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李白出生地之谜

李阳冰《草堂集序》: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昺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1)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

“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李阳冰和魏颢的记载,都可以理解为李白之父到了四川之后才“生”李白,那么李白当然应该说是生于蜀中了。

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云:

“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

此表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以此上推,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亦即长安元年(701),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705),已有四年之久,则是其父携家自西域到蜀中,李白已年五岁。这也就是说,李白应当生于西域。

有关李白早年的事迹,李阳冰与范传正的记载最为可信,因为李阳冰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应李白的请求而写作的。有关李氏的经历,应当出自李白的口述。范传正于宪宗元和年间至当涂访问李白遗迹,见到了伯禽所保存的记载李家世系的手疏,在这一问题上李、范二氏的记载又是一致的,因此后人应当信从二人的记载。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2)

李阳冰说李氏谪居条支,条支为古地名,古时常用以泛指西域,如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曰:“辍餚观化宇,栖窠萃条支。”刘言史《代胡僧留别》曰:“此地绿疏语未通,旧时老病去无穷。定知不彻南天竺,死在条支阴碛中。”贯休《人塞曲三首》之一曰:“定远条支宠,如今胜古时。”

李白乐府《战城南》、《天马歌》均用此典。这就说明,唐人习用“条支”这一典故泛指西域远地。因此具体地说,李白的生地应当在碎叶。

2、李白的家世

李阳冰与范传正都说李白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创业君主李暠之后。李暠,字元盛,《晋书》有传。李暠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后。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之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因为李广的后裔有一支定居于陇西成纪,后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陇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称系出陇西李氏,则是李白与王室还有同宗的关系。

李白与王室中的一些人物交往时,也常用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呼,后人论证,认为世系不合,因而以为李白并非出自陇西李氏。但李白一家迁居西域多时,与唐之宗室自难联宗。唐玄宗天宝元年,曾下诏让李暠之后的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编入属籍,只是李白家的一系或因谱牒无存,仍然无法请求列入。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3)

范《碑》上说:

“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俞平伯曾引《周易·讼卦》释“以逋其邑”。卦辞曰:“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日:不克讼,归逋窜也。”

孔颖达疏:

“归而逋其邑者,讼既不胜,怖惧还归,逋窜其邑。若其邑强大,以大都偶国,非逋窜之道。人三百户无眚者,若其邑狭小,惟三百户乃可也。”

俞氏以为范《碑》用典精炼恰当。这一用语说明李白之父是因避难避仇避官事而逃到四川的。他怕招惹是非,不敢到名都大邑去,只好住到人口较少的小州中隐居下来。

这当是符合实情的。

3、李家何以迁居西域?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传正说是“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新唐书》本传上说“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看来就是根据范《碑》上的介绍。李阳冰《草堂集序》则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与范《碑》上的说法一致。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4)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从历史上加以考察,以为“碎叶、条支在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即西历六四四年平焉耆,高宗显庆二年即西历六五七年平贺鲁,隶属中国政治势力范围之后,始可成为窜谪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于杨隋末世即窜谪如斯之远地,断非当日情势所能有之事实。其为依托,不待详辨”。

这一驳难是有道理的。但范《碑》、李《序》中说的“窜”、“谪”,看来只是一种套用的陈词。李《序》上以“穷蝉至舜”作譬喻,贵裔之后徙于远地,古时每称之为“谪”,而自中原迁至边鄙荒远之地,又每称之为“窜”。

因此这里似应把这二词活看,不能坐实说是隋末因罪贬谪到势力范围不及的地区之内。此时碎叶虽然还未纳入中国的版图,但东西交通还是通畅的,隋末大乱之时,李白先人自可沿着丝绸之路迁徙到碎叶去。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丁丑,诏以‘隋末丧乱,边民多为戎狄所掠,今铁勒归化,宜遣使诣燕然等州,与都督相知,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给粮递还本贯”。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5)

玄奘于《大唐西域记》内记载曾在碎叶附近见到不少内地去的人。这些人物如何前去,情况可能多种多样,李白的上第六代祖先当在隋末大乱之时携家西走。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叙述过家世,文曰: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

郭沫若以为“金陵”是指李暠在西凉所设的建康郡,地在酒泉与张掖之间。

1914年时,甘肃武威出土了吴兴姚略撰文之《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中云“以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冈,礼也”。其地即今武威县南五十里之上古城。冶城一名,与建康一名类同,均为沿用南朝故都地名。

李暠为李广的十六世孙。东晋安帝元兴时,为众推戴,于敦煌、酒泉一带称公,其子李歆继立,为沮渠蒙逊所败,西凉乃亡。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沮渠蒙逊进攻敦煌,杀掉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的歆弟李恂,这就是李白所说的“遭祖渠蒙逊难”。

其后李氏“奔流咸秦”,是说内中一支后来流落到了长安一带。唐人习称长安为咸阳,因为长安与咸阳毗连,仅一在渭水之南一在渭水之北而已。唐代安史之乱时,诗僧寒山怀念都城长安,即云“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长安为古秦地,于是李白又称之为“咸秦”。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6)

由上可知,李白《与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的“金陵”、“咸秦”二地,都是借称。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叶,到了他的父亲时,带着五岁的孩子李白至绵州昌隆县居住。他们所走的路线,当是沿河西走廊至陇南后,再沿岷江沿岸南下,因为这里原来就有一条沟通陇蜀的通道。

绵州为入蜀之后的重要一站,李父随即驻留不前了。所谓“少长江汉”,则是叙及自己年幼时在蜀中成长的一段经历。

4、为何选择碎叶?

隋代末年,天下大乱,李暠的后代有一支西迁碎叶避难。其时这一地区正处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发兵攻克龟兹,遂将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至龟兹,并拟设置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个军镇。贞观二十三年,又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以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高宗继位,不欲广土劳民,四镇遂未建置。后阿史那贺鲁叛唐,高宗兴兵讨伐,显庆二年(657)第三次发兵攻打西突厥,俘获其首领阿史那贺鲁(沙钵罗可汗),乃将其领土分为濛池、昆陵二都护府,至是这一地区遂正式归入唐王朝版图。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7)

碎叶即在昆陵都护府的辖区之内,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武后长安二年(702),又将上述地区划归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可知李白的上几代一直生活在唐朝廷的安西大都护府境内。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五年(631)曰:“隋末,中国人多没于突厥。”玄奘于太宗贞观之初赴印度求法,曾路过碎叶,《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跋禄迦国有素叶水城,此即碎叶。

西边呾逻私城南有小孤城,曰:

“南行十馀里有小孤城,三百馀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

李白先世在碎叶居住时的情况当即如此。

碎叶以傍碎叶水(一作碎叶川)而得名。此地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又是保大军的驻地,可见其地位之突出。

高宗调露元年(679),检校安西都护王方翼于此筑碎叶镇城,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玄宗开元七年(719),四镇节度使汤嘉惠以突骑施首领苏禄与吐蕃联合,构成严重威胁,表请以焉耆代替碎叶。在这之前,碎叶、龟兹、疏勒、于阗一直是安西大都护府属下的四个军事重镇,也即所谓安西四镇。

《通典》卷一九三《边防》九“石国”下引杜环《经行记》云:

“碎叶城,天宝七年(748),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处,建大云寺,犹存。”

而据考证,交河公主当作“金河公主”。此人为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女,玄宗时敕令嫁与突骑施可汗苏禄,居止之处自当位于碎叶城内。其地建有大云寺,足证唐朝政令及于该地。

李白的死因背后的秘密(中原人后代的李白)(8)

按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曾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其时她正准备代唐自立为周,《大云经》内有女主受命的内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叶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发掘出两座佛寺的遗迹,说明李白的祖辈在此生活时,直到李白降生,碎叶一直属于唐王朝的疆域。

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位于托克马克这一城市南八公里。其地的阿克·别希姆古城(City site AK-Beshim)可比定为碎叶故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