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正式传位皇太子李世民。明年正月,正式改元“贞观”,是为贞观元年。这年冬天,千里之外的蜀地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一位病榻上的州刺史在临终前给子孙娓娓道来他不平凡的往事,告诫他们即便一辈子默默无闻,也一定要尽职尽忠。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说出他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旧《唐书》的“忠义之首”

自古以来,“忠义”二字便用于指代那些兼有忠心义气、为国为民之人,历来都被黎民百姓争相传颂。他在两百多年的大唐历史中,虽然没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或其他名臣勇将那样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但却是在《二十四史》里的新、旧《唐书》之《忠义传》中均列首位,他便是夏侯端。

善于相人,善识时局

夏侯端,寿州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人,是南梁尚书左仆射夏侯详之孙。在隋朝时担任大理司直,负责刑狱断案。据记载:

高祖(李渊)龙潜时,与其结交。——《旧唐书》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1)

李渊

大理司直一职在隋朝官秩从五品。我们再看看李渊的履历,7岁便袭封唐国公,历任州刺史、卫尉卿、太原留守、大丞相,在没有登基建唐前就已位极人臣。由此可见,在大隋同朝为官时,李渊就对夏侯端另眼相看,结交为好友,丝毫不受官阶、地位高低的影响。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山西爆发毋端儿起义,朝廷以镇守太原的李渊为山西、河东安抚使前往征讨。李渊上表请求以夏侯端为副将,史书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高祖讨贼河东,(孔)绍安与夏侯端同监军,礼遇尤密。——《新唐书》

由此可见,隋炀帝当时同意了李渊关于夏侯端随同出征的奏请,但并未任命为副将,而是作为监军监督李渊的部队,而李渊对夏侯端礼遇尤其密切。李渊入长安后,将他引入内室,曾担任过李渊的秘书监(掌管文书档案)。夏侯端受信任如此,就如同当年,本家先祖夏侯婴之于汉高祖刘邦。要知道在政治局势波谲云诡的时期,能真正推心置腹的人凤毛麟角,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2)

隋炀帝

除了备受信任,夏侯端还善于相人,善识时局。当时隋炀帝临幸江都,全国陆续爆发农民起义,各群雄势力割据。夏侯端于时局纷纭中一眼相中了李渊,并悄悄进言:

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全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旧唐书》

简言之:天下已然纷乱,大隋社稷不稳,唯独你李渊可以安天下。但是要趁早下决心啊,不然祸福难料!

大多数人认为李渊太原起兵是李世民首先劝说的,其实不然。根据史料记载,隋朝权臣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是第一位劝李渊起事之人;李渊夫人(即后来的太穆皇后窦氏)的堂兄窦抗是第二位;而夏侯端则是第三位。如果说前两位兄台劝说时,时局尚不明朗且未曾紧迫;而此时夏侯端的劝说,正值情况危如累卵,间不容发,虽然李渊表面不为所动(因为他对时局有自己的判断和把握),但却是真正把这话听进去的,而且听到心里去,并由此开始这盘大棋的布局。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3)

为大唐使,招抚关东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唐朝。这时唐朝处于草创初期,只占有了关中和巴蜀之地,全国尚未完成统一。当时关中的形势不容乐观:刘武周盘踞于北,薛举窥伺于西;朔方有梁师都欲勾结突厥进犯关中,李轨在陇西一带虎视眈眈。这年冬天,为消灭威胁最大的薛举集团,唐以李世民为元帅,出兵进击薛军,便发生了唐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浅水原之战,经过先败后胜的战事,唐军一举消灭薛举集团,使陇右地区尽为唐所有,关中地区的安全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浅水原之战前后,中原局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瓦岗军在洛阳附近被王世充击败,首领李密率众西奔降唐,驻守黎阳(今河南浚县境内)的瓦岗军将领徐世绩(即李绩)也一并降唐。这样,唐便收罗了瓦岗的力量,又极大地扩张了地盘;但同时也与盘踞中原的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形成直接的正面交锋,唐统一进程到了最后的关头。

这时候的唐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在正面对抗王世充、窦建德的同时,招抚河南、山东地区仍然摇摆不定的各路势力。夏侯端主动请缨,绕道前往敌占区和敌后方进行招抚。于是朝廷加封夏侯端大将军衔,任命为河南道安抚使,经过黎阳时由李绩发兵护卫其到关东各州县传递檄文。夏侯端的足迹,向东达到了东海,南至淮河,经过他的晓以大义,陆续有二十多个州县派使者到达长安,表示愿意归附大唐,对王、窦集团形成来自后方的强大压力和震慑力。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4)

归途断绝,千里长安之行

当夏侯端率部行至谯州(今安徽滁州)时,汴、亳两州的刺史都已率部归降王世充,两州自然成了敌占区,返回长安的路途由此被切断。夏侯端平时素得人心,跟随他的还有约二千人,虽几乎粮绝,但终不忍心离他而去。夏侯端知前路难料、凶多吉少,就坐在沼泽中杀了自己的马,以犒劳将士。他流着眼泪说:

然我奉王命,不可从。卿有妻子,无宜效我。可斩吾首,持归于贼,必获富贵。——《旧唐书》

众人听了这番肺腑之言,都泪如雨下。夏侯端见众人没有按他说的行动,立刻拔剑自刎,幸而被军士们死死抱住,劝说道:“您跟朝廷非亲非故,如今为了尽忠而舍生取义。我们和您共患难,长途跋涉,历经危险,怎能杀害您去取富贵呢?”于是众人相携再次踏上遥遥归途。

当时从谯州西行返回长安近二千里路,夏侯端一行潜行了五日,军士就饿死了十分之四;一路上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军士或战死或走散,人数又折损了大半。夏侯端与剩余的三十余人向东绕折回,靠采摘野生豆子充饥维持基本生存。即便到了绝境,他也时刻把天子赐予的符节带在身边,即便睡觉也从不离手。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5)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回到长安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可以想象当时这支几十人的孤军是多么地绝望。夏侯端对剩余的军士说:

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中。我受国恩,所以然耳,今卿等何乃相伴死乎!可散投贼,犹全性命。吾当抱此一节,与之俱殒。——《旧唐书》

夏侯端再次表明坚定不移的心志,并请求众人不要受自己连累,这是最后一次保全性命的机会。即便如此,众人还是坚持不走。

当时的河南除了杞州(今河南省杞县)外,都已成为王世充的割据范围。杞州刺史李公逸听闻夏侯端的持节守义,受其忠义感染而坚持不降敌军,并派兵将夏侯端接到馆驿安置。同时,王世充也听说了他的事迹,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还派使者前往招降,并欲封他为淮南郡公。夏侯端当着使者的面焚烧了王世充的诏书,用刀割烂他赠送的衣服,怒声斥责道:

夏侯端天子大使,岂受王世充之官!自非斩我头将往见汝,何容身苟活而屈于贼乎。——《旧唐书》

此时,李世民率大军向河南挺进,王世充调集大军加强了洛阳的防守,窦建德也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中原地区进入三方势力胶着状态。夏侯端趁着敌军西调,无暇顾及的间隙,从山中险峻小路间道而行。他解下天子符节上的旄藏在怀里,用节竿加长刀把,披荆斩棘前行。这时候跟随夏侯端的军士只剩下三十二人,一路上有的坠崖溺水,有的被猛兽袭击,共患难的弟兄还在不断减少。二千里的路程,花费两年多跋涉,这支大唐天子使节团从最初的二千人,到最后回到长安的不到二十人。他们没有一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这与夏侯端本人的忠贞不屈、义薄云天密不可分。这位唐朝的“苏武”,怀揣着天子的符节,终于回到朝气蓬勃的长安。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6)

不矜邀功,好善乐施

这时候,已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农历七月,虎牢关之战刚结束,王世充、窦建德势力同时覆灭。长安城一派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迎来了入城献捷的年轻秦王李世民,他身披熠熠生辉的黄金战甲,意气风发;齐王李元吉以及李世绩等二十位大将紧随其后;再后面是铁骑万匹、甲兵三万,威武雄壮,昂首列队而过;队伍的前后还有鼓吹乐队,演奏着《秦王破阵乐》;王世充、窦建德被关在囚车内,与缴获的战利品悉数献于太庙。

在围观的人群中,就有刚回到长安的夏侯端等人,与秦王的威风形成鲜明对比:此时他们个个都是鬓发脱落,形貌消瘦枯槁,已看不到人的样子,默默行走在坊间有如乞丐,没有手持天子符节,无人问津。夏侯端进宫拜见唐高祖李渊,老友相见执手,老泪纵横。夏侯端向李渊述说了这次出使的过程和结果,但只字不提一路上的危险和艰辛,只表示有辱使命,有负国家重托。唐高祖悯恤夏侯端,不久之后委任他担任梓州刺史。

刘备关羽张飞先进事迹(他被评为大唐忠义之首)(7)

夏侯端担任地方官员后,颇有政绩并深受百姓爱戴。他视钱财如粪土,常常将所得的俸禄施舍给鳏寡孤独的百姓,抚恤他治下的民众。贞观元年,夏侯端病逝于他常年工作的地方,直至他临终前,他的亲友才知道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并广为传颂。

大唐荣耀,永载丹青

《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夏侯端怀揣着象征大唐威仪的符节,带领士卒千里回归,冲破层层黑暗,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这是开启大唐盛世序幕的雄浑。纵观有唐一代,由夏侯端领衔,从安金藏剖腹以明唐睿宗不反,到颜杲卿怒骂贼首安禄山,再到张巡血战坚守孤城睢阳,一众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前赴后继,造就真正的大唐荣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忠诚和正义将继续成为新时代的强音。

《旧唐书》在最后为这些大唐的英雄忠义之士写了一篇赞词:

兽解触邪,草能指佞。烈士徇义,见危致命。国有忠臣,亡而复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邹凯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