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的修炼方法(秘密就在一念断处)(1)

朋友们,早上好啊。原先,今天想着再介绍世美科技,然后,昨天收到了二十多个留言,就决定今天继续分享自由的那些事。一位朋友问,如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关于这一点,昨天写完之后,又发觉到,虽然我们在探讨的是极为简单的事情,也就是念头之间的空档,但从这里演绎出不可限量的内容,关于人、物、世界,方方面面。所以,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就是如何始终聚焦于核心要点,同时能够交代清楚。

那好,咱们开始今天的正式内容。我们在探讨的是两个核心要点,念头之间的空档和舍识用根的道理。我要做一份尝试,也就是把此两者彻底地融会贯通,而且相当地深入,而不是随便说几句完事了。

大家发现没有,探索念头之间的空档,这事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包括佛教,当然也包括其他任何宗教。所以,我们在说的这些内容,不涉及宗教,也就是不涉及所谓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涉及人类的任何一个思想体系,不管是哪个思想。

关于这一点,改天再深入探讨,因为,这事极其重要。至于舍识用根,看起来是佛教术语,其实,稍微体会的话,我们会立刻发现,这事同样不涉及宗教,不涉及思想,不涉及一切人为的事物。

关于这一点,像昨天,引用了相当多的禅宗语录,我是感觉到不很妥当,因为,非常简单,太多人陷入宗教思想的死坑里面跳不出来。想想看,如果读几部宗教经典能够领悟生命的真谛,那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获得了自由,可是,事实上并不是。

不过,我们还是需要研究宗教经典,因为,没有一个人凭空获得自由,获得自由,必定有一定的触发机制,而彻悟者的经典语录,几乎是最佳途径或选择。尤其是古代禅师们的语录,我觉得极具启发性,非常有价值,就像六祖惠能的一言一语。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把生命最深入的内涵,也讲得极其深入。而其他人,当然,我说的是西方的学者或修道者,他们的领悟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巨大的区别。

很多人,埋怨我们国家如何如何,当然,主要指的是社会治理方面,这一点是事实,但要知道,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莫大的幸运,至少我们可以接触很多像禅宗这些珍宝,关键是语言也通,至少表面上能够看得懂,不需要去读有人费劲地进行翻译之后的内容。更关键是,像上面说的,古代禅师们把生命最深入的东西,全部描绘出来了,这些东西的价值不可估量!

当然,不仅是中国,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也有这些传承,比如日本和韩国等等。上次,介绍过日本的铃木俊隆禅师,非常了不起。下面呢,介绍一位韩国的禅师,普照禅师。普照禅师是韩国曹溪宗开山祖师,生于公元1158年,著有《普照法语》、《戒初心学人文》、《上堂录》、《修心诀》、《真心直说》、《圆顿成佛论》等等作品。

为什么提他呢?非常简单。他的这部《修心诀》,是了不起的著作,对中国也起到重要影响,关键是,文字简洁,义理正确,直入人心。我们看看其中一段话。

“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觅佛,劳苦参学,万里寻师。忽被善知识,指点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慧,本来具足,与十方三世诸佛分毫不差。故云顿悟也。”

显然,普照禅师在解释什么叫“顿悟”,但实际上,他把所有的东西全部讲清楚了。

我们的念头或思想,就是妄想,我们总是把这些认为是绝对正确的,或者至少认为极其重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都这样认为。也就是,我们把妄想认为是“心”,所以,我们还是凡夫。

而顿悟者,懂得把自己的灵知认定为真佛,真我,真心,他们获得了彻底的自由。那么,灵知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念头之间的空档。所以,我把这事定为我们讨论的两个核心要点之一。

灵知就是,当我们的念头断了的时候,也就是一念断处,就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那个真空,就在那个空档,那个空隙,那一刹那,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了了分明的知觉性,就是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绝不是死的,绝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极其鲜活的,极其活生生的,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其实,就是生命本身。这就是灵知,这就是所谓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心,真性,真我。

所以,悟道就在刹那间,就在一念断处,回光一瞥,认准它,大事完毕。这就是普照禅师说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一念回光,就是昨天说的反观,返照,观照,其实,就是觉察的意思。

昨天还是前天,举了六祖的一个例子,就是惠明的那次。当时,惠明“言下大悟”后,就问六祖,“还更有密意否?”意思是,还有其他秘诀或秘密什么的吗?

六祖说了八个字,他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返照,就是回光自见,就是回光一瞥,其实就是觉察。简单说,我们要觉察到念头之间的空档,认准这个空档就是最大的秘密。

那个,这个事情跟舍识用根,又有什么重大关系呢?这事呢,改天再聊。今天就到这里。

,