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1)

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之后逐渐发展两大类,一类叫拼音文字(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另一类叫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

拼音文字是线形的,给你一个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当一串字母像一条线那样组合起来,才产生意义。然而,作为方块文字的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举个例子,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157)闻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2)


字形演变: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3)


本义溯源:

甲骨文“闻”,画一个跽坐(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的坐姿)的人形,省略了无关的信息,突出了以手掩口的动作(表示不出声),并夸张地画了一只耳朵,表明造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不出声而聚精会神地听取周围的声音。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4)

也有甲骨文画一个跽坐之人作以手附耳之状(省略了其它所有细节,突出耳朵。见下图第二字);还有的字形画一个侧立之人,突出其一只大耳朵(见下图第三字)。无论如何,造字者都用夸张的耳朵来强调该字要表达的“聆听”之意。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5)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6)

以手附耳谛听

金文“闻”,跽坐之人站起来了,耳与身体割裂开来,单独放大置于其右,以示强调;并在人形之上增加三小点,象征外部声响。以此来表示听闻: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7)

战国时期,秦国竹简上的“闻”字出现了从门从耳的字形“聞”。会意将耳贴在门上,听取里面的谈话。因此,仍是谛听的意思。在此,门兼有表意和表音的功能。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8)

秦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确定小篆,“聞”字并采用了秦国的从门从耳字形,并影响后世至今: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9)

小篆“聞”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10)

隶书“聞”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11)

楷书“聞”

由草书而来的俗体楷书“闻”成为今日之简化标准字: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12)

楷书“闻”

从甲金文的掩口侧耳之“闻”,到以手附耳之“闻”,再到耳贴门上听里边谈话之“闻”,都强调了谛听的含义。

后来,闻又产生了“嗅到气味”的引申义。“闻”既指“听之而耳感知其声音”,也可指“嗅之而鼻感知其气味”,既可以说“耳有所闻”,也可以说“鼻有所闻”……它所指的是“嗅到气味”这种感知状态,不是指“用鼻子嗅”这个动作。(摘自《略论视与见、听与闻及嗅 与闻本义上的区别》,罗书肆著)


衍生含义: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13)


成语典故:

闻名遐迩

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闻名。

出自《南齐书·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遐,远;迩,近。


其他汉字解释: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系列之便捷检索

汉字字义的演变的研究结论(越原始越深刻)(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