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345首古诗词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1)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2)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3)

《赠李白》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古诗今译: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4)

注释解说:

⑴相顾:相视,互看。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⑵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⑶狂歌:纵情歌咏。空:白白地。⑷飞扬跋(bá)扈(hù):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5)

品鉴鉴赏: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同情、叹息、愤疾毫无作用,他只得把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杜甫的同情是完全在李白这方面的。他的牢骚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李白之狂,甚为杜甫所深知,故其描绘甚详。李白是一个口出狂言、性格狂傲、寓傲于狂的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饮中八仙歌》等作品中都有形象生动的刻画。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奇崛朴健,沉郁顿挫,抑扬有致,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这是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这首《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6)

创作背景:

这首七绝《赠李白》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季。天宝三载(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年),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当时,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年)写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这再次表明,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感上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7)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安史之乱中逃难到凤翔,肃宗时任左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居住。一生中长期过着贫困流离的生活,不好诗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思想,被后人誉为“诗史”。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古诗杜甫绝句赏析(古诗词赏析赠李白杜甫)(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