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旦去医院,最常见的就是医生简单体检之后的抽血检查血常规了,这些铺满数字、又花花绿绿的检验单,却经常让妈妈们一头雾水。

婴儿血常规检查怎么看懂化验单(崔玉涛手把手教你看懂宝宝的血常规化验单)(1)

化验单上的那些数据能看出宝宝怎么样的身体情况?

同样是感冒,又怎么根据化验单来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呢?

血常规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

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

检验结果的报告单上又能看出什么呢?

今天这篇文章就为你解答这些疑问。

婴儿血常规检查怎么看懂化验单(崔玉涛手把手教你看懂宝宝的血常规化验单)(2)

Q:血常规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

A:要确诊一种疾病,在医学上往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病征符合这种疾病的表现,如果想确诊孩子感染,首先要看看孩子是否有感染的病征。其次就是要有检验的结果支持大夫的临床判断,比如化验结果或者其他一些影像学检查结果。所以说,单纯从化验结果或者临床表现上都不能确诊,必须将两者结合,才能最终确诊。

一些家长怀疑在诊断的过程中是否有化验的必要,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诊断的准确率还是应该进行一些常规的化验。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单纯是通过化验单上的结果就判断孩子的疾病也是不对的,因为化验结果仅仅是一个参考,要判断一种疾病还是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

Q: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

A:取血检查白细胞及其细胞分类是确定感染原因的最为准确最为快速的方法。通常急性高热主要由感染所致,但在发热的24小时内进行血液检查不易判断感染的性质。有时,孩子刚发热几小时就查血,并不易察觉白细胞的增高。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那么,既然是“反应”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察觉。这种“察觉”多指白细胞超过10×109/L(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由于每个人白细胞的正常基线不同,只有当白细胞超过10×109/L才能达到共识的“察觉”水平。每个人的白细胞达到此水平的时间不同,所以感染后(一般指发热后)至少24小时检查白细胞对确定病毒或细菌感染才有帮助。

Q:在宝宝采血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一般在采血前应让孩子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有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等。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另外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证末梢的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这样也有利于采血。

Q:如果化验单上白细胞总数增多,是否就应该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A:仅凭借一个白细胞数目不够准确,在检查白细胞数目时还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

Q:化验单上有标注箭头的项目,都表示超标了吗?

A:儿童的正常值不同于成人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每个阶段的正常值不同,有别于成人,而血常规化验单上,所有参考值都是成人标准参考值,所以,家长看来有很多指标不在参考值内。现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后,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

一、看参考范围及特殊符号

掌握难度:★★☆☆☆

如果宝宝出现了发烧、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上有出血点等状况,宝宝就需要化验血常规了。一般来说,血常规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难免反映宝宝身体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还能够简易判定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另外,它还可以说明宝宝的营养状况,看看宝宝有没有贫血。

如何查看:别看血常化验单里面有很多项,妈妈们只要能够看懂其中关键的几项就可以了,那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C反应蛋白,其他许多繁杂的项目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专业,所以那些还是交给医生吧。

★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从肺部到全身,然后载二氧化碳回到肺部排出。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会随年龄略有变化。

但如果孩子贫血,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如果宝宝的病情不一样,也会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宝宝是否受到了身体感染,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这样对判断使用药物的类型会很有帮助。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如果没有它,人们就会因为一个小伤口而血流不止。所以,如果血小板减少,说明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有些指标放在成年人身上是很高的,但是在婴幼儿身上却是非常正常的。验血报告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整体情况来评定。

★C反应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它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反映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属急性时相蛋白,微生物入侵人体可升高。超级C反应蛋白出现快,半衰期短,随炎症过程发生变化。由于这些特点,所以经常检查此指标提示炎症程度。炎症为一大概念,细菌感染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就是说细菌感染肯定会出现炎症,但有炎症时未必是细菌感染。为此,判断C反应蛋白增高时还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先应该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再根据C反应蛋白增高确定严重程度,考虑治疗方案。

看血规化验单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哪项检验结果异常,哪项后面就会一个升降符号。如果是“↓”或“L”,提示结果低于正常,而如果是“↑”或“H”,说化验明结果高于正常。对于不同日龄、月龄和年龄段的宝宝而言,白细胞等项目的具体参考值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照参考范围也很重要。

二、从血常规结果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掌握难度:★★★☆☆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孩子生病后去医院看病,常常有医生建议去做血常规化验。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白细胞数高于正常,一般指示有感染或炎症。但仅凭借一个白细胞数目不够准确,在检查白细胞数目时还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等。其中,细菌感染时中性细胞多增高,超过70%;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多增高,超过50%。

如果在白细胞增高的同时存在中性细胞的增高,比较符合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治疗;

在白细胞“正常”或稍降低水平的同时存在淋巴细胞增高,比较符合病毒感染。

现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些医生也常常机械地将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诊断为细菌感染,必须要结合临床症状来看。

小儿各个年龄段白细胞的数值

出生时:白细胞数9~30/×109/L;

2周:白细胞数5~21/×109/L;

3个月:白细胞数6~18/×109/L;

6个月~6岁:白细胞数6~15/×109/L;

7~12岁:白细胞数4.5~13.5/×109/L;

成人:白细胞数4~10/×109/L

以上数值只供参考,必须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作出诊断。

下面的表格可以有效地帮妈妈们解决这些难懂的粒细胞疑问。

其实妈妈们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资料放一起,例如把下面这张表格打印下来,就不用经常上网查看对应的指标。

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婴儿血常规检查怎么看懂化验单(崔玉涛手把手教你看懂宝宝的血常规化验单)(3)

专家观点

血常规化验属于一种辅助诊断, 不是孩子一生病就必须做的检查。

“验血在感冒或流感初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的结果对治疗没有帮助,因为感冒流感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没用,即使白细胞偏高。但如果病人的烧过个4-5天没有退下去,或者精神或呼吸愈来愈差,那时候再验血才有意义。如果白细胞很高,那要考虑有没有肺炎等并发症。如果不高,有时可以再观查一两天。”

——和睦家王惠民

“血常规化验属于一种辅助诊断,不是孩子一生病就必须做的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有必要做。”

——天津和睦家儿科

“国内外医生和家长对“感染”的认识差别极大。若无确切证据(细菌抗原检测、细菌培养)仅是发热、咳嗽、流涕是不用抗生素的。他们认为血常规检测、便常规检测的意义不大。虽然看起来有些过激,但也不能依赖抗生素。更不能抗生素 抗病毒药同时用。频繁使用抗生素可损伤婴幼儿免疫系统。”

——和睦家崔玉涛

"与家长交谈中得知,之所以很多孩子接受抗生素治疗,主要是过分依赖血常规检查。只要孩子出现不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就会选择抗生素治疗。任何炎症都会刺激白细胞增多,这是人体免疫系统保护人体的标志。过分、快速降低白细胞实际上是破坏人体自身保护机制。”

——和睦家崔玉涛

血常规化验结果需配合临床分析才有意义

“血常规化验不是定性诊断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分析才有意义。轻微超出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

——天津和睦家儿科

“现今对血常规的判断常会出现偏差。首先,仪器自动检测不够精确。因婴幼儿血液中白细胞较小,容易出现分类错误。常理来讲,中性细胞大于淋巴细胞,所以经常出现淋巴细胞偏高现象。再有,不同年龄血液中细胞数量正常值不同。4-6岁之内,血液中就是淋巴细胞偏高。化验检查是辅助检查!”

——和睦家崔玉涛

“血常规和CRP不是唯一判断细菌感染的指标,还需要结合宝宝当时的病情,很多应激都可以造成白细胞和CRP的升高,的确容易和细菌感染混淆。明确病因是重点,”

——北京和睦家儿科

“如何解释血常规中白细胞的检测结果。白细胞1万2是不是就是异常?要结合孩子年龄来分析,对于小于1岁的婴儿这是正常结果。白细胞增高就一定意味着细菌感染?要结合孩子伴随症状来判断。孩子又吐又拉,查出来的白细胞计数肯定高于正常,这是由于血液浓缩造成的,建议纠正脱水后再复查。”

——和睦家凃绘玲

“张思莱:学龄前孩子血常规中分类的数值与标注的对照值(成人)不一样,由于个别医生专业知识差解释的不对于是十分紧张。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血常规分类出生后是有很大变化的:出生后一周淋巴细胞开始逐渐升高(40~60%),中性粒细胞下降(31~40%);4~6岁中性粒细胞升高(50~70%),淋巴细胞下降(20~40%)。”

——儿科专家张思莱

“血常规化验指标略低于正常底线,但临床上无任何不适,一般表明这就是这个人的正常血常规指标,天生如此,不需做进一步检测。”

——天津和睦家儿科

接种疫苗后的不适,血常规检测不具参考意义

“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等反应并不可怕。当体温>38.5,就可服退热药。伴轻度胃肠、呼吸表现的只需加强生活护理即可。疫苗本身就是病菌碎片或减毒、灭活的病菌体,进到体内会对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抵抗真正疾病的抗体。对疫苗后的不适,血常规无价值,更不要以此依据而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

——和睦家崔玉涛

“疫苗接种后给予抗生素治疗,简直是胡来!五联疫苗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嗜血流感杆菌五种疫苗,其中除了脊髓灰质炎,全是细菌。接种疫苗后,体内出现反应,检查结果当然类似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偏高)。使用抗生素,就会减弱疫苗接种效果。”

——和睦家崔玉涛

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帐号 baobaoczj (长按复制),每天第一时间获取各种备孕、怀孕、育儿等原创经验文章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