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1)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2)

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二)

文丨王淑玲

(三)

21、赊: 普通话读音为shē;清涧话读shǎ。“我年前跟老张家买了10斤猪肉,钱还赊着哩。”“前些年有好些饭馆,光赊账就赊倒塌咧。”“兀怂老在外赊账哩,尔格没人敢给兀借钱咧。”

南朝·梁·何逊《秋夕仰赠从兄寘南》:

阶蕙渐翻叶,池莲稍罢花。

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

寸心怀是夜,寂寂漏方赊。

抚弦乏欢娱,临觞独叹嗟。

凄怆户凉入,徘徊檐影斜。

无为淹戚里,见就还田家。

唐·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唐·白居易《忆微之伤仲远》 :

幽独辞群久,漂流去国赊。

只将琴作伴,唯以酒为家。

感逝因看水,伤离为见花。

李三埋地底,元九谪天涯。

举眼青云远,回头白日斜。

可能胜贾谊,犹自滞长沙。

从南朝·梁到唐,“赊”字与“花、华、涯、家、沙”等字韵母相同;在平水韵中,“赊”字与“花、华、涯、家、沙”都是“麻”韵里的字。这说明“赊”字在古代或者说在当时的主流语言中确实是读“sha”的。

22、野:普通话读音为yě;清涧话读yà。“早些年,兀几个人常在山里打野鸡,这些年不打了,公家不让打咧。”“我种的那一把庄稼都叫野物给浩劫了。”“你人大了,心也野了,我管不下你咧。”“你爸兀腿巴子就是野的,窑里一满盛不住。”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笼盖四野”的“野”字,现行中小学教材均注音为“yǎ”,与清涧话只是声调不同而已。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3)

23、车:普通话读音为chē;清涧话读chǎ。“我奶奶的纺线车现在还保存着,成为纪念咧。”“爷爷就靠他的独轱辘车,推出了两孔土窑洞。”

《诗经·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北宋·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在平水韵中,“车”字与“花、瓜、茶、家”都是“麻”韵里的字。这说明“车”字在古代或者说在当时的主流语言中确实是读“cha”的。“车”字随着普通话的普及,cha音正在渐行渐远。

24、孝:普通话读音为xiào;清涧话中xiào hào并存,有的词语中读xiào,有的词语中读hào,切换自如。孝子说xiào子,戴孝说戴xiào也说戴hào,孝衫、孝帽说hào衫、hào帽。

元代以后汉语声母中舌根音h的一支,演变为舌前音x,如,下:hà——xià;瞎:hà——xiā;闲:hán——xián;汉:hàn——xiàn;咸淡的咸:hán——xián;巷子的巷:hàng——xiàng等,孝字读音也应该是一样的情况,hào应为古音,xiào是今音。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4)

25、耤:jí。清涧人不说耕地、犁地,说耤地。“你家地耤了没?”“兀牛可足劲哩,一天能耤六亩地。”清涧流传一民间故事叫《白狗耤地》;清涧童谣《摇篮曲》:……喂得老牛肥肥的,耤地耤得匀匀的,麦子打得多多的,馍馍蒸的和斗的……

耤田,也写作藉田,由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地。《汉书·文帝纪》:“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26、衿:jīn,清涧方言读jǐnɡ。清涧方言环系的动作叫衿,属高频词。“你做饭衿上个围裙么。”“吔,你衿根好裤带。”清涧童谣《摇篮曲》:山里下来个老道道,腰里衿一根草腰腰。

西汉·扬雄《反离骚》“衿芰茄(荷)之绿衣兮,被夫容(芙蓉)之朱裳。”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5)

27、聒(guō):清涧人把“吵” “闹”声叫“聒”,“ 聒死人了。”“聒得人一满不行么。”“你成天叽哩哇啦的,能把人吵聒死。”

《说文》 :聒,欢语也。《苍颉篇》:聒,扰乱耳孔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聒而与之语。疏:“声乱叫谓之聒。”《楚辞·疾世》:鸲鹆鸣兮聒余。注:“多声乱耳为聒。”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这里的“聒”即此音此意。

28、熥:tēng,清涧人把已经蒸熟的凉了的干粮再次加热,叫“熥”,犹如关中人说的“馏”。“把馍馍放到甑箅上熥一熥。”“粽子冷了不敢吃,伤胃,熥热了吃。”

宋代《集韵》有“熥”字,“他东切,音通。以火暖物也。”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6)

29、剺:l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用刀划;割。陕西有一种面食叫“刀剺面”。清涧人说:“我不小心,手叫刀子剺了一口子。”“感冒了,用刀把背剺一下,钵钵一拔,放上点血,可管用哩。”

《说文解字》:剺,剥也,划也,从刀口声,里之切。汉·扬雄《长杨赋》:“分剺单于,磔裂属国。”元·关汉卿杂剧《单刀会》第二折:“我则怕刀尖儿触抹着轻剺了你手,树叶儿提防打破我头。”唐·杜甫《哀王孙》诗:“花门剺面请雪耻。”

30、科:普通话读kē,清涧人读kuō,除科举、科学等名词外,还做动词。其一“科树”,砍树、锯树、修剪之意,砍掉枝条,便于树木生长。“兀二大的勤俭的一满盛不下,正月初一吃了扁食,就到沟里科树嗑了。”“你家的柳树今年科了没?”“人和树一样,要不断科掐哩,不能信天游,由着他长。”其二用树枝、棍子之类的东西打人,“我真想狠狠地科你两棍子。”“我瞅沟子科你两把子,看你服不服?”

唐·薛能《寄终南隐者》:“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宋《太平广记》五十一《侯道华》:“一旦,道华执斧,科古松枝垂且尽,如削,院中人无喻其意。”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7)

(四)

31、乡饮:在清涧话中有得便宜、占上风、捞好处等意思,也用于骂人或开玩笑。“没见过你这来爱占乡饮。”“你占了乡饮多长下肉了没?” “狗乡饮。”“吔,这下又叫这狗儿的占乡饮了。”

清涧话中的“乡饮”其实是由古代的礼仪乡饮引申而来的。

乡饮,是乡饮酒礼的简称。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

《仪礼》中有一篇名就叫《仪礼·乡饮酒礼》。《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士大夫所遵用。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欢饮聚之时,受到教化。明、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选德高望重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直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

32、水火:清涧人用“送水火”代称“大小便”。“你家老人身体怎样?能送了水火不?”“老人能自己送了水火就好。”“兀家老人老的连水火也送不了了。”

“水火” ,旧时指监牢中放犯人大小便,后用为大小便的隐语。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张千入牢科云)那个是大的?(王大云)小人是大的。(张千云)放水火。(王大做出科)……( 张千云)起来,放水火!(做放出科)”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四回:“ 石秀说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8)

33、滚水:清涧人把开水叫“滚水”,水开了叫“水滚了”“水煎了”。“我喝了一口滚水。”“不敢喝冷水,等水滚了再喝。”“水滚了再下扁食。”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小丫头笑道:“姑娘瞧瞧这个天,我怕水冷,巴巴的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正说着,可巧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

34、恶水:清涧人口语中的“恶水” 有三个意思:一清涧人把衣服、被褥、床单等脏了、污垢了叫“恶水了”,洗衣服等叫洗恶水。“看你兀衣裳恶水的,能打擦擦了。”“我到河里洗恶水去,你去不?去了咱相跟上。”二指污水。“你不要把恶水乱倒么,看兀脏的。”三泛指一切侮辱人的言行。“我叫兀怂人给我泼了一身恶水。”“你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泼恶水。”

很早,“恶”就有“污秽”的意思,《左传》成公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晋·杜预注:“恶,垢秽。”宋元时期,“恶水”的意思就是“污水”。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五《翠微无学禅师》:“师曰:更要第二杓恶水那?”元·石君宝杂剧《秋胡戏妻》第二折:“自从秋胡去了,不觉十年光景,我与人家担好水换恶水,养活着俺奶奶。”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9)

35、 圐圙:普通话读kū lüè,清涧话读kù làn或hùo làn(也写作胡阑)。清涧人把圆圈或围起来的一块地方、圈子、圆形物等叫“圐圙”;也作范围讲。

清涧人把一种发酵后油炸的环形食品叫“油圐圙”。“你妈做的油圐圙可好吃哩。”

“孙悟空走时给唐僧画了个圆圐圙,叫他不要出这圐圙,唐僧没听,叫妖怪给捉去了。”“大大的画个圐圙,把命交给老天。”“看你眼瞪的跟个圐圙似的,想吃人吔是怎的?”“月亮四周套了个圆圐圙儿,刮风吔。”“你不要小看我这一圐圙地,种的菜水尽够我一家子吃了。”“清涧城就这大的一圐圙地方,谁不认识个谁么。”

也做动词,“你把这个地方给咱圐圙一下么。”“你把猪圈给咱圐圙一下,嫑叫猪跑了么。”

“圐圙”本为蒙语,《现代汉语词典》:指围起来的草场,现多用于村镇名称,也译作库伦。

36、话靶:“话靶”一词,清涧方言中指“说话时攻击、讥讽或嘲笑的靶子”。“兀小时候偷了几颗枣,就成了人的话靶了。”“嗨,那些年康旺山说的话成了人茶余饭后的话靶,你嫑说,如今还都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不是实现了吗?‘挂面滴鸡蛋,看也不想看’ 不是真的吗?”“咱说话做事操心些,嫑给人留下话靶了。”

冯梦龙的话本小说《杜子春三入长安》中,有这么一段:

我生来是富家,从幼的喜奢华,财物撒漫贱如沙。觑着囊资渐寡,看看手内光光乍,看看身上丝丝挂。欢娱博得叹和嗟,枉教人作话靶。

待求人难上难,说求人最感伤。朱门走遍自徬徨,没半个钱儿到掌。若没有城西老者宽洪量,三番相赠多情况;这微躯已丧路途傍,请列位高亲主张。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10)

37、黉(hóng)门:清涧人读作huáng men,学宫之门,借指学宫、学校,泛指学府和官府。清涧人说:“黉门难进啊。”“进了黉门就什么也不用愁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必须得个子弟,在黌门出入,方能结交斯文士夫,不受人的欺侮。”《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里中那些富家儿郎,一来为他是黌门的贵公子,二来道他经解之才,早晚飞黄腾达,无不争先奉承。”《镜花缘》第二十七回:“况令郎身入黌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若九公刻了此方,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

38、骨殖:gǔ shi,《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尸骨。但普通话口语中已很少用这个词,清涧人口语中却大量运用:“xxx大的那会闹革命出去了,骨殖都不晓得埋在哪里了。”“那些年打坝修梯田,动不动就刨出死人骨殖了。”“兀大的和兀妈的迁坟时,骨殖还是兀儿背上去的哩。”

“骨殖”除了尸骨、遗骨之外,清涧人口语中的义项更多,夸人是条硬汉,仗义、豪爽,有骨气:“兀人可是一条骨殖汉!” 贬人为人、做事差劲,“兀可不是一副骨殖!”

晋·葛洪 《抱朴子·勤求》:“非老庄之学,故无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於不然之説,而不能自返也。” 元·朱凯 《昊天塔》第一折:“被番兵将我尸首焚烧了,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塔尖上。”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明·汤显祖 《牡丹亭·怅眺》:“果然后来退之公公潮州瘴死,举目无亲。那湘子恰在云端看见,想起前诗,按下云头,收其骨殖。”

39、先后:《辞源》“妯娌”条注释:“兄弟的妻合称妯娌。”陕北人称呼妯娌为“先后”,一先一后,邂逅相逢,既有偶然因素,又有必然因素。

“先后”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尔雅》称“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稚者,幼禾也,稚妇即弟之妇,所以为娣妇;稙者,早禾也,稙妇即兄之妇,所以为姒妇,妯娌,最早的称呼是娣姒,因为既是娣姒,即有先有后,古人就称娣姒(妯娌)为先后。《史记·孝武本纪》:“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集解》孟康曰:“兄弟妻相谓为先后。”

40、合(hé)西游、说古今:清涧上了些年纪的人把讲故事叫“合西游”“ 说古今”,当然说的不仅仅是《西游记》《今古奇观》里的故事,泛指一切故事。“走,咱听二叔合西游去。”“二叔,你今再给咱说古今嘛。”这大概和《西游记》《今古奇观》等书籍名称有关。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11)

参考资料: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2、《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3、《辞海》1999年缩印本

4、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5、王克明著作《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 中华书局 2007年

6、王六著作《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前言》,故宫出版社, 2013年5月

作者:王淑玲,清涧县籍人。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本文来源于梦回陕北

汤溪方言文化书(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