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主旋律电视剧《功勋》热播。每个单元讲述一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1)

很多看完了这部电视剧的人们,对整部电视剧的评价非常高。作为单元剧,自然而然也就要对其中的每一个单元进行分别的评价。

目前来看,大家对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的评价最高,而对《黄旭华的深潜》这个单元的评价则是最低。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2)

不过,在我看来,最糟糕的则是第三单元《默默无闻张富清》。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3)

对,你没看错,我用的是糟糕,来形容。

这个单元的导演是康洪雷,主演是郭涛,怎么说都不该糟糕啊。

如果抛开真实的背景,这个单元的剧情、演员的演技、服化道等都是一流的,没得说。

但糟糕就糟糕在,事实。

众所周知,《功勋》中,除一些仍需要保密的内容之外,都是演绎的真人真事。《默默无闻张富清》中出现的地名也都是真实的地名。

所以,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作为著名导演的康洪雷,竟然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搞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

先看一下剧中的一个情节。

张富清回到老家洋县,家里人都讲的是标准的关中话,用着大海碗,蹲在地上吃着陕西美食油泼biangbiang面。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4)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5)

家中的老人,坐在炕上,父亲(剧中称其为“达”)的头上还绑着白毛巾。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6)

看起来似乎没毛病,陕西人嘛,这不就是标准的陕西农民的真实情况嘛。

大错特错,这个生活场景,准确地来说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生活场景。

而张富清是陕西人没错,但他是陕西汉中人。

张富清,陕西汉中洋县人。

汉中位于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陕南地区,是从地理划分来看,是标准的南方。

自古以来,汉中地区就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盆地的门户。所以汉中地区一直以来要么是作为独立的势力,要么是作为四川的附属。

直到元代,为了防止四川地方势力割据,中央政府第一次将汉中地区划归了陕西,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汉中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性、方言及民俗,乃至地形地貌都更接近四川。

这就错的很离谱了,陕西汉中人为什么讲的是关中话,吃的是biangbiang面?

要说剧中偶尔一次的地理错误,还不至于影响全剧,但剧中对于这个错误出现了很多次!

剧中多次出现一个场景,就是他们来到恩施来凤县之后,张富清的妻子提到当地人只吃米,不吃面,而他们老家则是只吃面,不吃米。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7)

汉中地区主食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但是有一样东西,很多人都听过,汉中米皮。

所谓汉中米皮,就是用米打成浆,做成凉皮。

所以,汉中地区的主食是大米,而非面。

这不是我的推测或者猜测,因为我的籍贯恰好就是汉中,而我的父亲就出生长大在汉中。

本单元的最后两集,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省报记者来采访老人,问道:“您老家是陕西洋县的,离澄城县不远,那附近有一个壶梯山。”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老人回忆当年的壶梯山战役。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8)

张富清老人说:“壶梯山我记得,那是连接陕北和关中的交通要道。”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9)

在回忆中,作为解放军新兵的张富清跟战友聊天,战友问到张富清是哪里人的时候,

他说:“离这里不远,洋县。”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10)

这里是哪里?澄城县附近的壶梯山,是连接陕北和关中的交通要道。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地图。

张富清的四个故事(默默无闻张富清)(11)

就算是现代的高速公路,最近也得有近400公里远。

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纯靠双脚走4、5百公里,是什么概念?

我想,这点诸葛亮很有发言权。

而这个距离,在剧中的描述却是轻描淡写的一个词,不远。

在那个年代一个可能连汉中城都没去过的农民,跟另一个人说他家离一个距离上千里地的地方不远,那他一定是疯了。

既然是真实的事情,那就得有一个真实的基础。

洋县在汉中,而不在渭南!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也太吹毛求疵了。

我想说可能我确实有点吹毛求疵了,因为我害怕看了这部剧的人都形成一个客户印象,陕西=关中。

年初同样有一部大热电视剧叫《山海情》。

当时剧中的关中方言一样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为什么西海固地区的人会讲陕西话?

作为出生长大在宁夏的我在初听到这个方言,同样有质疑。但好在除方言外,其余的地方很真实的还原了当年真实的环境。

《默默无闻张富清》则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观众,张富清,是一个关中人!

但,这是错误的!

张富清,是陕西人,但不是关中人!

也许有人会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但我想说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的国家很大,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

作为基于真实拍摄的电视剧,尊重最基本的事实,是其基础。

不尊重事实,就是糟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