淘回来,其间的红色火烈鸟显眼非常,是从某个旮旯角捡回来的。邻居们常常会过来瞅瞅这瞅瞅那,和浇水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养植心得,顺便巴拉一下他们年轻时的故事。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9)

他们家的花盆并没有花里花俏的装饰和纹路,都是简单的黑色、灰色水泥花盆或常见的棕色陶瓷花盆,右手边干净清爽的桌子是从宜家采购,沙发椅是陈智和另一个小伙伴在厦大附近的清洁楼捡的。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0)

左手边摆放着一个木柜,用来放置小绿植和水壶。靠背椅,额,也是捡的,因为缺了块木头,被用来架植物。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1)

旁边点缀着朱红色铁锈的铁皮邮筒,是小区改造时拆下来时被了带回来,装上轮子,用来放置植物。他们家简直是变废为宝的小能手。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2)

然而这个院子最初是个房间,昏暗无光,原本的主人用来倒海鲜挑鱼。将上面的铁皮拆掉换成亚克力板,整个空间瞬间明亮起来,抬头便能看见上面掉落的叶子,颇有一番滋味。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3)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4)

▲ 改造前

Part 2 · 吧台

推门而入便是吧台,仅有十几平方米,它最初是一间小客厅,将铁门和墙敲掉,换成玻璃门,使得空间明亮而不局促,整体基调以干净简单清爽为主,材质多以钢板折,比温润的木质更有张力。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5)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6)

▲ 改造前后

墙上的白色木隔板用来放置器皿和咖啡豆,三盏绿色的陶瓷吊灯是空间的亮点,为了让白墙不那么单调,水电走的是明装镀锌管。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7)

▲ 郭子正在招待客人

Part 3 · 展览厅

再走进去的左手边就是在院子里见到的展览厅,里面展示着一些器物和跟咖啡配套的小物什,大部分都是乐否团队原创设计。白色褶皱灯来源于年轮公园,一些木箱亦是捡来的。整体的格局并未有太大的变动,它最初是被用来作为卧室。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8)

▲ 改造前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19)

▲ 改造后

整个地板上的瓷砖都被换成了老旧的楼板,不同的颜色拼接而成,味道十足。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0)

Part 4 · 厕所

展览厅的对面是厕所,因为空间太小难以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原本的瓷砖全部敲掉换成小白砖,整体的风格却是焕然一新。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1)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2)

▲ 改造前后

空间太小买不到洗手盆便自己定做,依旧是黑色钢板折,北欧风扑面而来。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3)

Part 5 · 烘焙房

而原本的厨房被改造成了烘焙房,将厨台全都打掉,放上大个子烘焙机,窗户加高并且换上白色百叶窗。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4)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5)

▲ 改造前后

Part 6 · 工作室

另外一间被当成了工作室,木质长桌作为办公桌,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黑色长条灯。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6)

▲ 改造前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7)

▲ 改造后

这就是乐否咖啡的整体空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神奇地将一处昏暗平凡的海鲜店变成了陈智心目中的咖啡烘焙馆。

THREE

我一直在为从烘好一锅豆子到煮好一杯咖啡努力着

每个进入乐否咖啡馆的人都会由衷感叹这个空间所带给人的舒适感,就像陈智带给人的感觉,如沐春风般的舒服,在他的身上感受不到任何锐意的东西,你会感觉这个人很平和,君子如玉大概说的便是这类人吧。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8)

他风轻云淡地跟我们说着过往的经历,一路升级打怪却并非像口中说的那般容易。在有段时间,陈智跟生豆、熟豆以及煮出来的咖啡是失去联系的,他没有一个空间能够让他去好好做这件事,无法现场做杯测,严苛地去挑豆子。

“从生豆开始,烘完之后在自己的空间做杯测,我要知道它从生的时候就是自己一颗颗挑出来的,烘完之后亲手打磨,去知道它长什么样的,能不能让它长得更好看,这是烘焙师的使命。”但是不能,对陈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29)

如今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能够好好去做这件事,对陈智来说无疑是最美好的事。有时候你看他挑豆子就像在进行一段有趣的对话。坐在灯下,一拨一堆,一颗一粒找出瑕疵,“又是缩水豆,又是漂浮豆,难道今年这个产区种植少雨?”挑掉一颗长得丑的豆子,想起自己的烘焙老师郭毓儒曾经说的话,“咖啡农的艰辛值得我们更宽容对待豆子”,他又默默地放了回去,想着一颗大豆屁股裂了,它在被过筛时的阴影面积应该比天大吧……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30)

你能感受到他对咖啡这件事是从心底里的喜欢,对咖啡豆是真正的珍视。如今整个国内的氛围还停留在喝卡布奇诺、拿铁的阶段上,精品咖啡仅仅是水和咖啡豆的合成,视觉上也没有奶咖吸引人,然而陈智认为精品咖啡却是最能直接表现咖啡豆个性的一种饮品。

所以陈智希望能将精品咖啡传播出去,他一直坚信,精品咖啡在未来将成为趋势,甚至变为日常,像长久以来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一样,当朋友间串门互相拜访时,我们以咖啡招待,而乐否咖啡便是精品咖啡和奶咖这个交替的时间段所存在。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31)

FOUR

我有咖啡,你有故事吗?

所以陈智便有这么一个想法,每周除了周一周四2天的烘焙日以外,其余的5天,每天从下午1点到六点,都可以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免费请你喝咖啡。在造君和陈智聊天时,郭子正在吧台招待远方而来的客人们,她们谈笑风生,聊着咖啡这件事,这其间有咖啡师、咖啡爱好者,甚至有踢馆的,他们都是慕名而来。so,你来吗?他们家养着一只叫河豚的刺猬,“我们正打算养一只叫刺猬的河豚。”陈智一本正经地说道。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32)

厦门丘氏咖啡(他将厦门的民宅改造成烘焙馆)(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