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篇文章得益于《觉醒年代》热播,我正好写了不少剧中人物的一生,好几篇阅读量过万,粉丝也过千,感谢大家支持。这可能是我写的《觉醒年代》系列最后一篇,因为里面的主要人物我都写得差不多了。
【近代史故事】还会继续,我可能会更多写有关党史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大家听过名字,但好像又不太熟悉的先烈们。
如果大家喜欢,请记得点赞、关注、留言!
这张《觉醒年代》的剧照很有意思,初看之下还以为有错误,把“字”写成“名”了。因为一般电视剧介绍角色都是“xxx 字 xx”,比如“陈独秀 字 仲甫”。但是“辜鸿铭”三个字太出名了,于是就写“辜鸿铭 名 汤生”,实际上,汤生是他的名,鸿铭才是他的字。准确写应该是“辜汤生 字 鸿铭”。
《觉醒年代》中,拖着辫子的辜鸿铭作为“守旧派”代表,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派”,展开了学术上的争论,是属于文化上的矛盾冲突。应该说,这是这部剧前半部分的主要矛盾冲突,后半部分则主要走向政治上的矛盾冲突了。
电视剧、电影、小说,只要是讲故事,它总需要矛盾冲突,总要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好人”阵营和“坏人”阵营,《觉醒年代》前半段,辜鸿铭他们扮演的就是“坏人”角色。
但大家要知道,无论辜鸿铭、黄侃、刘师培还是林纾,他们都并非“坏人”,只是与代表着先进文化方向的陈独秀等人,有着不同的学术立场。剧中,后来也展现了辜鸿铭他们作为儒士的刚直和坚守。
当然啦,最神奇的是,陈独秀、辜鸿铭他们竟都能在北大共存、共事,不得不说,这是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伟大之处。也正因此,无论蔡元培在后来做了什么,他的雕像如今依然能屹立在北大的原因。
这一篇,我准备写写《觉醒年代》的“反派”辜鸿铭。其实,关于辜鸿铭的文章写了很多了,但是绝大多数都喜欢聚焦于辜鸿铭的怪癖,以一种猎奇的角度来介绍辜鸿铭,这些东西意义不大,我会提到,但不会展开。这一篇,主要还是写辜鸿铭的传奇一生,以及试着写一下他形成保守思想的原因。
中年时期的辜鸿铭
1、生于南洋,不忘家乡的根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这里现在是马来西亚槟城州,仅次于吉隆坡的第二大城市。
辜鸿铭以现在的标准看,是标准的海外华人。
辜家大概是在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这一辈,从福建移居到南洋的。大家都知道,南洋这些国家,有大量华人,最主要就是来源于福建、广东两省。特别是福建,一来当然是比较近,二来因为福建这个省本身多山,在农业文明时代,靠种地求生挺难的,但还好他们靠海,就可以“靠海吃海”。不过明清两朝,大部分时期朝廷又不允许人们下海。那要生活啊,因此许多靠海吃饭的福建人,索性把家搬到南洋去,你朝廷就管不着我了。
这些人的中的一部分,经过多年努力,许多都成为了南洋富商,但是传统儒家文化又让他们割舍不掉故乡的根,因此他们也保留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习惯。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包括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以及现在,他们都做了许多贡献。
辜鸿铭家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到辜鸿铭这一辈,他已经“移四代”了。大家都知道,辜鸿铭的母亲是标准的西方人,金发碧眼那种,因为当时英国早已经开始殖民马来西亚。实际上,辜鸿铭的奶奶,也不是中国人,但或许不是西方人,或许是马来西亚当地人。所以硬要算,辜鸿铭只有四分之一的“汉族血统”,连二分之一都达不到。
但是,到了辜鸿铭父亲这一辈,他依然从小就教育辜鸿铭,告诉他,他们的根在福建。这也与当时的马来西亚并不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有关,当时马来西亚在英国殖民者手中,辜鸿铭一家在马来西亚根本没有归属感,从感情上从文化上,当然还是会投射于遥远的福建。
后来,我认为(这是我认为,如果您有不同看法,请坚持您自己的看法),辜鸿铭如此偏执,如此坚守传统,与他内心在不停寻找“归属感”有关。
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越会炫耀什么。辜鸿铭出生在南洋,后来又到西方学习,但是呢,父亲又从告诉他,他的根在清王朝统治的福建,他肯定会在心里不断暗示自己,他需要传统封建王朝来给他提供归属感,这样才能让他安心。
2、去到欧洲,开启学习生涯辜鸿铭的父亲,当时是在英国人布朗夫妇的橡胶园中担任总管,和布朗夫妇关系也很好。布朗夫妇没有孩子,就把辜鸿铭认作义子。
插一句,不要以为殖民者有多么善良,这只是发生在殖民者和好不容易混入统治阶级的华人之间的友谊。当时,在马来西亚这样的殖民地,没有混到统治阶级的华人以及当地的原住民,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比起西方人奴役黑奴好不了多少。
1867年,辜鸿铭10岁。布朗夫妇在这一年决定返回英国,而且希望带着辜鸿铭一起去。在征得辜鸿铭父亲同意后,辜鸿铭随布朗夫妇一起,前往苏格兰故都爱丁堡。
大家想象一下,10岁的小孩,出生成长于殖民地,然后要离开父母远渡重洋,去到的是一个刚刚两次打败自己素未谋面的“祖国”的“敌国”,这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对英国会有怎样的态度?
提一句,当时,《觉醒年代》里“复古派”的老大林纾也才15岁,他也是福建人,正在老家苦读四书五经,像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希望靠科举改变命运。后来,他虽然考中举人,但是仕途不顺,为了糊口成为翻译家,翻译了不少西方文学著作,为开阔中国人的眼界,作了不少贡献。所以啊,所谓“复古”“维新”,都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据说,辜鸿铭走的时候,他父亲告诫他两件事,一不可信宗教,二不可剪掉辫子。
在英国,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辜鸿铭踏入了欧洲文学的世界。接着,他背诵莎士比亚,又囫囵吞枣用德语背诵《浮士德》,后来师从英国文化保守主义领袖托马斯·卡莱尔……
(卡莱尔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不少名言,我摘抄一下:“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那段时期,辜鸿铭一直不敢忘记父亲的教导,即使是被邻居孩子嘲笑,他也不敢剪掉脑袋后的辫子。按理说,辜鸿铭有一半的英国血统(因为他奶奶并非中国人,而他外公外婆都是英国人,那么简单地算,实际上他的英国血统还多于中国血统),但是英国人对他辫子的嘲笑,和他从小接受的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让他不可能对英国产生任何归属感。
后来小辜鸿铭还是剪掉了辫子,据说是他在英国时的一个女性朋友让他把辫子剪下来送给她。但是,当辜鸿铭学富五车后,他反而留起了辫子,而且多次“扮猪吃老虎”,不得不说,很可能是那种小男孩顽皮的报复心在作祟。
1877年,20岁的辜鸿铭,已经到英国10年,他从爱丁堡大学毕业,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布朗先生让辜鸿铭去到德国,攻读莱比锡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很快辜鸿铭就拿到了土木工程师的文凭。
有趣的是,直到30年后,比辜鸿铭小11岁的蔡元培也来到了莱比锡大学学习,当时辜鸿铭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但是,辜鸿铭一生狂傲,却对蔡元培这个晚他30年的学弟钦佩有加,《觉醒年代》中也多次表现,无论他们怎么攻击陈独秀,一旦涉及蔡元培,辜鸿铭就不允许。
完成在莱比锡的学业后,布朗先生又安排辜鸿铭去往法国,而且给他安排好了非常好的住宿条件。所以啊,你看这就是殖民者,有钱,想去哪里学习就去哪里学习,英国、德国、法国,随便去,而且走到哪都能和当时的社会上层打成一片,根本不用为生计发愁。
但是,这些光鲜亮丽的生活,这些让人羡慕的学习经历,背后所支撑的,是南洋一位又一位橡胶园工人。
3、学成归来,不知根在何处1880年,23岁的辜鸿铭离开欧洲,回到了出生的地方槟榔屿。这里还不能说“回到家乡”,因为他的家乡,他认为是在中国的。
此时,辜鸿铭的父亲已经去世,掌理橡胶园的是辜鸿铭的哥哥辜鸿德。
随即,辜鸿铭被殖民政府派往新加坡公干。在新加坡的日子很轻松,直到他遇到了来自真正家乡的一个人。
这个人叫马建忠,出生于江苏,刚结束在法国的留学,回国后成为李鸿章的幕僚,负责一些外交工作。
据说,辜鸿铭在法国时,就听说过马建忠,但是没见过。这次在新加坡终于见到马建忠,却对他一身长袍马褂、正宗清朝官服和大顶帽,倾心不已。也许是马建忠本身也比较高大帅气,总之这第一次见面,给辜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年轻的辜鸿铭还比较谦虚,对马建忠一番客套,什么“身为炎黄子孙,无缘得识中国文化,特来请教……”
马建忠看到后辈谦虚,一番“天国大臣”的感觉也出来了,也是一番议论,说得辜鸿铭非常佩服。
大谈特谈3天后,马建忠离开新加坡,辜鸿铭也随即上交了辞职信。
当时他妈还一脸疑惑,你说好好的公务员不当,辞职你准备干嘛?
辜鸿铭就问他妈,自己到底是不是中国人。他妈的回答也有点狠,说你最多算半个中国人。
辜鸿铭就着急了,说自己中不中、洋不洋,到西方被人嘲笑他,在东方又扮成西洋人,没有归属感啊,心里难受啊。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乔帮主……
到底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到底是帮助大宋还是帮助大辽?乔帮主在刚得知自己真实身份时,也困惑不已……
4、踏上故土,进入香帅幕府1882年,一个英国探险队途径槟榔屿,准备去中国。
辜鸿铭应聘成为翻译,搭上了这班驶往他从未去过的家乡的轮船。
轮船在广州靠岸,探险队又一路往西,经过桂林,进入云南。探险队的目标,实际上是缅甸,但是辜鸿铭走到滇缅边境,就不走了,他本来也对去缅甸没什么兴趣。
辞别探险队后,辜鸿铭来到了香港。
此时的香港,已经被英国人殖民40余年,辜鸿铭选择这里,也是觉得这是一个更容易的开局,毕竟香港的殖民环境,中英交杂的文化土壤,都比较适合他。
辜鸿铭不差钱,在香港,他一边埋头苦读中国典籍,一边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同时也在把《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
1885年,辜鸿铭得人引荐,进入了当时是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幕府,从此开始涉足政坛。
在张之洞手下,辜鸿铭主要还是负责有关外交的工作。后来张之洞转任湖广总督,辜鸿铭也随之而去。
张之洞是那一时期的洋务派,干了不少实事,但其实用后来人的眼光看,对于彻底改变中国,意义不是太大,主要就是兴办了一些工厂。
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待了很长一段时间。1891年时有一件趣事。俄国的太子爷来东方游玩,玩到了湖北,而且还带着希腊的皇储。这简直就是通晓多国外语的辜鸿铭显摆的绝佳时刻。
据说,饭桌上,本来大家是用法语交流,辜鸿铭搞翻译,大家都很开心。然后俄国人要和希腊人讲悄悄话,就改用了俄语,本来以为没人能懂,谁知道正中辜鸿铭“扮猪吃老虎”的下怀,辜鸿铭用俄语插话,把俄国太子给搞震惊了,后来走的时候还送了一块金表给辜鸿铭。
5、尊了一辈子的王,没了当时,在知识分子心中,救中国主要有这么几条路线,一条就是李鸿章、张之洞他们信奉的洋务运动,觉得西方打败中国,无非就是有坚船利炮,我们也搞出来,就不怕他们了嘛。
一条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主导的变法,他们开始认识到,是体制问题导致中国不如西方,但是他们还没有也不敢提出推翻封建王朝的言论。
还有一条就是后来孙中山等激进的革命党人所倡导的革命运动。
梳理辜鸿铭一生,应该说,他在张之洞手下,虽然参加了许多洋务运动的工作,但是对洋务运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是不太认可的,他觉得这不是救中国的办法。辜鸿铭既不是保守的“改良派”,也不是积极地“改良派”,更不是“革命派”,应要算,我觉得他应该是“超级复古派”。
他不赞同康梁,更不赞同孙中山,对于后来要全盘学习西方的知识分子,更是嗤之以鼻。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年少时,在欧洲生活了多年,也对欧洲各国非常了解。他看到了欧洲华丽外表之下的许多问题,他不像清朝人只见过欧洲的坚船利炮,他可是见过欧洲城市肮脏的下水道的。
这样的经历,让他不可能迷信欧洲。而且他早年对西式民主也有思考,并且给予否定。他觉得,西式民主是“非理性民主”,看起来是百姓干掉了王权,但实际上说了算的还是商人和资本家。
不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笃信,特别是对“孔教”的尊崇,又决定了辜鸿铭绝对不可能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他信奉的,是“尊王攘夷”,就是希望要回到最古老的中国,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而且他觉得这甚至可以反过去拯救西方。
有趣的是,辜鸿铭也不是不知道民间疾苦的“何不食肉糜”那样的人物。他一辈子尊王,但不是不知道爱民。
1902年,慈禧老太后过生日,普天同庆嘛,张之洞也在府上设宴,请武汉各界包括外国人吃饭。宴席上,辜鸿铭念了四句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要是真被慈禧听到,绝对杀你头,但张之洞还好,左耳进右耳出,大家该吃吃、该喝喝。
不过我认为,辜鸿铭骂慈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慈禧虽然是当权者,但是并不是正统,而且还囚禁了正统皇帝光绪。所以后来,不正统的袁世凯复辟,辜鸿铭大骂;在辜鸿铭眼中正统的溥仪复辟,他却积极支持。
1903年,张之洞奉旨入京,辜鸿铭随行,他才在46岁的年纪,第一次踏上王朝的首都,接近权力的中心。
后来宣统皇帝即位,任命辜鸿铭为外务部侍郎,大概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接着又到上海南洋公学任监督。南洋公学的“遗产”,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继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辜鸿铭也随之辞去公职。
我们现在对辜鸿铭当时的心情已经不得而知了,一辈子尊王,结果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王”,没了。
《觉醒年代》剧照,辜鸿铭和仆人向学生展示辫子
6、经历两次复辟,痛骂或是支持虽然一生尊王,但是袁世凯复辟,辜鸿铭却是丝毫不支持的。
在辜鸿铭眼中,你袁世凯算个屁的“王”,也敢当皇帝?
实际上当时很多清朝的遗老遗少,对袁世凯都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期望的是袁世凯能把宣统抬出来继续当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张勋复辟时,辜鸿铭不顾老迈身躯,也要大力支持的原因。
据说,袁世凯死的时候,当局要求举国哀悼三天,辜鸿铭反其道而行之,在北京找了个戏班,热闹了三天。
这里还有一个“彩蛋”。辜鸿铭和众人在观戏的时候,京师警察厅闻讯赶来,本来要拿人处理,一看,有拖着辫子的遗老遗少,也有西装革履的外国人,一时不知怎么办,于是就禀报了上峰。
京师警察厅总监一听是辜鸿铭,还有洋人,算了算了惹不起。
这见风使舵的京师警察厅总监是谁呢?《觉醒年代》里戏份很多的吴炳湘!
大家在剧中肯定也发现了,这吴炳湘老奸巨猾,哪边都不得罪,手腕了得,所以他在京师警察厅的位置稳稳当当坐了八年,而且这八年经历了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府院相争、五四运动……他都没事,哈哈也是一个奇人。
1917年,张勋复辟,辫子军杀入京城,迫使黎元洪解散了国会,就准备要迎出溥仪,复辟清朝。
那会已经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辜鸿铭高兴坏了,积极参与其中。
1917年7月1日,溥仪重登皇帝位,给众人封官,辜鸿铭得到外务部的任职,并且授命前往江浙公干。哪晓得,才走到天津,段祺瑞就打到北京了,张勋复辟的闹剧匆匆收场。
后来张勋逃进租界,辜鸿铭也一直没忘张勋,在他66岁的时候,送了他一副对联: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
擎雨盖就是清朝官服的大盖帽,没啦;傲霜枝就是我们的辫子,还在。
《觉醒年代》剧照。辜鸿铭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蔡元培和他自己
7、北大任教,被学生告状经历张勋复辟之后,辜鸿铭基本没再涉足政治。得益于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他也还能在北大任教,主要教授英文。
不过,虽然他作为学者很有水平,但作为教师却是不太负责的。
据当时的北大学生罗家伦回忆,当时辜鸿铭上课,有时就随便讲几分钟课程,然后就开始鼓吹帝制,讲“君师主义”。罗家伦他们还给蔡元培“上书”告辜鸿铭的状。
罗家伦回忆,说辜鸿铭英文确实很好,中文虽然也有一定造诣,但是很多译文,就是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译文,有时很牵强,而且辜鸿铭写黑板,写中国字,常常多一笔、少一笔,这可能与他是在后来才自学中国文化有关。
罗家伦做了辜鸿铭三年学生,他还说,辜鸿铭常自夸,说当时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蔡元培,一个就是他自己。
罗家伦评价:“辜先生是一个有天才的文学家,常常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搞到恃才傲物。”
后来也有研究辜鸿铭的学者认为,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更倾向于以理想主义的心态,保守具有道德价值的历史传统,以弥补他在现实社会的缺失。而这,源于他在欧洲期间,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曾经亲自教导过辜鸿铭的英国作家卡莱尔及其他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对现实功利主义文化下人们之间的金钱关系深恶痛绝,主张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道德教化。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就像现在,有人说社会上好多人“拜金”,怎么办呢?就要复兴国学,用道德来进行约束。(我本人对此是不太认可的,“拜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伪命题,这里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说回辜鸿铭,辜鸿铭在北大期间,还有一段著名的“辫子论”,就是说我的辫子是在头上的,你们的辫子在心中。这一段,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再赘述。
泰戈尔来访,辜鸿铭陪同
8、终得面圣1922年11月,蔡元培离开北大,辜鸿铭也随之离开。
离开北大后,辜鸿铭反正每天没事干,就在各种报纸上骂人,东也骂,西也骂,天天骂。
1924年,已经67岁的辜鸿铭,得到溥仪手谕,进入紫禁城“面圣”。这是尊王尊了半个多世纪的辜鸿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心中的“王”。
一生狂放的辜鸿铭,站在小他近50岁的小皇帝面前,战战兢兢,心慌意乱,好像真的是一位草民见到古代一位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君王一样。
溥仪还住在紫禁城的时候,胡适也去见过一次,不过胡适就是鞠躬行礼,还认为小皇帝很可怜。
后来辜鸿铭受邀前往朝鲜、日本讲学,一直在日本待了三年。辜鸿铭是很喜欢日本的,他觉得日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是以极望日本能肩负发扬东洋文明之大任。”
而且,日本依然有君主的制度,恐怕也是辜鸿铭对日本报以好感的原因。
他在讲演中,还告诫日本:“日本今后,当致力于中国文化,讲求道德,研究王道,千万不可再学习欧洲的军国主义,扰乱东亚。”
可惜日本还是滑向了军国主义深渊,既扰乱了东亚,也搞废了自己,连带着自己原本具有实权的天皇,也成为了吉祥物般的摆设,直至今日。
1928年4月30日,从日本返回中国后没多久,辜鸿铭在家中病逝。原本,张宗昌还邀请辜鸿铭去当山东大学校长的,也最终没能成行。
辜鸿铭死后,溥仪按照旧制,赐谥唐公。
参考材料:
程巍:辜鸿铭的“祖籍”及其槟榔屿祖先考
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史敏: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的中西文化构成解析
牛晓:近年来的辜鸿铭研究
马克峰:辜鸿铭思想初探
吴平安:辜鸿铭的文化困境
严光辉:辜鸿铭传
《觉醒年代》有关人物的故事都写得差不多了,我放一个链接,大家有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点进去看,也可以到我的主页找。
「近代史故事」陈独秀:他是党的创始人,也是那个时代的绝世侠客
「近代史故事」李大钊:为什么毛主席都说他是“真正的老师”?
【近代史故事】陈延年:如29岁不牺牲,不知能达成怎样成就
《觉醒年代》中跟在陈延年身旁的“小孩”陈乔年,值得写写的一生
《觉醒年代》里的赵世炎,绝非配角
《觉醒年代》里的邓中夏,从北大走向了何方?
只知道蔡元培是北大校长?你们知不知道1927年他干了什么?
「近代史故事」胡适:你不能做我的诗,我不能做你的梦(上篇)
「近代史故事」胡适:让我留下来当校长?还是算了吧……
作者介绍
90后历史爱好者
希望将所知道的与大家分享
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