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工作已经结束,在过去几年,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录取分数线断崖式下降,引起了高度关注。今年,这种情况似乎并未见到明显好转。但是,也有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招生情况逆势而上,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真的遇冷”了吗?恐怕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01

上升 or 下降,中外合作办学“遇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近两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和位次确实呈下降趋势。但经深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其招生情况不尽相同。

一方面,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独立法人机构录取分数和位次下滑较多。

如何推进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遇冷)(1)

我们统计了2018年至2021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国际学院三所中外合作办学独立法人机构在浙江的最低投档位次,这四年来的招生情况变化非常明显。

2021年,三所学校的最低投档位次较2019年均下降了15000以上。宁波诺丁汉大学更是从35204跌到了53793,下降20142个位次。与2020年相较,除了西交利物浦有小幅回升,其他两所学校仍然持续下降。

如何推进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遇冷)(2)

同样,在山东,这三所学校今年的最低投档位次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宁波诺丁汉大学降幅最大,从2020年53981跌倒了今年的84459,下降了30478个位次。

另一方面,有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生情况持续向好,甚至逆势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中外合作办学独立法人机构的录取分数持续走高,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据统计,其录取分数线已经连续6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在广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的院校专业组普通类(历史)最低分为631分,最低位次497名,比去年提高35名,位列省内历史类考生的前0.18%;录取的院校专业组普通类(物理)学生最低分为667分,最低位次931名,比去年提高702名,位列省内物理类考生的前0.28%。此外,在贵州、河南、广西、安徽、四川、陕西、山东、浙江等绝大多数省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文理科(含选考)最低录取分排位分别在1%、2%以内。

02

大变局下,亟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确实影响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学生流动。可以说,这也是对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产生冲击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对国外教育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机构和项目。

但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国际化教育依然是刚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愈加激烈。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在经济上不断打压,试图在科技上与我国脱钩。

于国家而言,在当前局势下,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坚持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而人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制胜的关键。

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教育的责任。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强基计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绝大多数试点学校的培养方案里均提到了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

于个人而言,国际化教育在我国历来有着强烈的需求。接受国际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们拓展国际视野,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沟通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

据统计,虽然受疫情和中美关系恶化的双重影响,2019/2020学年中国仍为赴美留学第一大生源国,人数达到372,532人,与2018/2019学年相较,虽然幅度较小,但依然上涨了0.8%。

如何推进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遇冷)(3)

03

从数量到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高考录取分数和位次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对国际化教育需求的下降,反而折射出了人们对于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放了自费留学,从而掀起了一场“留学潮”,成百上千万的中国学生走出了国门。为了让学生们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路径。

1985年,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中国MBA培训班,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86年,南京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共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

之后,中外合作办学迎来了规模化发展时期。截至2021年5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和复核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314个。不可否认,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转向内涵建设的新阶段,我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2013年起,教育部每年定期开展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也逐步从简单的2 2,1 3,变成更稳定的国际化师资引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与国内教育体系的进一步融合。

此外,普通高等院校也愈加重视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提升。

2017年,国家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是五项改革任务之一。

据统计,在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41%的院校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院校比例达到48%。

后记

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停下国际化的脚步。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着眼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对各级各类教育对外开放作出了相应安排。

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在介绍《意见》相关情况时曾提到,“对照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感到,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改进,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