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

原创 辛苦的小散 (蓝色妖姬姐夫)

古代粮食亩产(古代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1)

看了不少网友摘录分析的古代史料粮食产量的文章,发现有不是问题。我也尝试写了个分析,算班门弄斧吧。几条古代粮食产量资料的推算:(1)《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kui)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这里说的是秦国关中地区亩产粟1.5石。《孙子兵法》残简《吴问》载晋末六卿统治区亩制不一,范、中行氏以160步为亩,韩、魏以200步为亩,赵以240步为亩,这种亩制改革的演变情况不明。秦则行240步为一亩的大亩。汉初二者并行,故山东诸国地行小亩(楚地可能在外,说见后),故秦地行大亩,到汉武帝后期全国才统一行大亩。《盐铁论•未通》记载战国、秦汉六尺为步。汉尺约合今23.2厘米。因此可计算出汉代 1大亩=(6*0.232)^2*240=465m^2=0.7市亩 1小亩=0.4166大亩=193m^2=0.29市亩由此可折算出汉代粟亩产量为5.17石/市亩(小亩折算)或2.14石/市亩(大亩折算)。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一石约等于现代30.75kg,汉武帝统一成29.95kg。因此这里的亩产换算成现代约为318.1市斤、亩(按小亩单产1.5石推算)或131.6市斤/市亩(按大亩单产1.5石推算)。而解放后在灌溉条件充足、精耕细作,但无化肥的条件下,北方小米的单产也不过才300余市斤,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国显然不可能达到这种单产。因此李悝记载的亩显然是大亩,即秦始皇时期,关中地区粟的亩产为131.6市斤/市亩。(2)《管子·轻重甲》记载:“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这是说亩产粟0.2锺,1锺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石。因此,0.2锺也就是亩产粟2石。齐亩大约是200步,而齐尺比秦尺略大(晏子身高不足5尺,约合现代不足1.4m,可知齐尺在27-28cm之间,取27.5),因此这里的 1亩约=(6*0.275)^2*200=544.5m^2=0.816市亩齐国的石具体没查到数据,应该和同时期的秦国差不了太多。折算下来,这里说的山东地区粟的产量为2.45石/市亩,约150.65市斤/市亩。这个数据比李悝记载的关中地区数据高14.5%,这大概是因为山东的土地条件略好于关中地区,相对合理。因此这两条可以的数据可以算相互佐证了。(3)《管子·轻重乙》:“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锺,即亩产10石。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之数。折算下来灌溉良好的地方粟亩产12.255石/市亩。这里的石依旧取相近的秦石,折算现代为单产735.4市斤/市亩。这个数据就很扯淡了。要知道现代农业技术下,结合了育种、农药、化肥、科学灌溉等现代技术后,小米的亩产也就300-400kg。解放后没有使用化肥、农药时最高单产也就300~400斤,这已经是有机肥时代的巅峰了。在两千五百年前的齐国仅靠充分灌溉就能达到现代农业技术下的亩产?很显然《管子》的这两篇作者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这篇的作者显然是个数学盲 农业盲。(4)《史记·河渠书》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西。”漳水溉邺后,亩产多少?《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亩产1锺,也是10石。魏亩也是200步,魏尺和秦尺差不多,可知魏亩为(6*0.232)^2*200=387.5m^2=0.58市亩,大约是秦亩和汉武帝统一度量后大亩的八折多一点。这样可折算出这里的粟亩产量为17.24石。魏石估计也和同时代秦石差不了太多,可能会略小点吧。这个数据比(3)还夸张,换算过来估计亩产过千市斤了,现代农业技术下也做不到。显然作者要么是度量衡标准搞错了,要么就是前些年那些宣传亩产十万斤的那种文人,反正不食人间烟火。(5)《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还是秦石和秦亩,折算下来单产14.29石/市亩=878.6市斤/市亩!史学大家司马迁先生显然也属于数学盲 农业盲,竟然不假思索的才信了。实际上,《史记》里存在大量的类似数据不靠谱的地方。班固的汉书里找到了比较靠谱的数据。其中所说的“石”,应当是汉大石,1石合0.333市石,折成今量,1市亩产粟1.524市石,1市石粟重135市斤,即当时亩产粟205.8市斤。一家“百亩”,合今市亩32.8 亩,则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市斤6750斤。当然,《汉书》里也有大量数据存在错误,估计班固也无法判断真伪。因为古代的文人是不屑于务实的,那是低贱的下里巴人才该做的事情。精品巨作《史记》《汉书》都是如此!所以,古代文人的史料,嘿嘿,要引用数据的时候还是慎重再慎重。

阅读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