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收藏近4000册的旧食谱散发出特殊的味道,弥漫了整个书房,到处是一股厚重的陈书味道,虽没有新书油墨的香气,但老书的味道却如同陈年老普洱一样,厚实醇香。

开窗透气,顺便晒晒老书,散散味道,是我这几年每年夏季必做的一门功课。

近几日来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了收藏多年的一本民国英文食谱《中华食谱》,这是一本1945年出版的布面硬精装书,32开大小,封面上有“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中国食谱”和“元任题”几排文字,作者是“BUWEI YANG CHAO”,出版社是“THE JOHN DAY COMPANY,NEW YORK”,全书262页,除了在后面菜系分类中有中文菜名外,其它均为英文书写。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

赵元任题写的食谱名字《中国食谱》

咋看此书觉得它和一本普通的英文版中国食谱毫无异样,但我却在序言的署名读到了胡适的英文名字,尽管我的英文底子不是很好。顿觉此书来头不小,赶紧求助常有失误的“度娘”。

这一查还真查出了点名堂出来了,原来这是一本早期英文介绍中国饮食的专著(法文译本改名为《中华食谱》),作者是杨步伟。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2)

年轻时的杨步伟

杨步伟何许人也?

杨步伟(1889—1981)出生于南京望族。1912年(22岁),她担任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后到日本学医,191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医 科博士毕业。回国后,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中合办一所私立医院“森仁医院”。32岁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结为伉俪。1981年3月去世。著有《一 个女人的自传》(后来出版时更名为《杂记赵家》,由胡适先生作序。)、《中华食谱》、《中国妇女历代变化史》等书。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3)

杨步伟著《一 个女人的自传》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4)

杨步伟著《一 个女人的自传》

杨步伟原名兰仙,小名传弟,祖籍安徽池州石台县,1889年11月25日出生于南京花牌楼,她出生在一个拥有百口人、128间房屋的大家族中。其祖父是中国 佛教协会创始人杨仁山。她一出生便有两双父母。生父是长子,九个子女,杨步伟是老九。养父是二房,无子。杨步伟一生下便过继给二房,出生前父母做主与姑家 孩子结亲,指腹为婚。至于“步伟”这个名字,是她的同学、好友林贯虹为她起的。少年时林贯虹看出她的不凡,对她说“你这个人将来一定伟大的,叫步伟吧。” 她不肯接受。后来,林贯虹死于传染病,为纪念贯虹,她正式将韵卿易名为“步伟”。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5)

杨步伟

那么此书作者署名为啥叫“BUWEI YANG CHAO”,略懂英文的人都知道“BUWEI YANG”明显是杨步伟的英文直译,名字在前,姓在后。

可是此处多出来一个“CHAO”又是什么情况呢?

原来这叫“夫姓”,从夫姓或冠夫姓是指妇女结婚后不用本姓而改用丈夫的姓氏,这是夫权婚姻的产物。有只用“夫姓”与“夫姓 本姓”两种基本形式。

1929 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首次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 有订定者,不在此限。”直到1950年的婚姻法第11条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作出了夫妻在姓名权上完全平等的规定。

聪明而又细心的读者此时也一定有另一个疑问:她的丈夫赵元任不是姓赵吗?咋翻译成“CHAO”的读音呢?

此 处又有另一个知识点,威氏拼音法 。威妥玛( Sir Thomas Francis Wade,又译作“ 韦德”),生于1818 年,卒于1895 年,在中国任外交官(官至驻华“公使”)43 年之久。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上海海关工作并负责对来自英国本土的海关人员进行汉语培训。先后在1859 年著《寻津录》,1867 年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成功发展了用拉丁字母写汉字地名的方法,一般称作“ 威妥玛拼音”或“ 威妥玛式(Wade System) ”,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外译之译音标准。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6)

威妥玛

1956年2月“ 文改会”发表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之后,汉语拼音代替了威氏拼音。

1958 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是建国至今唯一未被修改过的法案。五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可许多享誉海 内外的品牌依旧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许多中国地名和人名以及商标品名仍旧沿袭了这种拼写方式。如中华烟“Chunghwa”,张裕葡萄酒 “Changyu”。

在当时“赵”字的威妥玛拼音发音就是“CHAO”,因而“BUWEI YANG CHAO”,翻译成中文就是“赵杨步伟”。

我一直认为收藏往往并不是藏品本身的价值,而是来自知识面的宽度和涉足领域的广度,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吃货不可拍,就怕吃货有文化”。

婚后,杨步伟随赵元任去了哈佛。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7)

赵元任和杨步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欧美各国,广受欢迎,是许多中餐厅老板、厨师和家庭主妇的必读书。这本不厚的《食谱》写得生动幽默、深入浅出,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趣味性与实用性。杨步伟写成后,由胡适撰写前言,赛珍珠作序。

这本书是写中国食物和各处饮食风俗等等, 并不是专讲做菜与配料。食谱从出版起到几十年后,依然是海外的畅销书。这本书一版再版,到60年代已经出了27版,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时至今日,《怎 样烹饪品尝中国菜》仍旧是美国烹饪界的畅销食谱。这本食谱还为英语贡献了一个新的常用字“stir-fry”,因为之前英语只有“烤”和“炸”,而没有 “炒”这个动词。

出这本书的契机,乃是杨步伟跟着丈夫到哈佛,此地家庭只会做热狗三明治,食物单一,主妇们还经常浪费食 材。战时食物紧张,只有杨步伟运筹帷幄,每日自行采买烧煮,做成美味可口的中餐,引来一群哈佛教授夫人们的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向杨步伟请教秘诀,赵元任的 师母(赵元任的导师是著名哲学家William E Hocking)便建议杨步伟写一本给外国人看的中国食谱。杨步伟还在犹豫不决,谁知后来到纽约和林语堂吃饭,座中有赛珍珠夫妇,听说杨步伟有意写书,赛 珍珠的丈夫便恳切要求由他的出版公司JohnDay Company出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杨步伟这才决定下笔。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8)

赛珍珠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9)

胡适

杨步伟写这本书的素材,还是当初她随夫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时,为了提高技艺,她专门去各家著名餐馆取艺。有的餐馆不让她去后厨看,她就点了招牌菜自己吃,边吃 边琢磨,之后回家下厨做实验。她还自制了许多卡片,记下各道菜的口味特点、配料种类、数量,等等,一道菜一道菜地搜集资料;她还用跟随赵元任到中国各地作 田野调查的机会,收集中国各地的菜谱,使这本书除了徽菜之外,还收入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0)

赵元任和杨步伟

美国饮食文化学者Janet Theophano认为食谱是一种集体记忆和自我认同,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它揭示了女性阅读与写作生活的深层世界。Janet Theophano说,杨步伟的这本食谱表面上是教人如何经由烹调认识中国文化,但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一方面为美国人解释了中国的家庭烹饪,一方面又暗 示了中国新移民在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困难。杨步伟告诉美国读者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的吃,例如,中国人是共享食物,所有食物同时上桌,每个人分享每一个盘子中的 一小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独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彼此在进行友好的对话,即使整桌安静无声。而美国方式则是各食其份,没有互动。写一本给外国人看 的食谱,最大难度是什么?乃是分量。外国食谱中,糖盐黄油,都由匙子度量。中国人做菜,及至调料,总是“少许”,外国人便哀叹:“少许是多少?”杨步伟写食谱,也在这件事上犯了难。她原本烧菜,全凭兴趣,从没有计算过食材和调料的分量。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杨步伟每样菜都要做两三次才算定稿。这样,家里 每日便有许多做好的菜。幸亏有赵元任的中国学生来做“小白鼠”,终日不断有十几个人来消耗菜品,有的还来帮忙切洗。她也真算舍得,为了练习做鱼翅,一次性 买来一大篓子,不好就再来一次,一样神仙汤做了十几次。当时傅斯年来美国开刀,听说赵太太正在练习做鱼翅,赶紧前往,吃了三碗鱼翅才恋恋不舍去医院。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1)

197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杨仁山居士的孙女杨步伟女士

杨步伟的英文不算好,便让大女儿赵如兰负责翻译。赵如兰当时还要毕业考试,却不敢违背强势妈妈的意愿。杨步伟直言不讳两人为了这本书,“不知道骂了如兰多少 趟,她回我,两人又争执不休,如果不是无数好心的朋友劝阻,我们母女关系早就完全破裂了。诸位必定了解新式女儿和我们这些自认为新式母亲间的纠葛。何况我 们两人饮食、烹饪、讲话、写作的经验都不同。幸亏完成最后一章我们和解了,我现在可趁机告诉读者此书所有的长处都应归我,所有的短处都归如兰。”

杨步伟的脾气确实不小,因为食谱的大获成功,美国曾有电视台邀请杨步伟开设一个教授做菜的电视节目,意在推波助澜,制造一个新的“中国厨神”。谁知杨步伟并 不领情,她觉得这是职业厨师所做的事情,她作为一位“票友”,自有自己的荣耀,她回复人家:“若是从我的书上看不懂,那就是这本书写得不够好了。”她的这 种脾气,在她后来又写的一本《如何在中国餐馆点菜》(How to Oder and Eat in Chinese to get the best meal in a Chineserestaurant)中可见一斑。书里,杨步伟坚持认为筷子比刀叉灵活,筷子应该统治世界。她的外国朋友就问:“那你吃牛排怎么办?” “用筷子夹起来用牙咬啊。”“咬不动呢?”“说明你的牛排烧得不够好。”

杨步伟在美国写中国菜谱,写作的过程或许使她充满了对昨日美味的美好追忆,但她也必须接受的现实是中菜西吃这一事实。

一本食谱反映了一个动乱时代中饮食的变迁,也反映了饮食在不同文化中的处境。

1925 年后赵元任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步伟则以教授夫人的身份,热心地做过多项工作。杨步伟在清华住了4年,后又随丈夫去中央研究院。然后去华盛顿,继而回 到南京, 盖了有好几间书房的大房子,打算定居,不料没多久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前,撤退的车船票极其紧张,杨步伟毅然让大女儿陪大病初愈的丈夫先撤退,自己则只身和 三个小女儿后走。如果不是后来终于安全离开南京,那么她和几个小女儿的性命大概送在南京了。

她的菜谱中有一道菜叫“轰炸东京”,这是抗战时期重庆的新菜名。“轰炸东京”是当时陪都重庆的菜馆中流行的一道“锅巴菜”,有锅巴肉片、锅巴虾仁、平地一声雷三个版本,三菜都是将热 汤汁浇在锅巴上,而发出“哗哗啦啦”一阵爆响。有店家便取其声势,借以表达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愿望,希望炸弹也能落在侵略者头上,因此将之命名为“轰炸东 京”。梁实秋先生抗战时在重庆也吃过此菜,他写道:“有人说这个菜名很无聊,取快一时,形同儿戏。也有人说,抗战时期一切都该与抗战有关,与抗战无关的东 西也要加上与抗战有关的名义。”从民族大义来看,国仇家恨,“轰炸东京”菜名的产生是国人抗日爱国的一种情绪发泄,上菜肴时吱拉一声也实在解恨。

我想这个和作者所经历是永远分不开的。历史不容忘记,那些承载着国人抗日情绪的“抗日爱国菜”,更是那一段惨痛国史的见证。

在我的好友也是老食谱收藏家宋兴文先生那里刚好有一《抗日爱国菜谱》,刚好佐证了此菜,显得弥足珍贵。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2)

抗日爱国菜谱》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3)

抗日爱国菜谱》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4)

抗日爱国菜谱》

就食谱反映一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来说,杨步伟的《中华食谱》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同样的价值。就留传范围而言,似乎还要更广泛。

说实在的,粗览此书开头只想多了解一下那位有名丈夫的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 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因为目前凭我的英语水平还仔细研究不了其具体内容,只想多了解一下我所赞赏的那些民国大师们的故事,但掩卷之后,哪还记得什么赵元 任,只见眼前一个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民国女厨神——杨步伟女士!

小贴士:

赵元任(1892.11.3—1982.2.24),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著名诗人赵翼(瓯北)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

赵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先后 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加州大学(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1970年)荣誉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教授研究讲师”(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67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1981年)。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赵元任翻译的代表作有《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徽州绩溪人。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北京大学校 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 物。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 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在镇江风车山上在她小时候就 读过现在仍然存在的崇实女中内有她的故居。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也是赛珍珠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作为以中文 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其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作品流传语种目前是 最多的美国作家。)

民国名媛杨步伟(民国女厨神杨步伟)(15)

( 许华东/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