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45′之间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辖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辖3区7县(市),常住人口299.76万(2018年末)。

韶关是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韶关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韶关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称之“岭南客州”[1]。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2]韶关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位,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拥有“ 岭南名郡”, 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1343.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3%。

先秦时期韶关属南越。[4]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韶关属南海郡。[5]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6][7]

曲江县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1)

行政区划图

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

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

此后元、明、清皆为韶州路、府治。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个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2)

梅关古道

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1984年起辖3个区9个县3个自治县。

1988年起辖3个区8个县。

2004年5月起辖3个区7个县(市)。[

位置境域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3)

两江分眀

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9]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4)

阳元山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45′之间 ,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 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 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公里[9]

地质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5)

阴元石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10]

地貌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6)

丹霞山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 20 %[11]

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7)

韶关地形剖面图

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

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

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拨在最低35米[10]

河流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8)

百丈崖峡谷漂流

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状汇入北江。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凌江、南水[11]。新丰县部分属东江流域。

气候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

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四季特点为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年平均气温18.8°C―21.6°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C―11°C,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C―29°C,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3―8月为雨季,9―2月为旱季。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的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光能、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热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北部乡镇冬季每年均有降雪[11]

水利

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

林业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2012年末林业用地面积142.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3%,活立木总蓄积量7692万立方米[11]

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1个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生物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9)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苏门羚

韶关区域内植物种类起源古老、成份复杂,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和瑶山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猕猴等5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松、红豆杉、广东松等36种。林副产品有木材、毛竹、松香、松节油、茶油、桐油、木耳、冬菇、茶叶、白果、杜仲、竹笋、板栗等。

矿产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10)

南华寺

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中国锌都”称号,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铅、锌、铜等55种,保有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23种[11]

2012年,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15万吨,铁矿石3233万吨,锰矿石74万吨,铜矿石8487万吨,铅矿石9841万吨,锌矿石13811万吨,钨矿石18688万吨,钼矿石11500万吨,锑矿石247万吨,铋矿石12818万吨。[12]

土地

韶关市土地面积1821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万公顷,园地2.99万公顷,林地143万公顷,牧草地0.028万公顷[12]

2018年常住人口299.7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6.2‰。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6.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户籍人口33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1%。全年出生人口3.6万人,人口出生率13.5‰;死亡人口1.88万人,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6.5‰。[3]

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少数民族总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其中瑶族3.2万人,畲族1.1万人,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376个自然村。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全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11)

车八岭

韶关古为长沙、豫章、南越之地,在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岭南文化交汇之地,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居民大部分为汉族客家人,还有小部分广府人,韶关市少数民族以瑶族、畲族为主,还有满、回、京、苗、黎、白、侗、土家等,共44个。

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

畲族主要分布在南雄市和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资源丰富,生态优越。韶关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较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包括丹霞山、南华禅寺、珠玑巷、马坝人遗址、梅关古道、广东大峡谷、满堂客家大围、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大批旅游景区,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韶关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重点林区,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位。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十分之一强。韶关的林地面积、林木绿化率、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9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5种,居第一位的有23种。

韶关有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的遗迹,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在韶关留下足迹。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全市有99个镇(街道)4796个自然村属革命老区。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境内文物众多,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7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4 处[7]

韶关市是不是地级以上市(广东省辖地级市)(12)

百年东街

主要景点介绍:

丹霞山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总面积290km2,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km2。丹霞山旅游区北大门距韶关市50km,距仁化县城4km;将建设的南大门小区距韶关市区仅10km。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也就是说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这也是丹霞地貌区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山崖、谷壁均由它构成。崖壁的不同组合,不同体量,组成了丹霞山群中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地貌形态。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是奇山秀水相辉映,是构成风景名山的一支重要类型。目前我国的15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6座属于丹霞地貌名山。

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块,广义的丹霞山包括290 km2的整个地质公园,即丹霞山区。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历史上曾列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自古为岭南第一奇山。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1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委员会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整体呈现一种红层峰林式结构,赤壁丹崖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征,不同体量和不同形态的赤壁丹崖组成了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60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间。山石高下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宛如一方红宝石雕塑园。

珠玑古巷(中华文化驿站,广府人的发祥地)

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市区东北9公里珠玑镇珠玑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珠玑古巷是国家4A景区、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景区内有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物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已建成集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在海内外有深远的影响力。

梅关古道(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分别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烩炙人口的《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就是陈毅元帅在梅岭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留下的壮丽诗篇。梅关古道是一处集红色旅游、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融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怀古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型综合景区。

最佳季节:3月-5月和10月-12月皆宜。此时气候温和,景色怡人,非常适宜旅游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